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唐皇室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凭什么说隋唐是鲜卑王朝?

隋唐皇室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凭什么说隋唐是鲜卑王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2/16 13:32:15

后来杨坚的亲戚李渊在隋朝末年重建秩序,缔造了煌煌大唐。隋唐两大王朝为华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下有不少人说隋唐皇室是鲜卑人的血统,并以此来认定隋唐是鲜卑王朝。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加以厘清的事情,暂且不说血统论是否合适,隋唐皇室的鲜卑血统到底有多少?凭什么说隋唐是鲜卑王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迭

一、隋唐皇室与鲜卑之间的渊源

1、北魏的代北集团

所谓代北,从地理上来说,即为南至陉山,北抵阴山、西到黄河、东达太行山的区域,该地区和河套等地区同属农牧分界线,从秦朝到汉朝,长期作为中原王朝与匈奴人的必争之地。汉匈之战后,南匈奴内迁,此地主要为匈奴人所据,不过当时的南匈奴算是汉朝大家庭的一份子。东汉末年,南匈奴后裔不甘寂寞,不断向南发展,其中心由代北迁至离石,至于代北,则由日益强大的拓跋鲜卑接手了。

四世纪后期,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珪趁着前秦破碎之机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一带)重建代国,并将国号改为魏。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张,原都城不堪所用,拓跋珪遂迁都于平城(今大同),与此同时,他为了通过推进拓跋鲜卑的封建化改革来提升国力,强行打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血缘界限,重新按居住地来编户,将以前的血缘团体变更为地缘团体,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代北集团。

一统北方的北魏

五世纪早期,北魏国主拓跋焘依靠代北集团的强大实力实现了华丽转身,让北魏成为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个北方统一王朝。五世纪晚期,北魏皇帝拓跋宏鉴于平城距中原腹心太远,不利统治,遂以南征的名义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同时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戮力改革,大力用汉族人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比如拓跋氏改为元氏。

北魏在迁都洛阳之时,为了北部防线的稳定,并未将整个代北集团迁徙到中原,如此下来,代北集团出现了分化,留在代北故地的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在待遇和发展上远不如洛阳鲜卑。这种差异化导致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最终在六世纪早期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代北六镇之乱。经过一系列斗争和整合,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欢率领六镇大部占据关东,出身于武川镇的宇文泰带着六镇一部占据关中,北魏因此而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北魏六镇分布图

2、西魏的关陇集团

主持东魏的高欢出身于渤海高氏(地道的汉人士族),因其祖父高谧犯事,被发配到怀朔镇戍边,方才沦为兵户。北魏后期,他靠着过人的胆识周旋于各大势力之间,先后吞并了葛荣部众、六镇降兵大部和尔朱氏残部,成功逆袭为渤海王。主持西魏的宇文泰出身于宇文鲜卑,而宇文鲜卑又源自于南匈奴,所以宇文泰到底是鲜卑人,还是匈奴人,还真有点说不清。

宇文鲜卑在被慕容鲜卑兼并后,宇文家族附庸于慕容氏所建的诸燕政权,直至后燕被北魏灭亡后,宇文家族方才转入北魏,被北魏安排到武川镇戍边。北魏后期,宇文泰依附在贺拔岳的麾下茁壮成长,贺拔岳去世后,他在众人的拥护下成为了关中话事人。无论是地盘,还是军队,宇文泰都不如高欢,东西魏对峙期间,高欢长期处于攻势,宇文泰只能被动防守。

东、西魏对峙

虽说宇文泰才能卓越,屡屡以少胜多,可终究实力悬殊太大,宇文泰手里的老本几乎被消耗一空。眼看手里没什么牌了,宇文泰把目光放在了汉族豪强身上,为了团结他们的力量,创造性地推出了府兵制,赐予他们军权的同时,给他们改鲜卑姓,改籍贯,聚众人之力组建关陇集团。宇文泰以发起人的身份出任集团董事长,元欣以吉祥物的身份出任名誉董事。

赵贵于谨、侯莫陈悦、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和独孤信(杨坚的岳父,李渊的外祖父)六人以主要出资人的身份担任实权董事,这便是被称为“八柱国”的董事会。六个实权董事每人分领两个部门,部门长称为大将军,这便是“十二大将军”。每个部门长领导两个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称为开府,这便是“二十四开府”。宇文泰为了提高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全体职工按所属领导的鲜卑姓氏进行改姓。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二、隋唐皇室实非鲜卑血统

1、鲜卑姓氏不代表鲜卑血统

传说拓跋鲜卑的远祖拓跋毛在西汉初期威震北方,“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宇文泰在给麾下文臣武将赐姓时,便是按功劳大小,从这135个姓氏中选。功勋卓著者可以得到三十六国姓之一,功勋较大者可以得到九十九大姓之一。比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成名早,建功多,被赐以三十六国姓中排名靠前的大野氏,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十二大将军之一)成名稍晚,被赐以九十九大姓中的普六茹氏。

