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2 更新时间:2024/2/1 13:57:12

东汉时期社会日益动荡,百姓不得一日之安宁。在如此社会之中,人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成百上千计流民的出现,对东汉王朝造成了灭顶之灾

一、 流民考源

“流民”这个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释义是流动的人民。“禁迁徙,止流民”(《管子·四时》),意思是禁止人民跨区域无定所的运动,以此来让他们致力于农事耕耘,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明朝时期,已经有了对“流民”更贴切的定义:“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明史·食货志》)。明朝时期对流民的概念,已经认识到了灾祸战乱对人民的伤害,以及对流民产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层面。

古代士农工商四阶层,除去做官的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农民。所谓“民以食为天”,而农民又是“从土里刨食”,所以土地就是农民的根。

人口居无定所地流亡,必然会影响农业发展,破坏经济支柱。因此,历朝历代都在绞尽脑汁地阻止流民的出现

今天的我们,早已接触不到流民的存在。但是,面对这些在历史上切实存在过的苦难群体,我们有必要对其生活的艰辛加以了解。忆苦思甜也好,前车之鉴也罢。警醒后人,未来再不可以出现类似的现象。

二、流民出于不得已

苏秦曰:“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寻常百姓,衣食但求暖饱,不敢奢望什么非分之想的恩荣,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没什么不得已,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做流民呢

1、苛政猛于虎

在封建社会中,领导资源分配的统治阶级,手中掌握最强悍的剥削工具,就是严苛的税赋政治制度。

汉朝的征税,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都可谓是“轻徭薄赋”的典范。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宽松的税赋制度下,漏洞不胜枚举。

(1)、田税利不下庶民

孟子认为“十一而税,是王者之政”,汉代田税一度达到了“田租三十税一”(《晋书·食货志》),其比例更远低于孟子的理想政治

然而,既然实现了如此理想,为什么东汉百姓还会在税赋方面受剥削呢?这要提到一个封建土地制度不可回避的问题。

土地兼并,这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头疼的问题。田税的比例越小,地主的获利就会越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减小田税比例,最终获利者只是那些地主乡绅,而普通百姓却难以在其中体会到真正的爱民之心。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制度,仅实现了统治者对自己爱民苦心的自我满足幻想,落于实处则尸横遍野。

(2)、人头税更苦百姓

除去田税,还有一种平均摊派到每个人身上的税赋制度。叫作“人头税”。征税的对象不分男女老幼,无论他是否有劳动能力,都要平等地缴纳一定费用。

古代传统讲究“多子多福”,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加上古代医疗卫生水平不发达,孩童存活率不高,从数量提高概率更成了百姓的首选。为了延续香火,普通百姓会选择多生孩子。

小农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以供发展生产,兵丁徭役也缺乏青春热血的新鲜力量,统治者自然是鼓励生育的

普通人家更需要劳动力接替自己生产,避免年老体衰后丧失生存的权利。

因此,常有生育子女众多者,孩子就会形成数量很庞大且无生产活动的担税群体,也就给普通百姓家庭带来了沉重至难以承受的人头税。

当家庭认为,从数量庞大的后代身上难以收获足够价值,反而要超负荷压榨自己现有储蓄时,百姓就会开始“摆烂”,导致生育率下降

一直到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找到更合理的制度代替了人头税,才使人口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可叹的是,统治者终于在清朝找到了正确方式,殊不知封建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也几近了尾声。

2、民用维艰,难济生存

东汉时期流民众广,政治压迫只是一方面,更艰难则是全社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

如果说高强度的税收是封建经济制度,那么天灾则是深入各角落无法逃避的劫难,而人祸就纯粹是由自私和欲望为王朝掘了坟墓。

(1)、凶饥之因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农政全书》)。作为封建社会支柱性经济产业,农业活动本就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自然规律发生震动,产生了自然灾害,那就势必会波及到农业活动的收成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世界遭遇了一场小规模的冰河时代。“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盐铁论·水旱》)形容的丝毫不过分,真实情况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可悲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水、旱、蝗,往往会同时发生。东汉王朝短短195年里,有史可循的蝗灾就有38次之多,平均每5年就爆发一次蝗灾

蝗虫的繁衍速度非常快,因此常被古人视为“多子”的象征。《诗经》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描述的便是古人对蝗虫繁殖能力的崇拜。

然而,也正是因为蝗虫的繁衍和顽强生存能力,再加上其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使得农民避蝗虫如洪水猛兽,谈之色变。

由于天时有恙,就注定了经济震动有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稳定,最终必然导致王朝政治的覆灭。

