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这样一支虎狼之师的人就是吴起。对于魏武卒的战功记述,散见于各种史料中,对于吴起的练兵之法,主要载于《吴子》。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魏武卒究竟有多厉害。
[var1]
1、魏武卒的选拔百里挑一
如何才能成为魏武卒呢?史料记载,身穿重甲,持12石强弩,携3天口粮,执长戟,悬铁剑,背犀橹,半天内跑完100里的人,才能成为“武卒”。解释一下12石(dàn)强弩是什么意思?按古制,1石为60斤,12石为720斤。这里不是指弩的重量,而是指弩的拉力。
武装、负重、半天完成百里强行军,这是吴起选拔魏武卒的标准。那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史料称,鼎盛期魏武卒有5万人,而战国时期魏国的人口总数约500万。如此计算,魏武卒的选拔真正是百里挑一。
2、魏武卒的作战纪律严明
在《吴子》中,吴起对魏武卒的作战纪律有严格的规定: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审能达此,胜之主也。向进冲锋的有重赏,向后逃跑的有重刑,赏罚分明,军令如山,言出必必信。确能做到这些,就掌握了胜利的主因。
[var1]
吴起练兵追求“父子兵”的境界:平时守法,战时有威,进时锐不可挡,退时速不可追,即使被隔断也能保持阵形,即使被冲散也能自行恢复队列。上下同安乐共患难,团结一致不离散,连续作战不疲倦,无论打向哪里,都战无不胜。
3、魏武卒战术素养极高
战国时其他各国依国力、人口的不同,常备军队一般是30万至100万。魏武卒以区区5万人横行天下,依靠的是阵形、阵法和整体的力量,也依仗了单兵作战能力。吴起认为,士兵在战斗中常死于缺乏技能,失败于不熟悉战法。
魏武卒在训练中,讲究一人学会了战斗本领,要十人、百人、千人、万人传学。战法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上“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对各种变化都要了然于胸。
[var1]
4、魏武卒行军有方
在阵形编排上,吴起要求个子矮的拿矛戟,个子高的用弓弩,强壮的扛大旗,勇敢的操金鼓,体弱的搞后勤,主意多的编在一起、老乡编在一起。同时,不在“天灶”扎营,不在“龙头”驻兵。天灶指大山的谷口;龙头指大山的顶部。
魏武卒还按军旗的不同,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所有军列都要听众中军的指挥。
魏武侯曾询问吴起“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吴起答:“练好兵就能打胜仗。”魏武侯又问:“不在于兵力多少吗?”吴起回答:“法令不严,赏罚无信,鸣金不停,擂鼓不前,即使有百万军队,又有什么用处呢?”
[var1]
历史上的第一支“特种兵部队”魏武卒,于前389年在吴起率领下,以5万兵力打败秦国50万大军,以一当十,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吴起也就成为与孙子齐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也被后世所学习。
图片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