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秦昭襄王没有灭国的眼光
秦昭襄王是秦国后期的著名君王,在位时间很长,并且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秦国君王。然而在打赢长平之战后,以白起为主战派的代表要求增兵增粮,一口气灭了赵国。但是以范雎为首的却认为要停止进攻,并且向赵国索取相应的城池和战争赔款。
那么双方意见争执不下,秦昭襄王竟然同意了范雎的意见。这说明秦昭襄王并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若是秦始皇,肯定会听取白起的意见!
并且从他之前打过的战役也可以说明问题,秦昭襄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秦国的版图,并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和能力。
[var1]
二:赵国根底还在,名将辈出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战斗力一直很高,并且赵国的骑兵几乎打遍战国无敌手。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因为赵国的骑兵没有参战,他们去防御匈奴了。
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燕国趁火打劫,号称六十万大军袭击赵国,结果被赵国的骑兵吊打!逼得燕国还割地赔款。
赵国的骑兵长期和匈奴作战,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军事训练和能力,所以可以所向披靡。
另外赵国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地方,前有廉颇后有李牧,都是四大名将之一。很多人非常欣赏赵国,从各个国家的名将都投奔赵国,比如乐毅、田单等,这些名将基本上都可以排名战国十大名将之一。
这些名将加上赵国彪悍的战斗力,秦国想要灭赵还是很困难的!
后面李牧曾带着赵国骑兵吊打过秦国的军队,逼得秦国又用反间计,弄死了李牧才敢去灭赵。
[var1]
三:秦国内部出现了问题
秦昭襄王死后,秦孝文王继位,结果三天就挂了,紧跟着秦异人继位,当了三年国君也挂了,接着秦始皇13岁继位,又经历了嫪毐叛乱、吕不韦专权、赵姬乱政等等的内部矛盾。到了秦始皇21岁的时候,这些矛盾才解决,秦始皇才开始灭国大战!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秦国有十年的内部矛盾时期。而秦昭襄王去世前十年,也是内部不断摩擦。
所以秦国在打完了长平之战后,最少有二十年国力在后退,这段时间秦国对外战争胜少败多,名将也没有几个。导致秦国根本无力展开灭国之战!
[var1]
四:其他各国抵御秦国
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不得不说战国晚期信陵君魏无忌是唯一一个有可能灭秦国的人。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平原君赶紧争取国际上的帮助,魏国、楚国、齐国都带着军队来帮忙了。
其中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魏国军队,主持了赵国著名的邯郸保卫战,吊打了秦国的军队。当然这一次并不是白起带兵,所以能够打赢秦国。
后面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觉得还不过瘾,他联合了韩国、赵国、楚国、燕国加上自己本土的魏国,五国伐秦!这一战打得秦国节节败退,如果各国同心协力,要灭秦国还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秦国给了他们一些好处和派使者离间各国之后,各国又开始互相攻伐,这一次的五国伐秦不了了之了。也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
[var1]
所以综上所述:四大原因导致秦国不能灭赵国。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是文史兄弟,文不离史,史不离文,文史两兄弟。
创作不易,杜绝抄袭,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