李渊和杨坚因此在北周时期分别被人称为大野渊和普六茹坚,当时的人固然这么叫,我们倒也不必当真。要知道这135个姓氏传承至北魏初期就已经湮没了大半,等到北魏末年就更是没剩下多少了,李虎和杨忠等人压根和这些姓氏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自身和家族的长远发展才接受了宇文泰的赐姓,毕竟当时的关中还是鲜卑人当道。另外,这种赐姓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比较乱。

宇文泰与隋唐皇室的关系

就拿大野氏来说,曾任北魏龙骧将军的谢懿和曾任西魏开府仪同三司的阎庆也都先后被赐姓大野,一个原本姓谢,一个原本姓阎,再加上李虎的李姓,三家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关系,结果都姓了大野。李弼和李穆(其兄李远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因功分别被赐姓徒何和拓跋。这两家和李虎家原本都是姓李,结果三家的鲜卑姓氏各不相同。前文中提到的部下和主帅同姓,隋朝名相高颎和北齐降将李屯就是例子。

两人一个姓高,一个姓李,结果因为两人曾在独孤信麾下效力,都姓了独孤。由此而言,这些被赐姓或改姓的汉人与他们曾拥有的鲜卑姓氏在血缘上是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纯粹是鲜卑人统治的结果。我们总不能因为高颎曾经有一段时间姓独孤,就硬说他是鲜卑人吧?还有在北魏时期改汉姓的那些鲜卑贵族,比如丘穆陵氏改穆氏,这些人总不能说他们是汉人吧?同理,李虎和杨忠也不能因为一个改姓的事情而将他们定义为鲜卑人。

北魏时期的鲜卑姓氏改汉姓

2、隋唐皇室的真正血统

要问李虎、杨忠、李渊、杨坚、李世民和杨广等人是不是汉人,答案当然是。其中最关键的证据恰恰是宇文泰的赐姓,宇文泰赐鲜卑姓氏是针对汉人的特定行为,并非是鲜卑人,如有鲜卑人改了汉姓的,只需恢复原本的鲜卑姓氏即可,倘若李虎和杨忠不是汉人,何来赐鲜卑姓氏一说?另外,杨忠祖上曾在武川镇定居,其爷爷的爷爷在北魏初期当过武川镇的司马。

李虎的爷爷李熙早前也是在武川镇从军,一说他是十六国中西梁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一说他是出身于显赫的赵郡李氏,相比前者,后者的可信度更高,史载李熙和其子李天赐(李虎之父)的陵墓均在赵郡,且有许多史料佐证李熙的家乡正是在赵郡,比如唐代光业寺碑文在提到李熙陵墓时,用了“维王桑梓”,桑梓即家乡。由此可见,李虎是的“李”是出自于赵郡李氏的“李”。

位于河北隆的唐祖陵

至于隋唐皇室分别自称源自于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这里面除了他们自己的考量外,还有宇文泰的因素,宇文泰在让他们改鲜卑姓氏时,还让他们改了籍贯,将来源复杂的部下都搞成关中人,目的在于提高团队凝聚力,说到这里,估计还会有人说他们是鲜卑人,理由怕是会拿他们的母系血统说事,毕竟父系血统已没什么可说的了。

史载杨忠的妻子(杨坚的母亲)吕苦桃是齐地汉人,李虎的妻子(李渊的祖母)出身于安定梁氏,同样是汉人。杨坚的妻子独孤氏(杨广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女儿,李昞的妻子独孤氏(李渊的母亲)和杨坚的妻子是亲姐妹,独孤氏严格来说,也不是鲜卑人,应为匈奴人。按照古代传统来说,民族属性以父系为主,比如汉朝公主和亲匈奴,生下的孩子,没人会说是汉人,那么杨坚和李昞与匈奴女子生下的孩子自然是汉人。

汉朝公主和亲匈奴

结语

综上所述,隋唐皇室虽说和鲜卑人有不解的渊源,可他们的血统却是地道的汉人血统。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他们不是汉人血统,也不能说隋唐是鲜卑王朝。以华夏传统来说,首重文化认同,而非血统认同,正因如此,上古时期才有东夷、三苗和华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文化融合时期。

此次融合不仅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融合,还有来自于波斯和印度等遥远文明的种种文化,比如波斯的拜火教,印度的佛教。鲜卑习俗只是隋唐皇室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诸种文化的一小部分。换句话说,正因为隋唐两大王朝在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方才让华夏文化更加自信和灿烂。

参考文献:

《隋书》

《旧唐书》

《唐会要》

《魏晋南北朝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唐两大王朝,先后四代皇帝才搞定高句丽,高句丽为何这么难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唐皇帝为什么怕高句丽,隋唐四个皇帝高句丽,隋唐五代帝王为什么杀高句丽

