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第一次开国科举考试,竟有一位外国人,后回到自己国家做了宰相

明朝第一次开国科举考试,竟有一位外国人,后回到自己国家做了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19 更新时间:2024/2/29 0:44:24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明朝开国的时候,第1次科举考试,明朝第1次开国科举考试是在洪武4年,也换算过来的话就是1371年。当然了,会有人肯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是洪武4年的时候才开始考试呢?实际上是因为洪武元年的时候元朝还依然占领着北京,打完仗之后朱元璋才开始考虑其他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都是百废待兴,打完仗之后经济建设还有手底下的官员都是几个问题,因为刚见过的时候,朱元璋手底下肯定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朝廷。而未来选拔更多的人才,于是他在洪武4年的时候开始了考试当时史料记载这一届考试一共考取了120名进士,而当时浙江省就占据了31个名额可以说非的厉害。而今年这一次考试最惊人的一个事情就是高丽国中艺人也就是说在明朝第1次考试的时候,120个人里面有一个是外国人。

原来是明朝建立以后,高丽国派过来4个学生,经过好几年的学习,有三个人参加了明朝的开国考试,考完之后有一个名字叫做金涛的人考得了第5名,也就是说金涛在这120个人里面排到第25名,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实际上朱元璋对于外国的公务员并没有什么偏见,并且还亲自任命他成为了山东安丘县做了一个小官。

不过这个人并没有接受朱元璋的,而是说他并不会说中国话拒绝了朱元璋给他的风光之后就希望回到国内,我们都知道他在这一次的考试中考到第25名,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的,应该是四书五经都可以背出来,竟然不会说中国话,实在是太假了。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外国人根本不想在中国当官,毕竟他是一个外族的人,当时中国有1400多个县,他想要在这里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他就希望回到国内,毕竟他是一个外国人,呆在中国也可能会被其他人排挤。

当时朱元璋也并没有拆穿他的谎言,而是给了他不少路费回到了国内,而这个外国人回到国内之后,他就成为了高丽国的宰相,可以说就现在养他出国镀了个金,然后回到国内就上了海归的光环,可以说天天荣华富贵。这可能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明朝科举开国

更多文章

  • 熊孩子们,别再喊高考苦了,看看明朝的“高考”之路有多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考,明朝,之路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

  • 现代高考PK古代科举,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更加严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古代,高考

    今有高考,古有科举,同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古代科举可比现在高考要严苛多了。明朝的科举相比较以前,更为国家所重视,这一点从每次录取的人数上就得以体现。科举扩招,人人都想当官,便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明朝的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取得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参

  • 明初知识分子命运多舛,几十条人命换来“高考”录取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命运多舛,高考,人命

    明初的知识分子命运多舛,高启因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陈养浩因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溺死……其实,这些都是稗官野史说法。所谓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正史中基本找不出实据。新朝百废待举,知识分子的有用性,朱元璋曾不择手段地收罗文人。刘三吾因此入朝为官,竟也差一点人头落

  • 明朝“高考”搞特殊,分南北卷,科举历史上独特的南北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高考,科举

    说到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名词不容回避--残暴。残暴的方式,就是屡兴大案。历史学界,很早就有“洪武四大案”之说。所谓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简单的名词后面,是千万颗人头落地。四大案中,“空印案”和“郭恒案”都是贪污腐败案,前者因官员使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激起朱元璋?怒,前后株连数

  • 古代“高考“也要”猜题“和”狂刷题“,还有科举应试专业户连续几代出猛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也要,高考,专业户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很大,考生们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和名儒疏解,还要通晓史册。这些科目读下来,耗费大量时光,头发都会读白,古人称为皓首穷经。有个《儒佛两不收》的笑话,说是杭州秀才杨兆南,死后一年托梦于妻子说:“人死必有所归。我生前是个儒士,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帝君出题试我,我不能作,帝君不收;司魂者再

  • 明朝”高考“最大舞弊案南北人歧视,录取52人全是南方人,朱元璋:重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高考,南方人

    我们都知道,高考时同一学校在不同省份录取的名额和分数不同,比如大家都想去清华北大,但清华北大在有些地区的录取分数要比北京高一些,录取名额也比北京少一下。据说这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公平。那这种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学者考证说,是从朱元璋时期,而且,是从一个“科举舞弊”大案开始的。公元1397年,

  • 明朝“高考”考官是如何阅卷的?分工明确防范措施很严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高考,阅卷

    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难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如果把科举考试称作“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高速公路”。明代的科举考试(资料图 图源网络)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

  • 明朝著名“高考“舞弊案,“南北榜案”重考后竟全是北方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高考,上榜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场上发生一起舞弊大案,史称“南北榜案”,即著名的刘三吾科举案,又称 “春夏榜案”。《明史》载,刘三吾,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他曾在广西躲避战乱,明朝军队攻下广西,才返归茶陵。洪武十八年,刘三吾被召到京城。此时,他已73岁。当时天下刚定,典章制度缺少,皇帝迫切希望制

  • 明朝的”高考“为什么会有南北分歧要分南北卷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高考,分歧

    明朝为了选拔人才也每年设立科举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现在推行的各省考试就是来源于古代,主要是考虑到古代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的成绩有所偏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南北卷。这里解释一下当时的考试流程,首先是在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参加考试,被录

  • 明朝最憋屈的一次”高考“,十年寒窗苦读,上榜的竟然全是北方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高考,憋屈

    对于现在多数家庭来说,学生是生活的重点,高考更是头等大事。由于现在可选择的高校比较多,又具有公平性,考生之间比的就是实力。但是,明朝参加科举的考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出生地不对,就会遭到连连厄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制定了一项奇怪的科举制度,让人感到这种制度就是专门针对南方考生的。因为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