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七世孙穿龙袍,手戴君王扳指,号召百官公开祭祖

乾隆七世孙穿龙袍,手戴君王扳指,号召百官公开祭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3 更新时间:2024/1/21 22:23:03

朝后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对于皇室成员的去留问题,北洋政府还是比较“仁义”的,没有让这些人从世界上消失,或许有袁世凯的原因,或许跟外敌入侵有关。

不管如何,很大一部分清朝皇族后裔还是选择离开北京城,远走他乡。他们在不同的地方过着自己的生活。

按照当时北洋政府的规定,皇室成员除了免服兵役外,他们不再享受任何国家级别的待遇,也没有掌握任何公权力,和普通百姓无异。

非要说他们的生活有何不同,那就是这些皇族后人在离开北京城时,他们带走了部分家产,北洋政府承认并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动荡年代,很多后裔开始真正走向平民化。

从他们姓氏的改变就能看出,如爱新觉罗改姓金。

时至当下,有些出生于新中国的国人,却开始以“清朝皇室后裔”的身份自居。

这是怎么回事?具体还得从民国对清皇室后人的优待说起。

清朝皇室贵族被优待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无论是在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还是参与新中国的劳动改造,所有的经历都有详实的记载。

皇室其他人在改朝换代后,他们的生活虽没有详细的记录,但还是有一定的保障。

主要在于袁世凯执掌政权后,他发布了《皇室优待条例》。

此条例规定,北洋政府每年会给溥仪四百万银元作为生活费。

皇室成员及其后代也不需要向政府纳税。

对于袁世凯为什么会优待皇室,是出于袁世凯的个人情感,还是为博得好名声。

或者获得皇室后裔的支持进行复辟,应该是各种因素的叠加。

不容否认的是,袁世凯对清王朝是有感情的,而且他对清廷具有一定的忠诚度。

此条例出台后虽被批判,但它在确保皇室成员生活无方面,的确发挥了作用。

不过鉴于当时清廷皇室后人子弟众多,无法全面覆盖,未能受益者心中有所抱怨,这也实属正常。

清朝皇族成员当时的待遇有多好?

《清史稿》中记载,

他们是按照人头领取工资的。

无关大人或孩子,家里有几口人,就领几个人的工资。

说直白点,就是北洋政府出钱养着这些人。正因此他们没事做就拼命生孩子,导致后来皇室成员“越来越不值钱”。

当时有人开玩笑“随便在北京城里扔一颗石子,都能砸中一个乾隆的后代。”

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清皇室后代人员繁多。

后来的人口统计中,能够算得上清朝皇室成员的人口一度接近20万。

可能这也造成了当下,社会在推崇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有些的确是姓爱新觉罗的人,跳出来“承担”所谓的宗族责任。

随着军阀混战,到了1924年10月,民国不再承认清廷皇室成员身份。

袁世凯时期制定的条例也被废止,伴随而来的就是补贴的取消。

这导致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有些人的“家底”比较厚实的,可以支撑生活。

有些希望且能够自力更生的,尤其是一些有本领的闲散贵族,他们在各个军阀队伍中担任职务。

还有部分有志之士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多数人还是靠着人脉关系在政府部门谋得职位。

按照民国公职部门的待遇来看,他们的生活过得不错。

按照《清史稿》记载,当时的北京警员中70%以上为满族人,而且皇室子弟占比较高。

部分后人坐吃山空,或者变卖家财度日,他们最终过上了平凡的生活。极少数人投靠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成为卖国者,做尽坏事。

乾隆后人开始作怪?

说实话新城中国成立,很多清朝贵族子弟在家族的教导下,学识修养非常好,特别是国家在对外开放后,他们重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

他们中有从事文物鉴定、考古、书法等行业的人员,其中也不乏大家,特别是在书画界,涌现出众多名家。

功先生,他就在教育、书法等领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对于他的身份,这是经过官方认证,有据可靠的雍正帝弟弟弘昼后人。

他们无论身份地位再高,都是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可有些人无法考证且也未经官方认证,自诩为乾隆后人的人,凭借身份开始追名逐利。

比如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爱新觉罗·恒绍,汉名为孙恒绍,自称为溥仪的亲儿子,乾隆的七世孙。

