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60年前,清朝发生一件大案,一品大员竟被斩首,千年来仅此一例

160年前,清朝发生一件大案,一品大员竟被斩首,千年来仅此一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3 更新时间:2024/1/22 5:03:10

但哪怕历史上有那么多臣子殒命之事,今天要讲的这位一品大员也还是千年来唯一一例,他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延续了千年之久,在选拔人才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公平公正。但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总会有一些人想要通过歪门邪道的方式获得利益。

纵使历朝历代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公平,在科举考试上可是下了大功夫,不仅有严格的搜身,从出卷人到监考人也自有一套流程。但俗语有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纵使朝廷严防死守,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不少的科举舞弊案。

柏葰是道光六年的进士,一路官职兵部尚书,授渊阁大学士,妥妥的一品大员。在清朝正史《清史稿》中对柏葰的评价乃是''素持正''''勤慎无咎'',说白了就是自身端庄稳重,正直高洁,勤恳努力。

但水至清则无鱼,更别说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朝堂内诸多蛀虫,柏葰跟那些尸位素餐者玩不到一起去,那些人也视其为眼中钉。

咸丰八年(1858年),柏葰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其中有一名考生名为罗鸿祀,明明才疏学浅,却成功考取功名成了举人。当时科举并非一锤子买卖,在考完放榜后还有个''磨勘'',也就是取乡试、会试中正榜(考中了)试卷在进行审核,这一审就审出了问题。

当时一篇八股文最多也就七八百字左右,罗鸿祀的考试错别字总字数却高达300余字,这样的水平考中进士,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因此其中一定有问题!此事就被上报给了御史孟传金,孟传金直接报告给咸丰帝,开了戊午科场案的序幕。

罗鸿祀的文章有问题,那么首当其冲需要被问责的就是主考官柏葰,更要命的是彻查之下发现此场考试有问题的并非罗鸿祀一人,其中还有个名为平龄的伶人。

伶人在清朝本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更别说平龄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平日里只会唱小曲儿,这样的人混入考场后竟然还考取了第七名的好成绩,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此次科举''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由于此时牵连甚广,咸丰帝还是给了罗鸿祀一个机会,让他单独重考一次。考试结果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试卷依旧粗鄙不堪,彻查成了板上钉钉之事。

调查发现罗鸿祀主要贿赂了柏葰的门丁靳祥,以及同考官浦安,其中还有兵部侍郎鹤龄疏通关节帮忙穿针引线。

其实柏葰是将罗鸿祀的名字写在副榜上的,但由于靳祥受贿,趁柏葰没注意将带回家审理的考卷偷偷调换,因此才有了罗鸿祀上了正榜之事。

当时审理此案之人乃是载垣、端华,他们本就与持正的柏葰矛盾不小,这下子抓到了柏葰的把柄,自然要往死里踩。

肃顺跟柏葰的矛盾更大,因此他一直在撺掇载垣、端华二人尽力攀咬柏葰,并在朝堂上极力主张处死柏葰。

咸丰帝其实内心还是挺犹豫,毕竟柏葰重为一品大臣,历朝历代的舞弊案中从未有过直接将如此高官斩了的事情,更何况柏葰也罪不至死。

但肃顺却不愿放过柏葰,直接在朝堂上表示:''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自来典试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者。

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辜恩藐法,至于如是!''一番言论下来,本来想帮柏葰说几句好话的臣子也都闭口不言了,柏葰至死就此确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78岁大臣觐见乾隆,乾隆问:你比朕还大4岁?次日大臣告老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初年的这两次科举,人才辈出,其中丙辰科有一位叫蔡新的福建漳州考生,一举考中二甲第一名,因为他的名字中含有“新”字,符合乾隆元年的“新朝”气象,让乾隆印象深刻。这位蔡新,后来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在清朝为官半个多世纪,和乾隆同一年去世,享年92岁,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乾隆皇帝是位十分长寿的帝

  • 陈新甲秘密为明思宗与清朝谈判,事泄后明思宗以其他理由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由此可见,但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被掐断,明朝的危机都有缓解的可能;而相对于搞定天灾、地主而言,一系列危机的开端——后金,反而最有可能被当成突破口。为啥这么说?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会面临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当时的后金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凯歌高奏,但它早已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游击部落。崇祯四年(1631

  • 古代驿站多为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咸丰年间才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交通发达程度自然不高,那个时候,最快的交通工具,自然是马匹了。为了实现快速传递消息和物品的重任,历朝历代都设置了驿站。所谓驿站就是专供官方快递员休息、换马、换人的地方。朝代不同,驿站的距离也各不相同。比如说唐朝是每隔50里路就设置一个驿站,一般来说一整天不眠不休,不断换人接力跑,一天可以跑600

  • 1911年同盟会毕其功于一役,以72英烈诛灭大清的心,精英殆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1911年同盟会成员,谁打得过辛亥革命的第二枪,1911年推翻清王朝事件的简介

    满清末年,无数华侨捐款捐物,乃至捐命,也要推翻满清,他们心中抱着坚定的爱国信念,满清必须死,因为中华必须生。蓝色法兰西,红色黄花岗。1910~1911,这一年内中国革命党人救国举事高达20余次,其中不凡起义军在仅有20颗子弹的情况下,向死而生。这是对现实,对满清的极度绝望,变更迫在眉睫。其中最惨烈、

  • 1909年,慈禧出殡时发生了什么?让人不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一生共经历了五次战争。五岁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她死后发生了三件诡异的事,让人毛骨悚然。生前处于乱世,死后也不得安宁。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驾崩的第二天,慈禧也去世了。慈禧生前很相信迷信,所以在她死后,操办她后事的法师

  • 康熙青花瓷器非同凡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 左宗棠病逝之后,朝臣伤透脑筋,连上四个谥号,却都被慈禧否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所谓谥号,是在大臣去世后,朝廷根据其一生的功过定下的可供后人瞻仰的称号。比如岳飞的谥号为“忠武”,“武”说明他是一名武将,而“忠”则代表其忠心耿耿,为朝廷尽职尽责,“忠武”是一个武将所能得到的最高称号,能得到“忠武”的谥号是对于臣子而言是无上荣光。一开始,朝臣们也给他想了一个“武”字,左宗棠一

  • 15张罕见老照片:往事并不如烟,这才是真正的晚清民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1946年,一位年轻女子带着孩子在香港街头大家都知道,摄影术1839年诞生于法国。当时中国还是清朝,虽然交通并不便利,但摄影术很快就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开始,也有不少中国人学会了摄影,但他们拍照并非用于记录社会历史,而是局限于开照相馆,以拍摄纪念照、家庭合影、个人写真来做照相生

  • 阿古柏匪帮占据新疆,装备上万英式步枪,不料湘军装备了德制大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1884年清军土兵装备步枪,匪帮大全,近代带枪剿匪

    阿古柏匪帮占据新疆地区1876年4月,清朝廷任命的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率7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新疆。此前,由于清军主力大批南调去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富饶美丽的新疆被从中亚浩罕汗国流窜至此的阿古柏匪帮占据,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各族人民在阿古柏等人的残暴统治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被当作奴隶在市场上

  • 勿喷!清朝268年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一个古代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清朝建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稳定国家,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三藩之乱”后的“三镇剿势”,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