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56 更新时间:2023/12/14 7:16:45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

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

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

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 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来。

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又是王室宗亲,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尽心尽力为周王朝打点一切。行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诫前往封国就封的伯禽就这样说过:"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这天下也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餐饭三次吐出食物,起来接待士人,仍旧会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有国土而对人骄傲啊"。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成语。后来周公重病,就留言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丝毫不敢离开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后,成王则把周公葬在毕,毕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来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为自己的臣子,只能让周公去追随文王。周公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还没到庄稼收割,暴风挟雷,把禾粟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 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达封国之后,把曲阜作为自己封国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然后返回成周报告政绩。而鲁的邻国齐却只用了五个月就返回成周报告结果了,这是因为齐国采取了和鲁国完全相反的政策。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很快地稳定下来了。周公因此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的它的政策不如齐国让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也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领鲁国的军队前往抵抗,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平定了鲁国。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

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世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世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

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

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标签: 鲁国周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果刘封帮助了关羽,蜀汉的结局会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这是因为刘封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他的死有点处置过当了。如果留下刘封的性命,那么这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可以为蜀汉出更大的力。不过,刘封的死除了诸葛亮说的刚猛难制的原因,也有着他自身的原因。当时刘备责备他的罪责就是没有援助关羽,欺凌孟达和丢失上庸。而这里面,没有援助关羽是一

  • 在清朝时期,后宫嫔妃脖子上带着一条白布,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总计296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近年来宫廷剧非常受人们喜爱,就比如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甄嬛传》等等,这些电视剧都是以清朝时期妃子们与皇帝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进行展开叙述的,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还是被饰演这些妃子的女明星以及剧中曲折的故事所深

  • 五代十国时期战役:幽州之战的背景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幽州之战,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幽州之战是指后梁乾化元年(911)至三年,占据河东的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今北京)地区,灭亡大燕的一场战役。背景幽州,是河北藩镇割据地区之一。后梁开平元年 (907),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杀兄囚父占据幽州后,自恃兵强地险,欲称雄河北。先威迫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等

  • 宇文化及本来是后周皇子,为什么甘愿做隋朝的臣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宇文化及,隋朝,历史解密

    宇文化及不是北周皇子,代郡武川(今内蒙武川西)人,本姓破野头,匈奴人种,因其祖先曾是鲜卑宇文部酋长宇文俟豆归的仆人,便改姓为宇文。宇文化及的爷爷宇文盛和父亲宇文述都曾官拜北周上柱国,父亲宇文述在北周时因剿灭叛将尉迟迥被拜为上柱国,隋文帝时期因参加灭陈之战有功,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后宇文述由于参与杨广夺

  •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和范蠡?是因为功高震主吗?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第一个解释来自于司马迁的记载,顺利逃脱勾践屠刀的范蠡在离开越国时给文种留了封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难,但不能

  • 叶公超:原名崇智,字公超,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叶公超,外交家,历史解密

    叶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崇智,字公超,英文名乔治(George),字公超,祖籍浙江余姚,籍贯广东番禺,出生于江西九江。近代著名外交家、书法家。1981年11月20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77岁。晚年寄情于书画创作,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

  • 李世民十分看重魏征,为何要在他死后推倒其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唐朝,历史解密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常对身边的侍臣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为何李世民还要推到魏征的墓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太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把劝谏李世民的草稿拿给史官看。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子李承乾谋反。本来,这件事与魏征并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

  •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帝陵中,为什么雍正的陵墓保存最完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第一:帝陵的时间差异。清朝帝陵基本都是分布在河边遵化清东陵以及河北易县清西陵这些地方。清东陵始建是在顺治十八年时候,直到慈禧定东陵建完,延续二百四十七年,而清西陵是从雍正八年开始建,一直到光绪崇陵修建完,差不多有一百八十五年

  • 明朝藩王有哪些恶行丑闻?他编写的《御制纪非录》是否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藩王,历史解密

    为了警示子孙,希望藩王们能约束并匡正自己的行为,朱元璋将汉朝到明朝藩王所作的恶行记录下来,编成《御制纪非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册封子侄二十多人为藩王。这些藩王养尊处优,在封国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做了很多恶行丑事,令朱元璋大为头疼。朱元璋为

  •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