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1、赵国合纵之策取得成功
邯郸之战开始之前,赵国已决定拒绝履行长平之战后割让城池的休战合约,预料到秦国将会发兵攻打。所以首先合纵齐国,谋划联齐抗秦,同时交好燕国。把合纵的主要精力用于魏、楚两国。可以说,赵国对即将到来的秦赵大战已有了充分的外交准备。
邯郸之战开始后,赵国以强硬手段加大合纵外交的推进,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时,门客毛遂自荐,几乎使用了胁迫手段,使楚考烈王同意出兵援赵。合纵魏国时,信陵君魏无忌不惜使用盗取魏王虎符的手段,杀掉魏军主帅,夺取兵权发兵救赵。在中国历史上分别上演了"毛遂自荐"、"窃符救赵"两出大戏。
魏、楚最终全部发兵救赵,根源在于赵国的合纵之策取得成功,使秦国面对的不仅是单纯的一个赵国,而是面对东方六国。邯郸之战是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首次、最大一次胜利。
[var1]
2、赵国“哀兵必胜”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全国壮年男丁几乎全被杀掉。史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后,消息传到赵国,“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困兽尚且一斗,何况面对的如此哀兵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荣光。所以,在赵国全国动员守卫邯郸中,赵国兵士30余万皆为老年,13岁弱童也持器登城卫国,平原君赵胜散去家财奖赏士卒,还把自己的妻妾编入作战队伍……赵人的血性在那一时刻发挥的淋漓尽致。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参与赵国邯郸守城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他先后面对的秦将分别是王陵、王龁(hé)、郑安平。在擅长守城的廉颇面前,这三名秦将的功力显然还有极大差距,除了王龁勉强可以一战外,王陵、郑安平都属于菜鸟一级的将领。在冷兵器时代,领兵将领的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队伍战斗力和战争走势,秦军主帅此时就成了邯郸之战的一个短板。
[var1]
3、秦军长平之战惨胜,白起拒绝领兵
为什么秦国发兵邯郸前后派出的主帅是王陵、王龁、郑安平?这是因为最有把握攻取邯郸的白起拒绝领兵。原因很简单: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精锐被杀殆尽,但秦国也是惨胜。惨胜到什么地步?当长平之战中赵括中了白起之计被围、赵国发兵救援时,秦国下令全国15岁以上男子都到一线阻止赵国援兵,可见秦国的兵力损失也是巨大的。
对此,白起有清醒的认识,并因此拒绝领兵攻打邯郸。他曾为此力劝秦昭襄王:邯郸城不是容易攻下的,其他国家的救兵会纷纷到达救援赵国。长平之战中,秦国虽然消灭了赵国有生力量,但是秦军主力也死亡过半,兵力十分空虚。如今,远行千里攻打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城外夹击,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var1]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如此判断是非常有道理的: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想要攻灭的难度不在于赵国,而在于东方六国联合的力量;长平之战秦军主力死亡过半,兵力大不如从前,久攻不下就会容易被赵军、诸侯军里应外合,腹背受敌而失败;秦军的粮草运输等后方补济距离太远……
但是秦昭襄王从继位后一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最初白起生病无法领兵,他只派名不见经传的王陵做统帅,就可以看出他过于自信了,所谓骄兵必败。等王陵攻城不利,秦昭襄王又孤注一掷换帅王龁,到不惜杀掉白起,又增兵郑安平,大有非攻下邯郸而不罢休的决心。
最终,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就是,秦国败走邯郸,郑安平投降,秦国的河东郡、安阳、太原郡、皮牢、武安,上党郡、汝南等得而复失。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