灾荒剧烈,也许根本不会影响“朱门酒肉臭”的达官显贵,普通百姓能得到的却永远只有“路有冻死骨”的悲凉

(2)、饥人相啖

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名士风流。同时存在的,还有人们不愿承认但又真实存在的惨烈现象——“饥人自相啖食”(《晋书·食货志》)。

虽然史书工笔将流离混乱的起始归罪于董卓,写作“汉自董卓之乱,百姓流离,谷石至五十余万,人多相食。”(《晋书·食货志》)

但其实,饥荒灾祸不应归结在一人身上,而是早已隐藏在虚假的繁荣盛世之下,借着董卓之乱的导火索彻底爆发,将丑恶明晃晃摆在了历史的桌台之上。

什么“百姓流离”、什么“人多相食”,史书上简简单单八个字,把这惊悚可怖的场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其中的辛酸,未经之人哪能感同身受!

及至“炊断粮”时,“百官饥甚,比屋不见火烟,饥人自相啖食”(《晋书·食货志》)。哪有人愿意吃自己的同类呢?都是碍于生存而低头,迫不得已罢了。

食物出现短缺,沦落到要“易子而食”地吃人肉。气候本就有问题,细菌滋生,再加上古代医疗卫生水平条件不发达,必然产生瘟疫

“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晋书·食货志》)。这一段,分明是冷冰冰的文字,读来却触目惊心。如此骇人的场面,若不是对生活绝望,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3、战火未尽,虎狼又扑

除去那天灾人祸,还有令人发指的统治阶级,为了一己私欲而大举兴兵,对人民百姓逐层盘剥。如果说灾荒是流民的成因,那么战火和墨吏就是灾荒的推进因素,直接导致了百姓流离。

(1)、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中,有一段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东汉时期战争不断,几乎可以称作历史常识。

关于战争的危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三十章》)的论述。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即使是专业进行战争学术的军事家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是“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的高额消耗行为。

打仗要费钱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消耗品便要从百姓身上盘剥孔子曰:“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论语·先进篇》),将其中的因果逻辑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真可叹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2)、硕鼠先吞,莫我肯顾

封建社会,官吏侵吞人民百姓利益的例子屡见不鲜。底层人民曾呐喊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可依然解决不了腐败的现状。

史料记载,汉献帝派遣御史侯汶给灾民放粮,结果死亡人数日益增多。这种诡异的情况,引起了皇帝的怀疑,觉得是有官员窃取了本应属于百姓的生存物资

于是,皇帝亲自下至民间监督派粮。饥饿的难民百姓感激涕零,说道:“终于拿到手了!”

“今始得之耳”(《晋书·食货志》)五个字,反映出了巨大的信息量。这说明百姓知道朝廷有粮米在下放,却几乎完全没有到真正应得的人手里

百姓势单力薄,又碍于腐败的官官相护,无法向皇帝上达天听,只能眼睁睁目睹悲剧的发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百姓只能背井离乡,流离逃亡去寻找能活命的生路。

4、树挪死,人挪活

中国有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总要自谋生路来活着

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王掌柜有一段台词:“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办法,不过是为活下去”。

其实这种人口迁徙流动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闯关东、走西口,都是因故乡生存已万劫不复,只能逃离而另寻出路。去追求更富饶肥沃,或仅仅是适宜生存的土地。

穷则思变,古今皆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十四章》)。

闯关东、走西口,是因生计所迫而逼不得已。同样,东汉时期的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也会向适宜存活的地区流动

在逃亡的路上,“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晋书·西羌传》)。可百姓们别无选择,只能拼死赌一把,放手一搏。

流民,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流民一怒汉难安

人口跨区域的流动,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动荡,产生大范围的影响。东汉时期如此典型规模的流民运动,影响于经济必定势如破竹。

1、人民为盗

水泊梁山有一百单八将,每个人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起义造反。但凡他们有条活路,又有谁愿意背负骂名铤而走险呢?

东汉那个虚晃萧条的时代,人民大规模迁徙。靠乞讨寻营生计,许就不如盗贼之流活得富贵。看着别人昧良心喝酒吃肉,自己守道德规矩却食不果腹,又怎能甘心?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谁都不想做坏人,但真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刻,有几人能守得住本心?最后,都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2、经济高压

经济学中有一条定理:“物以稀为贵”。土地和物资数量固定,分这块蛋糕的人却如潮水般拥挤过来,平均每人所得就越来越少。

饶是富庶之地,也经不起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在如此高强度的压力下,富饶地区的经济也会逐渐崩溃。崩溃的地区也沦为贫困,流民数量会呈几何倍增长,东汉王朝的经济被彻底拖垮。

四、总结

东汉王朝的流民问题,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归根结底,统治者没有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只刚愎自用地行王霸之业。

