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滔滔本该是宋仁宗妃子,为何最终嫁给赵宗实

高滔滔本该是宋仁宗妃子,为何最终嫁给赵宗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20 更新时间:2024/3/10 0:22:14

自古以来,皇家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皇室宗族之间可能会相互通婚,就很有可能会乱了辈分,比如汉献帝作为曹操的女婿,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曹丕,这一下子关系就说不清晰了。而在宋朝时期,宋英宗赵宗实的皇后高滔滔,原本是要被嫁给宋仁宗做妃子的,然而后来宋仁宗将她嫁给了自己的养子赵宗实,高滔滔也就成为了自己的儿媳,后来赵宗实成为皇帝,高滔滔也成了皇后。不过这其中,宋仁宗为什么要把高滔滔嫁给赵宗实呢?

高滔滔成为皇后,与英宗也是互相恩爱。她还是北宋五个垂帘听政的女主之一,也是其中最强势的。《宋史》中记载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舜。"

我们看到,她的个人品格很好,在历代传统文人眼中是个圣明的太后。但其思想保守,看不清宋朝内部沉疴难起的病症,使党争变得激烈而残酷,对北宋后期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并不存在的青梅竹马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在朝臣的一再要求下,将三岁的侄子赵宗实认为养子,接到宫中,由曹皇后抚养。高滔滔也是幼小入宫,她先祖是开国名将高琼,母亲是曹皇后的堂姐,四、五岁时被接进宫,成为曹皇后的养女。

高滔滔与赵宗实有可能曾经是皇后宫中的玩伴,他们在以后成为夫妻,被传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的佳话。但高滔滔最初并非是为后来的宋英宗赵宗实预备的,绝不可以青梅竹马相论,因为她长大后更可能的是成为宋仁宗的嫔妃。

宋朝的后妃们有养女的习俗,她们长大后的最佳出路就是"进御",这也是后妃们养女的目的所在,在宫廷内太需要助力了,而母女的关系决定了她们的共同利益。宋太宗最宠爱的张贵妃就是养女出身,她与曹皇后宫斗,数度几乎达成废后、取而代之的目标。

赵宗实是因为宋仁宗无后而入宫,但宋仁宗一直在努力生下自己的血脉。妃子们接连怀孕,虽然产下的皇子夭折,但后宫仍有怀孕的妃子。赵宗实8岁时,被送出宫。此后8年,他与高滔滔再未谋面,直到高滔滔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刻到来。

苏辙曾有著述:"时宣仁皇后以慈圣外甥,亦为慈圣所养。稍长,将以进御。"明确记载了曹皇后收养外甥女的目的,高滔滔本应该是宋英宗的庶母之一。

2、一次宫斗阴谋,"殃及"高滔滔

除了高滔滔之外,曹皇后还有个养女范观音首先被仁宗看中,受到宠爱,只是还没给名分。此前深受宋仁宗喜爱的张贵妃感受到了重大威胁,为免失宠之患,她串通外朝宰相贾昌朝,在宫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时逢大旱,在农业社会,这就是天大的事情。皇帝与大臣们多次祭祀祈雨,但仍艳阳高照,一季的粮食眼看就要无望。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这就是当政者有失德的行为,上天的警示,如果不改正的话,还会有更大的灾祸。

贾昌朝以穰灾为名,要求仁宗释放一批宫女。宋仁宗立刻照准,只要下雨,这时候什么事他都会答应。张贵妃在内宫又向皇帝进言,如果放出的不是亲近的宫女,上苍不会感动。带头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养女放出了宫。事关天下事,曹皇后也只得让范观音出宫。

高滔滔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上天既已做出警示,宋仁宗也不想逆天行事。高滔滔是皇后的外甥女,身份高贵,不同于一般的养女。而赵宗实这个养子也需要安抚,皇帝、皇后一拍即合,定下了这门婚姻。高滔滔出宫,嫁给了赵充实。

3、受到文人们的拥戴,但她的选择并不明智

高滔滔是个超级能生育的女性,育有四子四女。宋仁宗无子,英宗即位,高滔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

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不到四年就驾鹤西去。高皇后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此时的宋朝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囧境,神宗立志变革图强,由此,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变法之初,随着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又拓地五州。但后期,随着一些失误及执行、用人的不利,神宗在变法、守旧两派意见间摇摆。伐夏的战争又不能取胜,神宗忧劳成疾,38岁去世。