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他从小就开始接受传统教育和满族文化。

他从小就对清朝文化比较感兴趣。

可能是出于使命感和身份责任,他通过查阅史料,走访调研,撰写了《爱新觉罗·恒绍藏宫廷秘方集》。

他还通过开讲座,成立社会组织的方式,来宣传满族文化。后来他对清朝文化的热衷一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如他会和家人在家中,穿戴清朝服饰、家里也会按照清朝贵族的规制进行布置,客人做客也是按照清朝礼仪进行接待。

他所谓的这些清朝“礼仪、生活习惯”等到底是否正宗,一般人也无法做出评判。

毕竟是人家在自家以及朋友圈中,倡导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危害,专业人士未能参与,也无法给出中肯评价。

本来成立的社会组织就是非官方的,他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事情也是国家提倡和支持的。

以孙恒绍的痴迷来看,如果他能按照这个思路一直走下去,可能真的可以在该领域的民间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然而事情永远不会“理所当然”地按照人们预期的轨迹发展。

伴随孙恒绍名气越来越大,他成立了相关的社会组织。

开始系统化宣传清朝文化,特别是开展清朝祭祖活动后,

该人的所作所为“变味”了。

刚开始他会按照史料记载的方式,参与者均身着清朝皇室传统服饰,在家族的墓地进行祭祖。

因为清朝遵循儒家思想,君王们也特别注重礼制。

这可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正是它的存在,才会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可以说它是封建礼制的集大成者,《大清通礼》《皇朝礼仪图示》等都对清朝礼乐制度进行详细的规定。

祭祀制度要求更是严格,作为最尊贵的君王,在祭祀祖先时也需要三跪九叩。其中君王谒陵仪更是繁琐、复杂。

孙恒绍虽不能完全展示皇家的祭祖礼仪,但殷实的家境还是可以支撑其完成简单化的皇家祭祖流程。比如参拜大礼。

按照孙恒绍的介绍,这是向世人展示清朝皇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通过现场演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清朝皇家祭祖礼仪。

这本来是好事,可能是在参与过程中,他享受到了被人跪拜的“优越感”,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越来越不满足于小范围内的祭祖演示。

有一次他还将家中流传下来的,据说是乾隆戴过的玉扳指戴在手上,身着龙袍,组织了上百余人,有“宫女”“百官”,进行公开祭祖。

过程中他还重现了百官朝见的景象,并在媒体面前大谈特谈参与的感受,还邀请更多人参与其中。

当时鉴定专家也确认了他的玉扳指是货真价实的君王扳指,价值约1亿元,属于家族传承之物。

因为了解清朝贵族文化的人都知道,当时贵族对家中子弟的教育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就是要低调做人和踏实做事。

孙恒绍的做法违背了清朝贵族教育的宗旨。

在他公开大规模开展类似活动后,人们发现他希望通过媒体宣传,为自己积累名声和获取利益。

这让真正想传承清朝文化的人开始反感并远离他。

传承传统文化要适度

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宣传和传承,但孙恒绍事件提醒着人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选对路径。

无论是清朝文化,还是其他优秀的中华文化,历经多年的发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记载着历史文化岁月的变迁。

后人希望的是更多地学习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它们的独特文化价值,并从内心深处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基于此民间组织和个人在传承过程中,除了进行基础内容的传播和讲授外,更多的是需要让受众者了解文化的底蕴,感受文化的价值。

传播和展示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最最重要的是传播和传承者需要深挖、研究和阐述所关注领域的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如清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它在清朝入关后,就开始注重吸收和大量接纳儒家文化,铸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满清文化。

因清朝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它的包容与兼并影响了民国甚至新中国,并成为后世发展的永恒动力。

清朝文化也包括了勇于开拓的精神。

满族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勇猛、拼搏和开拓的精神使得清朝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组建研究小组,组织论坛、会议,进行皇家祭祖演示等,只要可以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提供平台进行清朝文化交流,促进清朝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沟通,提升其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这都是良好的传播途径。

人们需要厘清的是,在优秀文化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到底要向受众者传达什么内容,而非形式。

结语

事实上,孙恒绍的做法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痴迷清朝文化,并以清朝皇室后人身份自居,虽其身份暂无定论,只要他不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人们不应该对其进行批判。

但他以传承清朝文化之名,行博取名利之实,这种做法令人不齿。

故此人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树立传承的意识。明确要传播和传承的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其次传播者也需要将该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将文化内核与当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深植每个人的内心。

