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至传说黄帝下至真实汉武帝,司马迁一部著作道尽沧桑轮回!

上至传说黄帝下至真实汉武帝,司马迁一部著作道尽沧桑轮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74 更新时间:2024/1/17 17:29:33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他的《史记》令千千万万的后代着迷,《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通史。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部规模空前的伟大历史著作,比较详尽地记录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的历史,系统记录了古代中国长达3000年的史事,充分地体现了汉朝以前史学的最高学术成就。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3/5左右。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计有52.65万字。

一、司马迁主要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社会氛围,激励着这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蓬勃向上的时代脉搏,在历史学方面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首先,司马迁的《史记》一反汉代以前的史学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写史模式。在先秦时期问世的《左传》、《战国策》、《国语》等著作,分别是以编年、记事、记言的形式记述历史或史事,而《史记》则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方法。

“本纪”,是历代帝王的传记,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业绩,是全书之纲。十二篇“本纪”就是十二位帝王的传记,“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连贯相衔,一脉相承,构成了历史的主线。“世家”,是诸侯王和一些列侯的传记,因为这些人在全国各个重要地区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的活动也就构成了当地的地方史。

“列传”,记录了当时活跃在众多方面的代表人物的言行,这犹如条条神经,通往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种像金字塔一样地围绕历史人物撰写历史的体例,被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幾称之为“纪传体”。刘知幾在《史通》中把“诸史之作”条分缕析,分为“六家”,并将其归之为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司马迁以其首创之功,被称之为“纪传体”的开山鼻祖。

其次,《史记》一反先秦时期或以编年,或以地域写史手法,开创了“通史”的体例,以百科全书式的笔触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完整历史。如顺着司马迁提供的历史线索,追根溯源,华夏民族便找到了自己的根,中华文化也找到了自己的源头。关于华夏民族的初祖,一直到战国晚期才在诸子的典籍中出现“三皇五帝”的说法。

当时,所谓“三皇”,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曰天皇、地皇、泰皇,一曰伏羲、神农、黄帝。所谓五帝,主要也有两种版本:一曰黄帝、颛顼帝喾、唐、虞舜,一曰大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第一次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并考证出五帝之间的世系关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唐尧是帝喾的儿子,虞尧是黄帝的八世孙。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司马迁的结论奉为圭臬,也一直把黄帝奉为自己的初祖,黄帝的英名始终起着凝聚民族精神、唤起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感情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以黄帝名义形成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和持续弘扬的中华文明,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国家无论经历了多少次分裂、多少次战乱,面对着多么强大凶恶的外部敌人,中华民族总是沉着应对,战胜一切敢于阻挠、反对国家统一的敌人,始终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凡是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党派,无论走到哪里,作为“龙子龙孙”的记忆都永远不会消失。那些自视为“天子”的帝王,那些斗争惨烈的政客,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只要来到埋葬黄帝的桥山之下,都会大动情感,匍匐在黄帝陵前。真可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再次,司马迁一反《左传》、《战国策》、《国语》那种零敲碎打式的写史方法,以宏大的视野展示了历史的悠长和社会的纷繁,将中国上古数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象、灾异等自然现象,做了系统的记录和论述,构成一幅完整的大历史的格局。这种既包括社会史,也包括自然史著作的论史体例,主要体现在《史记》的“八书”里。“八书”的内容为:

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真可谓囊括天地,无所不包了,诚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便,作‘八书’。”这种对社会、自然作专门、系统论述的史学论述体例对中国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历代修史,必设“天文志”这样的章节。

因为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以及地震灾异、日月之蚀,也作为天文现象看待,所以,无论天上的灾异还是天上的变故,都是“天文志”记述的内容。同时,古人还把某些自然界的突发现象和社会上的人事变迁联系起来,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察星辰之变,而参与政者”(《隋书·经济志三》),所以“天文志”就包罗万象了。南宋的史学家郑樵,平生对司马迁极其推崇,晚年网罗各代历史,编撰《通志》一书,其中的二十略,颇多创见,从天、地、人、礼、乐、书,到政治、经济、法律、艺文,以至于金石、灾祸、祥瑞、昆虫、草木,其博大与精到,显然是继承和发扬了《史记》大历史体例的优良传统。

第四,是司马迁一反中国历史上长期重本(农)抑末(商)的思想,第一次把商人同帝王将相这些历史活动的主体摆放到了一起,同样成为构建中国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司马迁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集中地记载和论述了与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经济问题,记述了封建国家管理商品货币经济的政策措施。