神宗弥留之际,太子赵煦只有9岁,宰相王珪"乞皇太后权同听政,候康复日依旧,上亦顾视肯首。"神宗实际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母亲。

哲宗即位,尊祖母高氏为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垂帘听政,直至8年后去世。高太皇太后执政后,立即用司马光。她在执政期间,勤俭廉政,民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她全面废除了儿子毕生心血推行的新法,对变法派无情打击,以文字狱将新党领袖蔡确贬至岭南,造成新旧两党之争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不可调和的对立。

由于宋后历代文人对王安石变法普遍持负面态度,因此,高滔滔的行为相当于拨乱反正,其有"女中尧舜"的评价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高滔滔自小长于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素质及修养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她养女的身份,加之曹皇后外甥女的出身,决定了她长大后,本应成为宋仁宗的嫔妾。

一场宫斗,将她送出了宫,嫁给曾为仁宗养子的宗室赵宗实。但时也命也,宋仁宗无后,赵宗实即位,高滔滔又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并且成为了女主。

可惜的是她思想保守,未能将宋朝带上光明的道路。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拉美西斯二世和奈菲尔塔利,揭秘拉美西斯二世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拉美西斯二世,说起这个名字,了解古埃及历史的朋友们肯定不会很陌生了,这是古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了。与他同样出名的还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纳菲尔塔莉(Nefertari)。在埃及的王后谷中,最壮观的陵墓就属于她。190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埃尔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ErnestoSchiapparel

  • 姜维的武功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姜维大家都还是比较熟悉的了,不过众人所熟悉的那个姜维,可以说是以他的军事才能等方面出名的,包括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进行北伐等事件,但是私会对于姜维的武力值好像很少有太多的了解。人们讨论的比较多的也就是比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武将的武力值,但是姜维的武功在当时又能排在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呢?姜维的武功

  •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王阳明,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王阳明四句教》被称之为《心学四诀》,这是“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阳明心学”对于如何践行“知行合一”的具体指导,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心学四决”,共同体味“阳明心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吧!无善

  • 曾巩家有何独特的教学技巧,能一家六人同中进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新古文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成就非同一般。其实曾巩的兄弟才华也非常厉害,他们还握有一项纪录,就是曾巩和他的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曾阜是在同一年中进士,对于曾家来说可谓是一炮四响。其实还不止,曾巩的两位女婿也是进士,等于一共是

  • 维京时代著名人物,揭秘挪威国王哈罗德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人类的文明当中,不论是哪个时代,不论曾经多么辉煌过,终将有那么一天会终结。公元1066年,对于英国来说这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也是划时代的一年。比较了解英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公元前55年、公元41年、公元410年、公元866年以及1066年都是决定着英伦三岛走向表示性的时间点。但是论影响力之深刻广泛

  • 张宗昌是好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民国时期的“狗肉将军”张宗昌,稍微对他有点了解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没有文化,还喜欢作诗,但作出来的诗,纯粹就是出来搞笑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张宗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真的是没有文化的人马?很显然并不是,要真没有文化,也不会走到他这个地位。且随小编一起往下看!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是山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为何没人暗算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一生中杀掉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在四处征战的时候,杀人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当了皇帝之后,也杀了很多大臣,也牵连出很多人,都被朱元璋杀掉了,而死在朱元璋手下的人,都是以万来记数的。然而既然朱元璋杀掉了这么多的人,按理说应该是跟很多人都结下了“仇怨”的吧,为什么却

  • 王承恩和崇祯皇帝为什么一起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说起古代的太监,可能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历史上那些祸乱朝政的很有名的太监,比如赵高、黄皓、魏忠贤之类,虽然说太监这个群体当中,真正干坏事的其实占的数量并没有特别多,但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实在是太出名,因此很多人都会给太监打上一个这样的标签。然而就在魏忠贤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也有一个很受他的信任的太监

  • 汤和为什么可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汤和为什么最后可以善终?朱元璋为何没有沙雕汤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先去了解汤和是个怎样的人。看他来处才知道他是濠州钟离人,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据说住在一个小街上,按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

  • 汪精卫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43年,日本侵略军的气数已尽,已是强弩之末,隐藏在日本羽翼下的汪伪政权也朝不保夕。也就是在1943年,日本扶持的伪政权领袖汪精卫的枪伤复发,一度严重到无法站立。到了1944年,大汉奸汪精卫因为枪伤引发的并发症离奇死去。他死后,汪伪政权的很多高级官员都认为大势已去,所谓的汪伪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