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40 更新时间:2024/1/5 5:52:04

[var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塑造孔子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着力表现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且产生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汉代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阶层及士大夫们为了表达对儒家和孔子的尊重,开始塑造诉诸视觉的孔子形象,或刻于石,或图于壁,或画于纸帛,或镌于木。

今山东嘉祥武梁祠反映“孔子见老子”的石刻,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反映孔子事迹的传世图画形象。魏晋以后,随着绘画艺术的突飞猛进,孔子成为文人画家乐于创作表现的历史人物。东晋王廙、戴逵,南朝陆探微、张瑱、张僧繇,梁元帝萧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周昉,南唐董源卫贤、王器翰,宋代石恪、高克明、李公麟、王瓘、马远、梁楷,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吴伟、吴彬等,都曾创作过以孔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孔子的嫡系后裔,非常重视收藏历史上创作的孔子画像。据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在成书于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所著的《东家杂记》中记载:“今家庙所藏画像,衣燕居服、颜子从行者,世谓之小影,于圣像为最真(注:此画传为晋顾恺之所画)。近世所传,乃以先圣执玉尘,据曲几而坐,或侍以十哲,而又持椶蓋、捧玉磐者(注:此画传为唐吴道子所画),或列以七十二子,而有操弓矢、披卷轴者,又有乘车、十哲从行图。”

由于孔子后裔将其中不少作品的原本摹刻在石上,因而,至今仍得以较好地保存于曲阜孔庙圣迹殿内,譬如,顾恺之所作的《孔子小影》图,吴道子所作的《孔子司寇像》、《行教像》等。

此外,保存下来的各种纸本、绢本孔子画像,累积到民国时期,已藏有十三幅,包括:冕旒像、宋高宗赞司寇像、燕居像两幅、三圣图两幅,观攲器图、杏坛讲学图、讲学图等,其中九幅作于明代,三幅作于清代,如今都完好地保存在孔府和山东省博物馆内。凡此林林总总,为各个时代反映孔子生平行踪的“圣迹图”的出现开了先河,更奠定了基础。

《孔子圣迹图》的问世,并不是一下子就相当完备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渐次完整又日趋成熟的过程。一方面,单一的各类反映孔子形象的画像的诞生,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字著作,为《孔子圣迹图》的酝酿与完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历代统治阶层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日益重视,也为《孔子圣迹图》的刊行夯实了思想与物质基础。

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著录、相对较为完整的《孔子圣迹图》,当推宋代孔津的《孔圣图》三卷。此后,由于参与创作的人员不断增多,人们对题材的认识与挖掘不断加强,其内容也逐渐完善起来。

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计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多种。其中,木刻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的孔子史实,旁采《论语》《孟子》等辑成的《圣迹图》,反映孔子生平二十九件事,并为每幅图撰写了说明和赞诗的木刻传世。彩绘绢本共三十六幅图,选择孔子生平中较重要的行迹,文字多用《史记·孔子世家》有文有赞,但无题目。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因图前有二跋,其一写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故,推断它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年间。

而以宋人画本为底稿的石刻本,刻成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现陈列在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包括总题目“圣迹之图”(篆书)一石、文字九石、画图一百一十石。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北平民社影印出版的《孔子圣迹图》,含“孔子小像”在内共一百零四幅图,现传播最广。而各种版本的《孔子圣迹图》中,清中期,著名画家改琦绘制的《孔子圣迹图》,因系名家真迹,艺术价值远超无名氏刊刻的各种版本,其画面布局、人物形态,设色妍雅,落墨洁净,运笔经意,跌宕入古,耐人品鉴。

《孔子圣迹图》仅从明代算起,流传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图文作者、篇幅形式、绘制手段等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它们都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传奇一生,体现出了故事生动、图文并茂、绘制精细、线条流畅、形象传神的特点,为后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的孔子形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因此不失为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孔子圣迹图》对于后世连环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本篇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风吹落天上声——唐朝燕乐的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双飞燕唐诗,唐朝唐诗繁荣的表现,唐朝春游盛行女性最爱做的是什么