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官方、民间、媒体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共同担负起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曾发誓若有百万军饷两年就能灭掉后金,战功显赫却被袁崇焕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毛文龙出生于浙江钱塘一户商人家庭,从小就讨厌四书五经,喜欢孙子兵法,后来在亲戚的推荐下打到李成梁手下当了一名军官。明军萨尔浒大败后,沈阳失陷,辽东一片混乱,毛文龙不畏艰险,带领二百名部下孤军深入敌后,乘着守备空虚夺下后金的镇江城,杀掉了后来顺治皇后的爷爷佟养正,史称:“镇江大捷”,这场一时之间震动整

  • 范时捷、戴铎屡次奏报年羹尧违制,清世宗先笼络年羹尧后将其下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有没有哪个向清世宗告过年羹尧御状呢?还真有。被年羹尧保举的范时捷,曾数次在清世宗面前状告年羹尧“狂纵”;戴铎亦向清世宗揭发年羹尧违制用家奴桑成鼎为官。以上可见于清世宗“朱谕”第十二函以及《戴铎口供》。另据《上谕内阁》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都统图腊、副都统鄂三等人,说清世宗“凌逼众阿哥,纵恣隆

  • 舒尔哈齐在建州女真壮大后与努尔哈赤产生分歧,一度与子自立门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曾几何时,舒尔哈齐是与努尔哈赤是齐名的存在舒尔哈齐,明朝女真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第三子,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一样,自幼丧母,继母对其与努尔哈赤是继位刻薄,使得兄弟二人生活窘迫,尝尝食不果腹,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结伴进入深山,靠采集山货售卖为生。最终也是迫于无奈,努尔哈赤带着舒尔哈齐寄居在了

  •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永乐大典》资料图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成书经历、价值与利用、聚散流变,展现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明珠还于合浦,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重重厄运的《

  • “无才无德”的胤禟,却成为雍正的心腹大患,甚至将其秘密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步步惊心》剧照)以政治身份来说,八王一党的势力虽然大不如前,但仍有很多官员乡绅的支持,俗话说“罚不责众”,如果全部进行问罪清理的话,还不知要肃清到何时。因此,在重重因素的制约之下,雍正只能将那些政敌终身圈禁,待风声过去以后再行处置。至于改名字、除宗籍这些手段,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侮辱,并不会伤

  • 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君主的权威还在,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小万历上朝,万历皇帝为啥30年不上朝

    首先,从明朝仁帝宣帝开始,政权的运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票拟,批红,封驳,执行等模式都在逐渐成熟,朝会的意义渐渐变成了偏重礼仪性质,万历不上朝并不影响他实际处理政务,他管控政务的同时,又用张鲸,张诚等太监加强对官员的管控,监督。同时万历加收矿税作为內帑,将财政权抓在手中,军事上依靠体制垂直管理,

  •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后面做了这些事,历史教科书上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做的事,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向谁求助

    康有为在去了日本之后,他对别人谎称说他身上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他想要成立一个有效的保护皇家的门派,也就是保皇派。后来康有为的女儿也被派遣到了香港去筹集他所需要的物资。康有为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可是如果知道康有为底细的人都清楚康有为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人,他做的事情都只是表面,他嘴上功夫非

  • ?从审判到处刑,嘉庆杀和珅只用10天,问起原因,嘉庆说了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但是和珅虽然贪财,但是他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不过在和珅最大的靠山去世后,嘉庆皇帝就容不下他了,在乾隆一死,嘉庆皇帝就花了10天的时间杀死了和珅,然后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去清点和珅的财产,当文武百官在看到和珅家里的财产后虽然感叹和珅确实该杀,但同时也疑惑嘉庆皇帝处决和珅的时间是不

  • 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死后下场有多惨?被雍正停棺四年不准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旧臣之外,先帝崩逝后,还有一群人会受到牵连,而她们却很难再上位。她们就是先帝的遗妃,就拿这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来说吧,在雍正即位称帝后,她可是受尽了欺辱! 得遇君恩,飞上枝头 宜妃郭络罗氏,是满洲镶黄旗出身,这镶黄旗可是由皇帝亲自统帅的一支队伍,可见这宜妃的家世显赫。在家族的疏通打点下,郭络罗氏在

  • 宋初为何不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且看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不死能收回燕云16州吗,燕云北伐,燕云16州指的是哪

    955年西伐后蜀,956年南攻南唐,并于958年攻占南唐江北州郡,次年又挥师北上,剑指燕云十六州之地,连克莫州、瀛洲。而正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正直壮年的周世宗在商讨攻打幽州时因病去世,饮恨北境。周世宗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其位的是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由于周恭帝年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