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68岁白居易半身瘫痪,他将33个家姬叫到床前:你们都嫁人吧

68岁白居易半身瘫痪,他将33个家姬叫到床前:你们都嫁人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856 更新时间:2024/1/20 8:10:25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大诗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是他的年少之作。

他虽采斐然,但一生蓄养家姬30人,且年逾18就会被他换掉。

这一做法被世人所诟病,且被骂为薄情寡义的渣男。

追寻历史,却意外发现,他竟是一个长情之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11岁那年,白居易一家为了避难,随做官的父亲来符离村居住。

邻家低矮的房舍中,走出一个6岁女孩,长得粉雕玉琢,有着一双清透的大眼。

白居易却不知,这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妹妹,将是他一生的情劫。

两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很自然地玩到了一起。

闲暇时,白居易教湘灵吟诗作赋,读书累了湘灵就唱歌给他听。

两人一唱一和,笑弯了眉眼。

眉眼渐渐长大,19岁的白居易已是翩翩少年郎,15岁的湘灵也长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娇娘。

两人情愫暗生,时情怯怯羞红了脸。

有一次,白居易不舍湘灵离开,轻声唤了她的闺名,湘灵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竟看痴了眼。

情之所动,挥毫写下一首《邻女》,赠予湘灵。

后来,他大着胆子母亲提出:“我想娶湘灵为妻。”

白母暗暗心惊,暗骂自己糊涂,两个孩子已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

可是,门不当户不对,这亲怎么结?

白母沉吟半晌,轻轻吐出几个字:“功名未立,以为家?”

白居易心中一醒:男子汉大丈夫,是应先立业后为家。

他背上包袱,与湘灵辞别:“等我取得功名,定十里红妆来接你。”

看着白居易远去的背影,湘灵拭去泪水,卸掉钗环换上布衣,谢绝一切登门求亲之人。

“他不来娶我,我就不嫁。”每次听到女儿这样的话,老父亲只能摇头叹气默默走开。

这一等,就是10年。

终于,在白居易29岁这年,他考中了进士,喜讯传遍了整条街,24岁的湘灵喜极而泣。

此时,白居易更是按捺不住心中激动,他快马加鞭奔到府中,跪到母亲面前:

“母亲,我如今可否娶湘灵啦?”

笑容立马僵在白母脸上,不悦道:“怎如此不懂事,你如今官袍加身,她却是布衣之女。

门不当户不对,如何结这个亲?湘灵虽好,却配不上你!”

白居易瘫坐在地,悲愤道:“娘,我此生非她不娶,她也非我不嫁!”

白母轻轻拭泪:“不是我狠心,你若娶了她,必会影响你仕途,我绝不允许你娶她!”

别人儿女成双,白居易和湘灵执手相望,却是泪千行。

隔在两人之间的,不只有白居易的母亲,更有那可憎的门第观念。

为了隔绝两人来往,白母下令迁居襄阳。

望穿秋水的等待,等来的却是一世无望。

湘灵默默转身,海誓山盟犹在耳边,那离别的背影却已走远。

为了抗争到底,白居易决心终生不娶。

可是,37岁这一年,白母看着早生华发的儿子,担心他再不结婚恐无后养老。

便以死相逼:“你若再不成婚,我便死给你看!”拿起剪子就往身上戳。

白居易看着垂垂老矣的母亲,终是不敢再违逆,勉强答应娶了同僚妹妹氏为妻。

可是,7年后在返家途中,白居易偶遇湘灵父女,那可怜的女子竟然未嫁,风中凌乱的白发,揪痛了他的心。

一代红颜变白发,他蹉跎了湘灵一生好年华。

他劝她跟他走,她却固执地挣开手,消失在茫茫水雾中,从此杳无音讯。

他悔,他恨,他无能为力,他这一生都错过了什么?!

回到家中,他大病一场,从此性格大变。

他将自己放逐,纵情声色、饮酒作乐。

妻子杨氏见他如此,暗自垂泪郁郁寡欢,没过几年抑郁而终。

妻子去世后,他更是百无禁忌。

见到,眉目如湘灵的女子便买回家,教她们唱歌、跳舞、读书、写字。

一如两人年少时的模样。

但是,一到女子18,他便急急打发出去。口中埋怨:女子18就变丑。

实际上,是怕她们耽误了好年华,像湘灵一样白白辜负一生,他不想再拖累于谁。

他生病后自知体衰,便一一处理身后事。

他叫来马贩子,想卖掉骑了5年的马。

怎料,老马不愿走拼命挣扎,竟流下大滴大滴的泪水。

白居易不忍,便将老马留下。

后来,他将家姬们叫到床前,想趁着自己清醒,给她们找个好人家。

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家姬们不忍离去,樊素哭道:“你连老马都不舍得卖掉,又何苦赶我们走?!”

