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拥有两亿人口的大明王朝为何被清军击败?

拥有两亿人口的大明王朝为何被清军击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77 更新时间:2024/3/14 8:56:11

女真铁骑在多尔衮的带领下闯入山海关占领北京的时候,几乎全体满洲人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多尔衮不管别人怎么说,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其实他心中也没什么底,他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明朝人口大约两亿左右,女真部落经几十年兼并整合以后也不过几十万的人口,这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关外汉人,明清松锦之战,清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男 丁出战也不过凑了十万余的部队而已。区区两年之后,要满清拿出军队去征服整个明朝疆域,不说打仗,就算把每个城市占领下来都分不出人手。如此看来清灭明就 是一个玩笑。

满族的祖先们创造了神话,他们只用了大约六十年的时间,便以一个仅几十万人的连自己的文字都刚刚发明的小部落,征服当时人口是自己两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并由此又统治了近三百年。这是种怎样的悲哀呵。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明被满清征服了?

原因一,小冰河时期让大明元气大伤

小冰河期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冰期还是要暖和。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为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气候趋向严寒,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

原因二,腐败使得大明玩儿完

明朝当时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了很多错误的手段,导致明朝加速灭亡。先是减少官员俸禄,这一招不仅没起到缩减开支的效果,还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之后又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 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和平时期问题还显现不出来,当北方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南方的粮食供应立刻吃紧,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当北 方农民为了吃不上饭起来造反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对国家基层组织破坏极大,大批官员被杀,这一情况反过来更加重和社会的混乱。

当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财力全部集中在辽东,起义爆发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部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但是一个王朝的力量还不 是一伙农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复失败。但是前面我已经说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方流民没饭吃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李 自成才能屡败屡战。

李自成最后发展成气候也是北方知识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转投李自成,给李 自成带去了发展总战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进北京后士人集团对李自成的态度也能证明这一点。至于满清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在中原王朝处于内乱的时候浑 水摸鱼,结果运气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腾的不成样子,南方由于长年供养北方,牢骚满腹。

加上士人集团对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 心。种种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后来的清王朝。中原民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责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下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投降满清,落到李 自成手里根本没有活路,吴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杀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没有好下场。所以丢失山海关的最大责任人是李自成。

在满清进入中原后其实还有两个机会可以光复汉家江山,一个就是满清颁布剃头令,可惜南明没有抓住机会,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一个是吴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对 满清太好了,在关键的时期让吴三桂病死,吴氏集团分崩离析,汉族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光复中原的机会。至于后来的清朝灭亡那就是真正地顺应历史潮流了。

所以,明朝亡于粮食,清朝幸于天时,吴三桂倒霉在年龄太大,李自成成功在于满清。明朝8成的国力都在辽东,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后来崇祯认识到这一点后,调辽东军队入关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经尾大不掉,辽东精锐的辽东铁骑只是暂缓了明朝的灭亡时间而已。说起来,明朝灭亡,还真的是与明朝发生的“两件小事”有密切关系。

其一,“误杀”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父亲。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军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 真人塔克世和父亲两人冒险进城劝降。没想到劝降未成,此时突然城破,明军冲进去不分青红皂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杀了。父子俩本来是为明朝做事,不料遭此惨 祸,明朝解释这是“误杀”,给塔克世的儿子赔了30匹马了事。误杀了两个边塞草民,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其二,为节省财政支出而裁撤驿卒。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显然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是民变四起,国外又强敌虎视。在 内忧外患,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朝廷陷入了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崇祯便下令在全国整顿驿站,裁撤驿卒,以节省财政支出。驿站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公文,并为过境 的官员提供服务,驿卒就是这个机构中最底层人员,干活辛苦收入极低。旨意下达不久,裁员进展顺利,也收到预期效果,据说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朝廷节省白银 68万两。

就这样,两件看起来似乎都不起眼的小事,结果却引发了明朝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先说第一件事的影响。虽然明朝因“误杀”给塔克世,给他的儿子做了赔偿,但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放下心中仇恨。史书记载,努尔哈赤以十三副 遗甲含恨起兵,从“含恨”二字不难看出,他之所以造反,就是与大明王朝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他初始阶段不敢与明朝公然为敌,只能暗中积蓄力量,苦心经 营。几十年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雄踞关外,对明朝形成威胁。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改国号为大清。

而第二件小事的影响愈发富有传奇色彩。本来,崇祯皇帝下令裁撤驿卒,是为了精减机构,精简人员,搞好节流开源,应属明智之举,但是朝廷只管裁减,却不负 责安置,由此落下了祸根。试想,与皇帝的江山相比,百姓的死活显然是小事一桩,但这对银川驿站的驿卒们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当时西北连 年大旱,饿殍遍野,树皮都吃光了,人吃人的惨剧都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生活来源,就意味着要么等死,要么揭竿而起。当选择只有两条:饿死是死, 造反也是死,既然两条都是死路,与其做饿死鬼不如做饱死鬼,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封妻荫子,留名千古。