    燕乐又称为“宴乐”,是一种歌舞音乐。它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宫廷在举行聚会时,为宾客提供观赏表演的一种娱乐性质的音乐。在演奏方式上,燕乐包含了声乐和器乐,伴以舞蹈和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来达到宾主尽欢的效果。在乐器方面则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弹弦乐器、管弦乐器以及打击乐器为主。燕乐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

  • 春秋战争规矩:并非单纯的迂腐或礼节,是实在的利益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襄公因为遵循这个周礼,坚持不攻击半渡的楚军,导致自己战败负伤,并且因伤死亡,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宋襄公是真的迂腐,真的傻吗?我们看春秋的历史,宋襄公虽然没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牢固,但论五霸的话,宋襄公是排名前五的人选,至少前七名的位置肯定是有的,也是公认的五霸之一。齐国、晋国、楚国和秦国都是典

  • 唐代茶饮如何走向了边疆塞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约 3000 字 阅读需要 8 min唐代边疆游牧民族日常饮食多为乳制品和肉制品,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很高,少食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等食物。茶作为一种饮品,有降脂肪、促消化的功效。回鹘、吐蕃、南诏等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各阶层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越来越依赖中原输入的茶叶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

  • 古代名人智慧:信陵君矫借君命救赵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秦国为了称霸天下,出兵攻打赵国,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向盟友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兵十万去救授赵国。但秦王派人威胁魏王,魏军于是驻在邺地观望。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他的姐姐嫁在赵国,所以他数次向魏王请求发兵救赵,百般劝说,但最终无济于事,他只好再想别的办法。信陵君有个

  • 不良人:降臣是怎么得到杨贵妃手臂的?她到底活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句话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要知道杨贵妃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挂了,唐朝也早就已经覆灭了,就连覆灭唐朝的大梁也都覆灭了,那降臣又是怎么得到杨贵妃手臂的?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所以就有粉丝认为降臣是在忽悠李星云,但更多粉丝却认为这是真的,并且对此提出了更多怀疑。如果降臣佑胳膊是移植杨贵妃的,那他身上其他部件会不

  • 流传较广的秦始皇画像是照唐代画作《历代帝王图》摹本推演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画像知乎简画,秦始皇简介,老梁说秦始皇完整版

    不过在不少史料当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记载的,比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国大臣尉缭是这样描述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著名学者郭沫若对此问题也有过研究,在他的著作《十批判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挚鸟膺”应该是现在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典型的特征

  • 如何从商鞅变法让大秦崛起!规划中华民族崛起的蓝图!走向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商鞅三次见秦孝公,前两次都在讲述天下之道。一次讲述圣人之道,一次讲述王道!都被秦孝公给否认,但是最后一次传授霸道被秦孝公视为自己,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攻防战略的革新。[var1]商鞅变法在防御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种,重农抑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管控国家生存根基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从

  • 北大教授韩茂莉新著《大地中国》:开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壮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4月7日,韩茂莉教授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晓珊,共同做客北京PAGEONE书店,以“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历史”为主题,为读者朋友们开启了一次跨越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的壮游。[var1]新书分享会现场历史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地理韩茂莉教授早年曾先后师从历史地理学者

  • 经典历史故事:一只白麋鹿,却差一点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梦归秋辰:第595期)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流连忘返,蔡国大夫观起的儿子观从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进入郢都杀死太子禄并拥立比作为楚国的君王。由于楚灵王平日倒行逆施,因此他的部下纷纷离开了他,楚灵王众叛亲离。最终楚灵王在山中飘零,然后他在心灰意冷中自缢而死。楚灵王后来楚国的君主之位辗转落在了楚平

  • 战国瑰宝青铜戈晒宝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虽然经历了战争和时间的消耗,但仍然有遗存。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戈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