    要说高句丽,说小吧,也不是很小,说大吧,也不是很大,可再大,难道比突厥还大?要知道隋唐两大王朝可是公认的强大王朝,打服过那么多的周边小国,就连突厥都不在话下。可是南陈当年没做到的事情,高句丽做到了,让隋文帝吃了瘪。突厥没做到的事情,高句丽做到了,让隋炀帝因三征高句丽而江河破碎。西域诸国没做到的事情,

  • 李商隐的爱与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燕(作家)大唐开成二年对李商隐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他以25岁的年纪高中进士,在晚唐这个时代属于年少得意。他还被“榜下捉婿”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上,将小女儿许配给他。后者对他来说可能更为铭心刻骨,因为,当他有机会接触到王茂元的小女儿后,就从此不能自拔。这是一段好事多磨的婚姻。王茂元许婚后

  • 安禄山已是天下第一藩镇,为何还要铤而走险的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安禄山兵强马壮,具备造反的实力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卢龙节度使,三个藩镇内部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全部都在安禄山之手,安禄山绝壁调动所有力量的条件。安禄山拥有20万军队,兵强马壮。安禄山具备造反的一切客观条件,粮草充足,兵强马壮。第二,安禄山个人野心勃勃,不满足于藩镇安禄山个人野心勃勃,善于专

  • 这是至今保留最完好的一部颜真卿楷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新出土的《郭虚己墓志》保持颜真卿楷书原始风貌。墓碑青石,高107厘米、宽104厘米、厚4.5厘米。盖顶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正文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有1150字。本帖为九七年刚从河南出土颜碑,保存完好,字口清晰,为目前已发现颜真卿(41岁书)最早的书法作品。它记载了墓主

  • 韩先楚给毛主席写信,说地方干部队伍太庞大,老百姓负担太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华东局的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整理好了相关资料,准备向毛主席汇报。但是,在汇报工作开始前,毛主席突然对大家说:“韩先楚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对我帮助很大。”[var1]大家听后,都有些奇怪,今天的汇报好像跟韩先楚将军没什么关系,毛主席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毛主席也看出了大家的疑问,就对大家说,韩先楚刚刚给

  • 《芈月传》里这个人又穷又挫,凭什么在秦国呼风唤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芈华的简介,芈月传历史人物分析,秦国芈氏家族怎么了

    他有自信。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看同门师兄弟苏秦在赵国已经身居高位,他自己也踌躇满志,想闯出一番事业。此时的张仪恰如一个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的创业者。但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能没有自信。他本是昭阳家的门徒,昭阳家丢了和氏璧,就怀疑是衣衫褴褛的张仪偷的,并把他打伤,幸而撞上芈月的马车,被她搭救。[va

  • 秦国驱逐外国人,其中有哪些不为人道的隐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为什么不往西方打,外国人被驱逐出境,秦国为啥不反抗

    因为之前都是吕不韦主政,朝堂上不少人,都是他安排的。现在吕不韦倒台了,这帮人应该如何处置呢?于是秦国朝堂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辩论。放在台面上,当然不可能说,我们把吕不韦一党空出来的位置给瓜分了,毕竟都是体面人。于是,大家另辟蹊径,开始从国籍方面入手。[var1]吕不韦是卫国人,所以秦国的保守派们就

  • 李斯为秦国明相为何要与赵高同流合污两人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赵高李斯临死前大彻大悟,李斯为什么会被赵高威胁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次年,秦始皇一行从江南返回,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秦始皇崩逝。弥留之际,秦始皇曾留下长信给长子扶苏,叫他立刻回到咸阳,继承皇位。[var1]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为了避免消息传出,而招致祸乱,密不发丧,

  • 隋唐英雄中,你知道哪些是虚构人物么,小编给大家总结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猛罗士信:历史上的罗士信先是隋将张须陀的部下,镇压农民起义,后来投降了瓦岗军,再后来被另一股义军王世充俘虏,后逃脱,降唐,被封绛州总管、剡国公。第二猛来护儿:史上来护儿却是一位忠臣:早年跟着杨广平定南陈,后来又征高丽,战功累累,最后为尽忠,和隋炀帝一同被宇文化及所害。顺便提一下,当年他手下有个得

  • 安徽亳州蒙城县一个镇,名字很独特,据说和唐代皇子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城最新消息今天,亳州谯东镇历史,蒙城县各镇历史

    (篱笆镇卫星图)篱笆镇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这个名字很独特,不免让人对它名字来由产生兴趣。关于篱笆镇的名字来源,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唐代,女皇武则天称帝之时,疯狂除掉李氏皇族。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和长子起兵反抗,但是以失败告终,李贞服毒自尽。为了逃避追杀,李贞的子孙纷纷改名换姓,有的就逃到了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