司马迁论述了商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即“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用之”;论述了人类追逐私利的本性,乃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论述了商战的规律,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活跃在各国经济、商业战线的富商大贾发家致富的事迹。像“治产积居”而“遂至巨万”的陶朱公范蠡;“结驷连骑”而敢与各国诸侯分庭抗礼的子贡;“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的郭纵;以畜牧业致富、受到秦始皇赏识的乌氏倮,以及计然、白圭、猗顿、巴寡妇清、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刀闲、师史、宣曲任氏、无盐氏,关中的田啬、田兰和栗氏、杜氏等等,他们都是第一次以商人的身份登上中国的正史。

司马迁忠实地记述了他们的经商经验,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智慧,并以历史事实证明管仲“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他还以春秋时期的范蠡为例加以说明。当范蠡洗雪了会稽之耻以后,潜赴到山东陶邑经商,采取囤积居奇的手段,与时逐利,发了大财,但是,这位陶朱公并没有把这些钱财据为己有,而是在19年间,先后两次把自己所赚到的钱财分给贫困的朋友和远方的兄弟,树立了一个“人富而仁义附焉”的典型。

这对将商人贬之为“五蠹”(韩非指儒家、侠客、纵横家、奸臣私门的党人、商工之民)之一的传统思维是强烈的冲击,这对当时朝廷抑制商业、轻视商人的做法也是有力的批判。为了进一步申明自己的见解,他还在《货殖列传》的结尾不无深意地写道:“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商业经济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影响。班固在《汉书》中不但完全继承下来,还增补了有关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粮食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称之为《食货志》,使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记载更加全面。在《史记》、《汉书》的影响下,重视记载经济史实,成为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史记》还拓展了历史的概念,第一次把视野从华夏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区同时转移到了中亚、东南亚一带,从而树立起世界史的观念。

汉武帝的大动作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此,司马迁是赞誉有加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司马迁也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汉武帝的弊政,如强行“推恩令”,任用酷吏,甚至以“腹诽”之名定罪,最终把强化统治变成了专制暴虐;率性用兵,杀人灭国,最终把反击侵略变成了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大建宫室别馆;雅好女色,后宫美女数千;梦想成仙,崇信妖人;热衷封禅,遍祀诸神……可以说,在《史记》里,汉武帝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司马迁以其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史学家的责任感,为后人树立起难以跨越的标杆。据说汉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完全是可能的。

——司马迁把中国境内的大小民族都视为炎黄子孙,用胡汉一家的超前历史观记载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他把居住在中原的民族世系记录得十分详尽,从三皇五帝到汉代的历史,都是一脉相承:夏之开国者禹,是黄帝的玄孙;商之建立者成汤的先祖殷契,乃帝喾的儿子;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的先祖后稷,亦帝喾之子;至于秦,则“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至于得天下的汉朝,乃续成周之大统。而散居在汉帝国疆域之内的各少数民族,司马迁则不吝笔墨,分别加以考证。

游牧于北方的匈奴人,其先祖是夏后氏之后,叫淳维。匈奴后来发展壮大,形成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以畜牧为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机动的骑兵,长期为祸中原,黄帝就有“北逐荤粥(匈奴的另一拼法)”的记载。在战国末期,逐渐兼并,形成匈奴和东胡两族。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射杀乃父头曼单于而自代。不久,又灭掉东胡,统一了匈奴。从此,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西逐月氏,南略燕代,进而严重威胁中原王朝,几近百年之久。直到汉武帝中期以后,才在汉军的多次沉重打击下衰败下去。在此之后,这个北方民族同中原民族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读史可以明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很宝贵的东西,我的文章很长,但是耐人寻味的《史记》读来是不乏味的,看一章节,仿佛就看透了一个世纪的一生,上至传说黄帝下至真实汉武帝,司马迁一部著作道尽沧桑轮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唯有司马迁的《史记》了,而我们只不过站在他的肩膀上看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翎毛凤角一隅,写司马迁的《史记》感想,也着实不敢亵渎!