樊素,就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中的,那位樱桃小口的女子,还有个叫小蛮的女子。

两人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深受白居易的青睐。

然而,白居易此生,最大愿望就是:与湘灵厮守一生。

就如,他在《长恨歌》中所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奈何,情深缘浅,痴心空付。

他这一世痴情,不仅害了湘灵空等一生,也害了她妻子所嫁非人,更害了自己成了“空心人”。

其实,爱而不得,不是谁的错。

努力过,抗争过,也就无怨无悔了。

既然,天不遂人愿,错过就错过了,拿得起放不下,误人误己误终生。

莫不如,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起义成功者——李自成的发家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认为如今国家的驿站通讯贪污腐败太过严重,建议进行裁撤整改。按照刘懋的估计,将驿站弊病革除,重整之后,每年大概可以为国家省下几十万两银子,如此一说,让崇祯皇帝大为高兴,任命刘懋为兵科给事中,全权负责驿站整改之事。说是整改,然而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整理这回事。刘懋只是简单的颁

  • 被朱元璋收养之后,后人还为明朝守江山的小乞丐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朱沐英原名沐英,七岁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一个小孩子孤苦伶仃,只能靠乞讨为生,幸亏遇到了朱元璋的起义军,朱元璋把他收为义子,改名朱沐英,那年朱沐英才八岁。朱元璋的妻子马氏(马皇后)心地善良,她把朱沐英当做亲生儿子,因此,朱沐英和朱元璋夫妇感情非常好。当时正逢乱世,沐英跟着老朱也学不了什么,十二岁的时

  • 白居易的诗蕴含着怎样的饮食文化?饼备受欢迎,在全国各地普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居易有没有一首关于吃的诗,江南白居易,白居易是什么居士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群星璀璨的唐朝,白居易在一众诗人当中杀出重围、散发出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辉。虽然这光辉相比于李白杜甫而言有些许逊色,但白居易本身的伟大却不可否认。纵观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过程,除了是用于抒发自身情感想法外,还表达出自己对于天下苍生的关

  • 关于元朝的四大冷知识:元朝疆域曾直达北冰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朝的疆域是最全的吗,元朝的疆域真的到北冰洋了吗,说说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第一

    今天,小编就先给大家带来元朝的四大冷知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知识上的拓展。NO.1,元朝在大一统王朝当中,是第一个在国号里加上“大”字的。现如今,我们习惯叫唐朝为大唐,叫宋朝为大宋。但实际上在当时唐宋的国号都是单字,前面并没有大。元朝的国号其实来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而元朝的正式国号就是“大

  • 白居易37岁才结婚,如果母亲没有以死相逼,他会不会孤独终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诗魔白居易,他心中就有一个爱而不得的初恋,可惜被母亲棒打鸳鸯,心灰意冷之下,直到近20年后,37岁才成婚。唐朝太宗时期,男子法定结婚年龄为20岁,唐玄宗时为了增加人口数量,又降低到15岁,因此白居易超过男子适婚年龄22岁才结婚,如果不是被母亲以死相逼,相信他37岁还不会结婚。白居易出生在河南一个中小

  • 一人生辰八字与朱元璋相同,朱打算将其处死,一见到此人后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从小受尽了苦头,家里兄弟又多,17岁的时候家人死伤殆尽,只剩朱元璋一人。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选择出家混口饭吃。朱元璋来到皇觉寺,这里提供免费食宿。朱元璋在这里过了两年安稳生活,脑子便开始活络了起来。朱元璋在皇觉寺给汤和,徐达等人写信,说是一起参加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朱元璋的信没有

  • 雄才大略却饱受争议,明成祖朱棣与郑和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事情要分两个方面来看,说他雄才大略,指的是他的谋略、军事才能、以及应变能力、还有做为人主应有的政治眼光与天份。说他昏聩,说的是他的屠杀行为、他对犯臣士人的残忍行为,还有他篡改历史的行为(看史书的最恨这点,呵呵)。当然,有争议的行为也有,比如说迁都,网上就有人为此问题争论不休。再比如说下西洋的问题,还

  • 李清照:一代才女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书香之家,清清才女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多高,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比如说因为女子的体力不如男人,所以更容易被忽视和欺辱。而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诗人也大多数是男子,比如说很有名的李白、杜甫等等。但这并不代表当时的女子都是无能无才空有德行之人,只不过比起男子,她们比较容易受轻视,再加上见识、见解等方面可

  • 司马光砸缸后:一个举动,让他官至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光砸缸真正结果,宰相司马光选拔标准,司马光砸水缸的手抄报

    司马光在砸完缸之后,其实还发生了更加精彩和奇妙的故事,这里面的戏剧化程度会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惊叹不已,而且后来的故事更具有教育意义。司马光当年的一个童年举动,不仅让自己获得了救人的美德,而且还在后来的官场政治中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利益,他甚至因此而当上了宰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

  • 白居易因为名字被嘲笑,写下一首诗回击,成为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