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之獬为什么提出剃发易服 孙之獬生平简介

孙之獬为什么提出剃发易服 孙之獬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538 更新时间:2023/12/27 1:04:48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初期,对全国实行的《剃发令》最早是由一位汉人提出,他就是孙之獬。孙之獬是明朝进士,后来跟随魏忠贤一党,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舒舒服服。等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后,孙之獬虽免去一死,但被朝廷革职为民。后来清军入关,孙之獬为了讨好他们,主动剃发易服,此举遭到了汉臣的鄙视。结果他便主动提出推行《剃发令》,所以这条法令他算是始作俑者。

孙之獬,在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不光彩的一页。在明朝期间,孙之獬投靠阉党,被革职为民。满清入关后,他主动上书清廷,倡议“剃发易服”,给汉民族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被汉族人骂作“汉奸”。

那么,孙之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被人肢解而死呢?

孙之獬是山东省淄川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24岁的孙之獬中举人。天二年,31岁的他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职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孙之獬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期满后回京升职为翰林院侍讲,官至正六品。天启7年间,受命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宫。

孙之獬发迹之时,正是阉党魏忠贤权盛之际。孙之獬依附魏忠贤,捞取了不少好处,也跟着魏党吃香喝辣。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崇祯帝朱由检的即位戛然而止。

崇祯帝即位后,开始对魏忠贤进行清算。在魏忠贤上吊自杀后,官员们纷纷上疏,要求崇祯帝下旨,销毁由魏忠贤主持编撰的《三朝要典》。

按理说,孙之獬应该是识时务的,阉党已覆灭,其著作自然在毁禁之列。但孙之獬居然逆流而动,上奏请求崇祯帝为《三朝要典》作序,这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举动。

好在崇祯帝不糊涂,下定决心焚毁《要典》。孙之獬急了,跑到崇祯帝面前,痛哭流涕地高喊着“《要典》必不可毁”。回来后,又给皇帝上了一疏,力陈不能焚毁《要典》的理由。

孙之獬的执迷不悟,终于惹恼了崇祯帝,他被一纸诏书“削籍”,回到老家临川,做了一名乡绅。

满清入关后,53岁的孙之獬响应号召,和众多的明朝官员投入了清廷的怀抱,被原职录用。而后,又被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做到了二品高官的位置。

孙之獬满心感恩,寻思着大清对咱不错,咱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啊。

适逢清廷倡导汉人“剃发易服”。孙之獬认为报答清廷的机会来了,不但自己第一个带头剃发换装,还命令府里的一干众人全部效仿他,分分钟就剃发易服完成。《顺治实录》载:“孙之獬于众人未薙发之前、即行薙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清廷在上朝的时候,满汉官员是分两班站立的。孙之獬站汉班吧,汉臣因他从满俗而不屑与之为伍。站满班吧,满臣又认为他是汉臣而不受。这搞得孙之獬狼狈不堪,闹出诸多笑话。

孙之獬一怒之下,干脆上疏皇上:“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就是这一份奏折,让清廷下定决心颁发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自此,满汉之争进入白热化,各地汉人纷纷揭竿而起“保我发肤”,反对满清的统治,无数汉族民众为此遭到屠戮。

当然了,满清推行“剃发令”是既定政策,不能全赖在孙之獬一人身上。即便没有孙之獬的迎合之举,满清也会一如既往地将“剃发令”贯彻到底。只不过孙之獬刚好迎合了满清而已。

顺治三年,孙之獬因在招抚江西时玩忽职守,将朝廷官职私相授受,擅自为军事将领加官。这引起了清廷的猜忌和怀疑,于是他被贬职回到家乡淄川。

恰好在此时,高苑人谢迁率千余众组成义军,举起大旗反清。

顺治五年7月,义军攻到临川城下。淄川知县刘修己病急乱投医,抓住赋闲在家的孙之獬这根稻草,希望他能施以援手。

没想到,临川城内的义军细作乘人不备,里应外合,从城墙上垂下绳索,引导义军士兵攀上城墙,进入城内,并打开了城门。临川城瞬间被义军攻破了。

孙之獬成了义军的俘虏。

谢迁劝说这位朝廷前高官投降,却遭到了孙之獬的破口大骂。义军只好将他关入大牢,希望他能改变初衷。但孙之獬仍然怒骂不止,而且一连绝食五天。

被逼急的义军想出了一个损招,将孙之獬的4个孙子绑来,逼迫他投降。但孙之獬还是不为所动,宁死不降。义军又当着孙之獬的面,逐一砍下了他孙子的人头,孙之獬依然高声叫骂。