在这批下岗的驿卒当中,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年轻人。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世代贫农,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羊,长大后在银川驿站谋了个驿卒的差事,好歹能 混口饭吃,没想到崇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纸令下,就断了他的生路。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 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李自成走投无路,被迫走上了造反道路。

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紫禁城,顺便抢了崇祯的皇帝宝座。当年的银川驿卒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崇祯终于也尝到了“下岗”的滋味,不得已只能在绝望中上吊自杀。崇祯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当年裁掉一个小小的驿卒,竟为自己培养出一位掘墓人。

同样令明朝皇帝想不到的是,清军在被“误杀”女真人塔克世后人的率领下,野心勃勃逐鹿中原,不料被明朝精锐挡在山海关外,无法前进半步。恰在此时,李自 成完成了对明朝的最后一击,天赐良机,清军趁机挥师入关。于是,1644年的北京城,就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李自成抢了崇祯的位置, 可惜只当了42天的皇帝,又被清军赶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紫禁城再次易主,大清顺治皇帝登极,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两件小事,犹如“两只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微风吹到1644年,终于引发了一场龙卷风,大明帝国随风飘散。通过上述两件小事引发的大变化,我们应当汲取些什么教训呢?我想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具有示:

一是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他的那篇著名雄文《甲申三百年祭》,重申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的道理;同时也劝谕新兴的工农政党,切莫骄傲自满,以免重蹈李自成“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

二是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无疑是至理名言,是需要我们时刻必须牢记的真理。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因过去曾经做过的某件小事而被彻 底改变一生的结局。前不久,有家媒体报道了一位见义不为的“围观”者袖手旁观,后来才发现受伤之人竟是自己亲人,却由于耽误宝贵抢救时间撒手人寰而痛不欲 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为何爱戴扳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扳指又被称为玉韘,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根据《说文》中的记载:“韘,射也”,说明此物是骑射所用的器具之一。玉韘最早出现在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就比较流行了。几千年来,扳指曾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多的,当数坡形扳指与桶形扳指。其中,坡形扳指出现的时间较早,早期还有弦槽,

  • 北京鹤年堂和戚继光的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北京鹤年堂,大家都以为和恐怖故事有关,因为古时候的北京鹤年堂就在菜市口刑场的附近。其实,鹤年堂作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地方,曾经医治过非常多的人。包括今天要讲的戚继光。北京鹤年堂内,有一块“调元气,养太和"”的牌匾,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为鹤年堂亲笔所题,牌匾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众人

  • 揭秘清宫选秀女:与美貌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

  • 奇才洪承畴为何投降满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据传洪承畴被俘以后,坚贞不屈,绝食相逼,然而最终却投降了皇太极,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许多野史记载的孝庄委身之事又能相信几分?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洪承畴投降满清的三个版本,以供大家思索。1、一粒飘落的灰尘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关在皇宫内的三官庙里。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每天披头散发,光着脚,不吃不

  • 中国最早的四位女留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回望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尽管当时西风已东渐,但中国女性普遍都还缠着足,笃信“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就在此时,有四位年轻女子大胆地迈出了令国人惊诧的一双“天足”,漂洋过海去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并且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报效祖国的第一代女“海

  • 历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难事件 明朝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著名的“咒水之难”事件总结来说就是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的过程。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大设鸿门宴,让他明日过河, 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

  • 乾隆皇帝的香妃究竟有多漂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清历史

    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不像电视剧中一样,乾隆皇帝的香妃是在紫禁城中寿终正寝的,乾隆皇帝的香妃跟乾隆感情也是不错的。“液池南岸嫌其远,构以层楼居路中。州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日同。”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他八十高龄时提笔写的一首怀旧诗中的前四句。这时恰逢香妃死

  • 揭秘骇人听闻的明朝天启大爆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三百年的明朝天启年间,在北京的王恭厂一带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大爆炸。关于这次大爆炸的情况,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色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

  • 老北京的红灯区:前门八大胡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前门八大胡同是老北京城里出了名的红灯区,在清朝时代流行起来,在民国前门八大胡同的妓院行业更是达到顶峰。前门八大胡同里出过许多倾国倾城的名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做爱,因为这是传宗接代的基本方法,也是发泄内心肉欲的方式。因此,从古代开始,性交就被当作一种买卖,妓院由此而生。 中国古时候的妓院不一定做

  • 康熙六扫朱元璋墓为何必三跪九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清历史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每次到朱元璋的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么,康熙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呢?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