更多文章

  • 战神白起都没能封侯,嫪毐却靠侍寝秦王母亲封侯?真相究竟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魔将白起,南康白起真人照,嫪毐封侯后有妻妾吗

    [var1]秦孝公时期,为了增强国力,各国都不断笼络人才,希望通过改革让国家强盛,而秦孝公也得到了能人商鞅,商鞅向秦孝公讲述了变法图强的办法,秦孝公欣喜若狂,将这件事完全交给了商鞅,他全力支持。就这样,商鞅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

  • 安阳曹操墓旁,这株古槐600岁,不允许修剪移植砍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千年巨槐,坟墓上长刺槐十几年了,安阳庙里神秘古槐

    听闻河南省安阳市的“曹操墓”(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份开放,我与两位影友老兄趁着周日前往探访。“曹操墓”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南面、东高穴村的西北面,见上图。在西高穴村的西南角街头(上图黄色圆圈处),有一株600年树龄的槐树吸引了我们三人,遂驻车察看。(王子瑞摄)这株老槐树,位于东西

  • 山海经里有棵神树,传说是太阳休息和通往三界的桥梁,如今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迄今为止,中国有一本古籍最是声名远扬,它叫做《山海经》,这是一本记录古代志怪的书籍,虽然本书成书与战国中后期,但书中所记载的却包含了大量上古时期的“事情”,像什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等故事,其中,山海经有这么一段记载特别有意思,《山海经·海外东经》:汤古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

  • 《吕氏春秋》强调天命所归,秦朝统治者渴望自我神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秦王族不仅通过占有神圣物诸如“玉”等来建构自己的神圣王权,也通过对自身的“神化”而达到同样的目的;诸如用“受命于天”、“受天命”等一些词强调自己政权的来源,也用“天子”、“祖龙”以及“皇帝”等一些称谓来称呼自己。《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每一纪都提及“天子”如应时而

  • 三国猛将单挑最强的三人是谁?吕布只能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猛将小编前面提到了几个,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那为何能排到第三呢?小编先来简单给大家讲讲吕布,吕布出生时上空突然彩虹横现,光彩夺目,接着地动山摇,吕布母亲黄氏突感腹部异常,直接倒在了一匹布上,一会就诞下了男婴,并脐带自断,黄氏惊奇,丈夫看到后大喜,觉得儿子是神人降世,因出生在布上,遂取名吕布,

  • 汉献帝被逼禅位后,为啥不投靠刘备、光复汉室?真相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刚烈的汉献帝汉献帝的一生,乃是悲催的一生,因为他从上位,就一直是别人手中的傀儡!一直受到别人的掌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少人认为,汉献帝非常懦弱,没啥能耐!但事实上,汉献帝本人,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无能,他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懦弱!当年董卓入洛阳,大家都对其非常惧怕,但汉献帝的表现却非常

  • 战国四大名将3人死于小人之手,解读历史上的名将为何常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英雄名将死于非命似乎成了无可逃避的宿命!而且这种宿命,早在战国时代就存在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中的3人均死于小人之手,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里的“小人”其实等同于今天我们常说的“奸臣”,他们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也不会在战场上立功建业,只是凭借一肚子坏水,极尽蛊惑君王之能事就屡屡得逞,

  • 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了17个字遗言,说出了当年空城计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懿死于空城计吗,司马懿为何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会信空城计

    作为超级谋士,司马懿肯定会认真思考如何应对诸葛亮的策略。当他的军队抵达空城时,发现城门敞开,城中无人,他并没有立即入城,反而下令撤军。这一决策,让很多人疑惑不解,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实际上,司马懿内心是警惕的,他深知诸葛亮的狡猾与聪明。他推断出这一定是一个圈套,诸葛亮可能会在背后设下埋伏,等待着自

  • 张飞不愧为顶级猛将,赵云拿不下的,他只用了一招便轻松搞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优柔寡断的赵云都说刘备和孙尚香之间的婚姻是虚的,他俩之间并没有多少感情,但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刘备和孙尚香是真心相爱的!刘备爱慕孙尚香的美色,而孙尚香则钦慕刘备的成熟,于是虽然孙权周瑜从中作梗,准备以孙尚香为诱饵拿下刘备,但孙尚香却不愿意配合,相反,她是全心全意的跟随了刘备,让孙权的计谋落了空个,留下

  • 孔子问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一生留下了很多著作,《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学习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后人们根据孔子的言行而整理出来的一篇处事著作,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孔子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7岁的孩子,听到“天上有多少颗星”的回答,拜了这个孩童为师。那孔子是怎样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个圣人。[var1]孔子其人孔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