气疯了的义军,随后用针线把他的嘴唇缝了起来,还是阻挡不了他发出低吼的呜咽声。最后,义军将他肢解了。

当然,有一种传说来自于谈迁的《北游录》。说义军对孙之獬的变节行为深恶痛绝,在将他杀死后,用锥子遍刺其身,并插上头发,意为“我为汝种发”,以报复他上疏“剃发易服”的行为。

不过,这种传说不见于任何正史书籍。

倒是孙之獬死后,清廷不但没有为他发放一丁点抚恤,反而后来还将他编入了《贰臣传》。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涉及人数高达20亿人,伤亡人数超过2亿。这场持续了6年的战事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无限警示,告诉我们和平的珍贵,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不过在战争期间,各个国家都涌现出来不少军事大师,将他们的军师才能展现无遗,有些将领在网友们的调侃下,取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称号,例如

  •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要说起蔡伦,很多人都会因为他改进了造纸术而对他有很大的好感,毕竟造纸术的改进,可以说是推动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不仅是我国,甚至对于世界历史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呢?难道只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造纸术很不好,所以要改进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

  • 小明王为何不肯及早让位朱元璋,非要等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会觉得在《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小明王韩林儿,虽然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大体上也还是有类似的。而历史上的这个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朝末年大宋红巾军领袖,他的父亲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倒也是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了。而韩林儿后来因为被刘福通等至亳州,立为帝,因

  • 袁天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袁天罡利用着称骨算法和自己未卜先知的神奇预言故事,直到现在仍然是世人心目中如神一般的人物。而袁天罡传奇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其预言武则天皇帝命数,以及他与李淳风合著《推背图》之事。公元573年,袁天罡出生于四川益州,其祖父辈虽曾为官,可至袁天罡这辈早已家境衰

  •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为何历史评价这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评价很高的皇帝不在少数,但那是一般也都是因为他们做出过不少事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百姓的生活,做了这些好事之后,后世对他们的评价自然不会低。但是要做到这些事情,可能需要花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如果皇帝自己在位时间很短的话,或许根本做不了很多事情,那样即便是有能力,却也未必能获得高评价。可

  • 纣王的父亲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纣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了,不过很多人认知当中的纣王,还是在《封神演义》小说里面的纣王,或者说是民间传说中无恶不作,荒淫残暴的一个君主,就连“纣”这个字,千百年来也只有他一个人是这个称呼,这个字也成了他的特定称号。然而很奇怪的是,纣王在自己的兄弟当中,其实并不是老大,他只是排行老三,在他前面还有两

  • 安禄山的儿子为什么能封王,还进入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禄山我们都知道,作为唐朝历史上,可以说是颠覆了唐朝的人物,一直都被看作是一个乱臣贼子,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将原本盛世辉煌的唐朝变成了一个乱世,之后更是一路走下坡。虽然说唐朝的衰败也不只是安禄山一个人的责任,这也是那个时代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安禄山的罪名还是很重的。但是在后来,安禄山的一个儿子,

  • 陈庆之有哪些军事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陈庆之,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了,关于他的故事多少都有听说过了,在网络上也经历了不断被人神话和反驳的反复过程。但是无论南朝史书记载有多么过分和夸张,也无法抹杀陈庆之以数千之众,转战逾年,纵横千里,所向无敌,威震中原的事实。陈庆之,是让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都折服的名将。毛主席爱看史书,为人所

  • 龙云作为军阀,为何能够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国政权交替,袁世凯在窃取了革命成果之后并没有用心去好好经营这个到处伤痕累累的国家,而是一心想要做他的皇帝梦,最终结果就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去世之后,各地区割据势力崛起,自立为王成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四处征战,中国陷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惨境。民国这种军阀林立的现象,

  • 山胁正隆作为二战日本陆军大将为什么没有受到审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痛彻心扉的回忆。在80多年前,有一群人来自扶桑,他们带着船舰利炮轰开了我国的大门,拆毁了我们的庙宇,炸毁我们的殿堂,险些让一整个民族为其送葬。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奋勇抵抗。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