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拥兵百万却为何不称帝

曾国藩拥兵百万却为何不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07 更新时间:2024/1/10 11:20:22

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侄女完婚,从此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28岁便考上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但曾国藩并非一路官运亨通。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志得意满的他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谏讽咸丰皇帝处理政事流于琐碎、文饰与骄矜之风,气得圣上咬牙切齿地把奏折甩到地上,曾国藩也因此而差点被杀头!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军于金田起义,战火很快燃烧至全国各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逝世,曾国藩回乡丁忧守制。恰逢太平军横扫湘鄂豫,形势异常严峻。朝廷下旨其帮办湖南团练,这就为曾国藩创办湘军提供一个有利条件。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命名为湘军。而正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也因此被清廷封为一等勇毅侯,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御赐紫禁城骑马的待遇,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他率领湘军于1863年攻下南京后,就军事实力而言,已经控制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就连清廷也望尘莫及。若他振臂一呼,极有可能就可以从满族人手中夺回统治权,而且曾国荃、彭玉磷等10余名湘军将领也曾劝进于他。但曾国藩手书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来表明自己并无反意。

曾国藩为何不造反?他又是如何向清廷表明自己的心迹的呢?最大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己出,名不必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名而无忧”。曾国藩当初组建湘军的目的很明确:保卫儒学,保卫清政府。在曾国藩起兵时,所发布的《讨粤檄文》打的就是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帜。他认为太平军破坏了孔孟之道,利用西方教会来否定中国的孔孟之道。他号召天底下的读书人来捍卫孔孟之道,捍卫中方文化。

其次,当时曾国藩当时反叛的条件也不成熟,因为清政府对他早有防范。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7月,曾国藩攻下了岳州府,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清廷只赏给了他三品顶戴,其实他早已是二品朝臣。同年8月又攻陷武汉,一道圣旨,令他代理湖北巡抚。可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应,此并非朝廷之福也。”在短短的7天之内,湖北巡抚之职易主。后又赏兵部侍郎衔,其实此职并无多大作用,多年前他就居此官位了。湘军攻陷天京后,清廷不准曾国荃800里红旗奏捷,继而又赖掉了咸丰帝生前“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曾国藩一等侯的爵位,同时又追究伪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在天京周围布置满蒙重兵,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这支部队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时时刻刻监视着东南,使得曾国藩不敢越雷池一步。湘军内部,李鸿章的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也自立楚军。攻陷天京后,湘军将士人心思归,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外国在华势力决定扶持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深知洋人的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旦重燃战火而又得不到洋人的支持,势必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为了消除清廷对他的戒心,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先是把攻陷天京的功劳归功于朝廷。他在给朝廷的奏折、给别人的信件中,反复提到这件事情。就是没有提到自己有多大的功劳,甚至动员自己的九弟回乡养病。此外,曾国藩还上书朝廷,要求大量裁撤湘军。在得到批示后,不得不忍痛割爱,裁掉90%的湘军。湘军成立初期,因为没有军饷,他们沿途设卡,靠收买路钱来保证军饷。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立即裁撤厘金局,不再为湘军谋军饷。就这样,曾氏及其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曾国藩没有称帝的野心,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客观上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虽然被攻破,但是仍有余部石达开所率领的30多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地区也爆发了捻军起义,外国列强还试图从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试想,如果曾国藩反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千万百姓就会经历着更大的磨难。单从这方面来看,曾国藩也算是人民大众的有功之臣。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被定为陪都,保留有一整套文官体系,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将明朝的“南京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抗清义旗多年,若能拿下江宁,其在汉人中的号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可

  • “水命”清朝灭“火命”明朝的风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相生相克这么金、木、水、火、土研究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倒真的像一部周易。邹衍的“五德终结”学说,虽然各朝各代给出的解释均有差异,但说到底仍在被各朝各代不弃不离地实践着。最后,是“清水”灭了“明火”。1、“清水&rdq

  • 从李鸿章“卖国”看大清国民的爱国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李鸿章 中国自古至今民众能很轻易的原谅当局执政者,却很难原谅给执政者充当下手的人,两千年的朝代更替,两千年产生了形形色色这样的是,近的先不说,在古代遭受千古之骂的就有两个,这两个人我们都熟悉,那就是秦桧和李鸿章,秦桧可以说是汉奸的代表人物,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如果没有皇帝赵构的支持,秦桧不会有那

  • 皇太极宸妃海兰珠到底葬到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历史

    都说清代的皇帝很痴情,其中尤以皇太极和顺治为最。传说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干脆看破红尘出了家,而皇太极在宸妃海兰珠去世之后,失魂落魄差点马上跟了去。这个宸妃在很多清宫剧中都是缠绵悱恻的女主角,按说葬在哪里不应该是个谜。可偏偏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清她的墓葬到底在哪。有说法海兰珠葬在昭陵的妃园寝,按《清史稿

  • 九门提督--在清朝政治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

  • 康熙险胜吴三桂,将其骸骨分发各省泄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这种发泄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称首创。 对于死了四年之久的吴三桂,康熙竟如此地气急败坏、恨之入骨,因为这位皇帝差一点栽倒在吴三桂手下。 吴三桂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之一,但是,康熙有相当一段时期,被这个吴三桂逼到墙根,康熙说什么也没

  • 康熙统一台湾各方面策略的得失和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1662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臣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

  • 解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却不敢瓜分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清历史

    有人说,八国联军是一场以微小的力量保护各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正义斗争这种掩人耳目的理由无疑是苍白而空洞的。回望历史,关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和野蛮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而罄竹难书。4亿5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的大肆掠夺,对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偷

  • 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后悲壮的一战:冯官屯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1854年4月29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带领下,冲破重围,自阜城南下,于5月5日攻克连镇。为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又与林凤祥相商,于5月28日统带630余名骑兵南下,次日占据高唐,在高唐与胜保为首的清军相持9个多月。1855年3月7日,僧格林沁攻克连镇,北伐军主力覆灭,旋奉命&ldquo

  • 慈安—晚清比慈禧还厉害的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足足地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沿途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自恃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特别是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