如果统治者视百姓为至重,多关注民生以利国本,早点认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或许也不至于覆亡得那样迅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读史越深,愈加珍视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当将东汉流民以警世人,切不可重蹈覆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吗,司马懿真的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吗,司马懿得知空城计真相的内心独白

    所谓的空城计,就是给敌人一种错觉:里面很大概率有埋伏。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没有埋伏。一旦攻城,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埋伏自己全军覆没,或者没有埋伏,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大功。就算司马懿猜到这是空城计,但是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他带领大军到来,不可能仅凭自己的一个猜测就无功而返,那同样是劳民伤财损失惨

  • “说曹操,曹操就到”,其实还有下半句,但是在当时都无人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世界上跑的最快的是谁?这个问题如果让中国网友来回答,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博尔特,因为我们心中要就有了标准答案,那就是曹操。如今“说曹操,曹操就到”早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似乎只要是你与朋友正在谈论的人突然出现在你们的面前,你脑海中就会冒出这么一句话,久而久之大家想到这句话就只记得它在现在社会中的意思,反而

  • 蜀中无大将?后期诸葛亮手下这五人,堪比刘备的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张嶷张嶷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定蜀时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背着县长夫人,将其救出,张嶷因此得名。后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了在广汉作乱的贼寇。随马忠多次平定南蛮叛乱,因功封为越巂太守。平定当地叛乱,将破败的城郭重新建设,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后来他带病与魏将徐质交战,杀敌过倍

  • 刘邦人生中的三个伯乐,没有他们就没有大汉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的一生最大的贵人,刘兰芳播讲的大汉刘邦,大汉刘邦评书在线收听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刘邦会用人,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手下,而项羽则相反,这家伙自负到家,一直都抱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对谁都不放心,也不放在心上。所以项羽靠自己一个人打刘邦的一个集团,对战争的结果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我们来看看刘邦在跟项羽PK之前一路走来的经历。刘邦在沛

  • 【黑非洲古代列国志】乌阿苏鲁国(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乌阿苏鲁国(下) 4.抗法斗争正当萨摩里的国家日益强盛的时候,西非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法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向西非腹地的侵略扩张活动。由于布雷等地金矿的发现,几内亚地区成了法国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强占黄金产地,1882年2月16日,在波尔尼·杰波尔德指挥下的一支法

  • 提倡薄葬、寡妇再嫁、约束较少,三国的婚丧习俗为何比较独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提倡薄葬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曹操不仅自己提倡薄葬,反对厚葬,而且以身作则。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临终前颁布遗令:入葬时,只穿平时衣服,不要金玉珍宝陪葬。诸葛亮临终前也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

  • 捋一捋袁绍帐下“八大谋士”纷乱的派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八大谋士:沮授、田丰、许攸、逢纪、审配、辛评、郭图、荀谌。辛评还有个弟弟辛毗也是袁绍的谋士,我们把他和辛评放在一起看。现在开始分派系了,擦亮眼睛好好看好了,不然容易搞乱。两汉三国去先秦不远,所以人们的地域观念很浓重,首先是同郡之人最为亲近,然后是同州之人,然后再分为南人、北人。甚至边

  • 执掌交州四十年的他,从未让他的地盘发生战乱,堪称三国诸侯隐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开局占领交州,蜀汉江州都督简介,刘备最顶峰的时期地图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一个年代,这个时候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抢夺底盘,很少有人能够偏安一隅的。这位仁兄可谓是一个人才,他在交州这一带做了四十年的土皇帝,一直没有遭遇到军阀混战的事情,甚至在他去世以后,还被当地人奉为神灵,他在交州的影响力,丝毫不比南越国王赵佗要差多少。这个人就是士燮,

  • 华佗死的真冤吗?他要给曹操开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佗死的真正原因,网友评价华佗开颅手术,华佗开颅取出风涎科学吗

    相信说起华佗这个人,即便是对于历史没有太多了解的人,对于华佗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作为一代神医,华佗留下了很多悬壶济世的传说,直到今天,人们对于他的很多事迹也并不陌生,但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医,却被曹操残忍的害了。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要将华佗除掉,主要是因为当年曹操患有头疼病,最终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之下,将

  • 韩信、张良等人愿意跟随刘邦,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他人不能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良简介,张良接母亲回家卖布,张良和韩信哪个先跟随刘邦的

    韩信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吧,用兵能力极佳,出神入化,他的军事战绩是一般人所不能够相比的。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之所以会跟随刘邦,其实也是有一番缘故的。实际上,在最开始韩信跟随刘邦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还仅仅是一个无经验的人士罢了。然而就是这般的韩信,刘邦仍然愿意相信他,并且重用他。而张良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