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灭掉吴国后越国为何也开始一蹶不振?经历了些什么

灭掉吴国后越国为何也开始一蹶不振?经历了些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04 更新时间:2024/1/2 13:42:19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卧薪尝胆,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卧薪尝胆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不过,在放低姿态之后,越王勾践保全了性命。虽然备受屈辱,但是,这位一国之君选择卧薪尝胆,只为等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终,夫差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这促使越王勾践成功消灭了吴国。那么,问题来了,勾践灭吴后,盛极一时的越国,为何逐渐衰落了?

首先,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公元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不过,在越王勾践去世后,越国从巅峰走向了衰落,并在战国中期被楚国所吞并。所以,在战国七雄中,并没有越国的一席之地。对此,在笔者看来,越国的衰落和灭亡,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促使越国走向了衰落。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卧薪尝胆,离不开文种和范蠡这两位人才。其中,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后期,范蠡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对于范蠡这位人才,之所以离开越国,是因为他看出了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并且,范蠡在隐退之前,也曾告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文种并没有听进去。在吴国灭亡后,文种自恃功高,不听从范蠡功成身退的劝告,后为勾践所不容,最后被勾践赐死。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比较偏离中原之地。彼时,江浙一带还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科技文化水平也无法和河南、山东、陕西等中原之地相提并论。因此,越国的人才自然需要吸引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之地。

但是,越王勾践对待文种等人才的态度,无疑是让人心寒的,这会导致之后的人才,都更加不愿意投奔本就比较偏远的越国。于是,缺乏人才自然让越国从盛极一时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战国时期,人才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秦国同样地处偏远之地,但是,因为秦孝公求贤若渴的态度,从而获得了商鞅这样的天纵奇才。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崛起,最终一统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

另一方面,虽然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不过,从整体能力上来看,越王勾践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春秋霸主。不过,在越王勾践之后,越国内乱频繁发生,君主的整体水平更是日益下降,这同样让越国只能盛极一时,不能持续下去。勾践之后,越国连续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对于越王朱勾弑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并没有前因后果。但是这一事件显然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仅为后来战国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弑君现象埋下了伏笔,也直接预示了不久后发生的楚越战争中越国的惨败与越国霸主地位的结束。

根据史料的记载,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越国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对此,在笔者看来,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内部十分混乱,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和越国比较相似的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战国初期的赵国等诸侯国,也都发生了比较激烈和长时间的内乱。不过,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因为比较有作为君主的即位,得以结束内乱,比如秦献公、秦孝公,赵肃侯赵武灵王等。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越国自越王勾践之后,并没有出现一位力挽狂澜的君主。除此之外,越国在战国中期的对外策略摇摆不定,或者说是主动树敌,同样加快了越国的灭亡。无彊(?―公元前333年),亦作无强,越王无余之子,越王无颛之弟,战国时期越国最后一位君主。越王无彊即位后,派兵北伐齐国。齐国国君齐威王派使者游说越王无彊说:“越国如果不攻打楚国,大则不能称王,小则不能称霸。”在齐国使者的游说,或者说是忽悠之下,越王无彊就放弃进攻齐国,转而进攻楚国。

对此,楚国国君楚威王出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越王无彊,全部占取越国及其越国据有的吴国故地一直到浙江沿岸,楚军继而向北在徐州大败齐军。越国从此分崩离析,越国王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以南的沿海,臣服朝拜楚国。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显然需要合纵连横的手腕,不过,本就衰落的越国,却偏偏要招惹强大的楚国,从而自取灭亡。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在战国中期就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所以,越国盛极一时,甚至超过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不过,其依然没能在战国七雄中拥有一席之地。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越国春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第一位“公主将军”,曾拥兵10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平阳公主,唐朝,历史解密

    说到公主,在大家的印象里一定是温柔婉约、婀娜多娇或是刁蛮活泼、古灵精怪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公主战功赫赫拥兵10万,帮助自己的父亲建功立业开疆扩土,而这一位公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平阳昭公主,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隋大业13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

  • 乌托邦: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乌托邦,空想主义,历史解密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

  • 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鲁国,周朝,历史解密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

  • 如果刘封帮助了关羽,蜀汉的结局会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这是因为刘封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他的死有点处置过当了。如果留下刘封的性命,那么这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可以为蜀汉出更大的力。不过,刘封的死除了诸葛亮说的刚猛难制的原因,也有着他自身的原因。当时刘备责备他的罪责就是没有援助关羽,欺凌孟达和丢失上庸。而这里面,没有援助关羽是一

  • 在清朝时期,后宫嫔妃脖子上带着一条白布,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总计296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近年来宫廷剧非常受人们喜爱,就比如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甄嬛传》等等,这些电视剧都是以清朝时期妃子们与皇帝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进行展开叙述的,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还是被饰演这些妃子的女明星以及剧中曲折的故事所深

  • 五代十国时期战役:幽州之战的背景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幽州之战,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幽州之战是指后梁乾化元年(911)至三年,占据河东的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今北京)地区,灭亡大燕的一场战役。背景幽州,是河北藩镇割据地区之一。后梁开平元年 (907),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杀兄囚父占据幽州后,自恃兵强地险,欲称雄河北。先威迫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等

  • 宇文化及本来是后周皇子,为什么甘愿做隋朝的臣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宇文化及,隋朝,历史解密

    宇文化及不是北周皇子,代郡武川(今内蒙武川西)人,本姓破野头,匈奴人种,因其祖先曾是鲜卑宇文部酋长宇文俟豆归的仆人,便改姓为宇文。宇文化及的爷爷宇文盛和父亲宇文述都曾官拜北周上柱国,父亲宇文述在北周时因剿灭叛将尉迟迥被拜为上柱国,隋文帝时期因参加灭陈之战有功,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后宇文述由于参与杨广夺

  •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第一个解释来自于司马迁的记载,顺利逃脱勾践屠刀的范蠡在离开越国时给文种留了封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难,但不能

  • 叶公超:原名崇智,字公超,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叶公超,外交家,历史解密

    叶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崇智,字公超,英文名乔治(George),字公超,祖籍浙江余姚,籍贯广东番禺,出生于江西九江。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1981年11月20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77岁。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

  • 李世民十分看重魏征,为何要在他死后推倒其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唐朝,历史解密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常对身边的侍臣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何李世民还要推到魏征的墓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