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认为如今国家的驿站通讯贪污腐败太过严重,建议进行裁撤整改。按照刘懋的估计,将驿站弊病革除,重整之后,每年大概可以为国家省下几十万两银子,如此一说,让崇祯皇帝大为高兴,任命刘懋为兵科给事中,全权负责驿站整改之事。说是整改,然而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整理这回事。刘懋只是简单的颁布了驿站的全新的管理条例,把驿站的经费裁撤了,本来说来抵扣加派的银子也没被用来抵扣,反而挪为军费,任凭驿站自生自灭。在刘懋这一通“改革”下,原本就因为贪污,冒饷而举步维艰的驿站就更加经营惨淡了,不少驿站工作人员因为驿站经费被大幅削减后领不到工资而为自己的生计发愁,而一位“邮递员”也因为自己领不到工资而就此踏上了“武装讨薪”的道路,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二代“闯王”——李自成。
在起义的早期,李自成就注意到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他对自己的部队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反复念叨,以至于达到了“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的效果。在高迎祥,李自成,王自用等人的带领下,起义军从陕西杀出进入山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首领投降和死亡,但始终没能难到起义军,直至崇祯六年冬,朝廷大军云集山西河南河北交界处,准备一战打掉起义军,情况万分危急。以闯塌天,张妙手,满天飞为首的起义军首领们选择在山西诈降,暗地里却积极购买御寒衣物,准备飞渡黄河天险进入中原腹地,开辟新的战场。
起义军进入中原又再次转向陕南,四川地区,受命五省总督的陈奇瑜将起义军包围在汉中,灭亡不过旦夕之间,但李自成等人再次选择诈降,从汉中突围重回陕西,成功满血复活。然而这时候李自成与老大哥高迎祥出现了路线上的分歧,李自成认为陕西才是立身之本,虽然有洪承畴高压杀戮,但只会让民心更归起义军。然而见识了中原花花世界的高迎祥等人却打算再出去干一票大的,于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东出潼关,经中原南下进入江淮,安徽等地。
然而高迎祥如此扎眼的行动早已激怒了大明朝廷,卢象升带大军云集河南洛阳一带,堵住高迎祥再次流窜回到陕西的通路,高迎祥果然在江淮发展不利打算重回陕西,然而严阵以待的大明官军又岂能让他如愿?在周至县黑水峪,在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围追堵截之下,高迎祥被俘,在京城遇难。
崇祯十年,山西巡抚吴甡和洪承畴高压下,李自成不得不离开陕西,转战宁夏,甘肃,四川。而中原湖广一带,在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和左良玉的穷追猛打下,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宣布投降,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期。但是在大明王朝积重难返的情况下,这种一时的平静并不意味这长久的安定,天灾人祸下,张献忠等人又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于崇祯十二年再举义旗,杨嗣昌也再次出任督师,可能是对杨嗣昌有阴影,张献忠知道湖广之地不宜久留,果断跑路进入陕西,没想到陕西又有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等着他,惨败之下,选择逃进四川。幸运的在四川摆脱追杀,得以喘息,然后于崇祯十四年出川进攻襄阳。
而李自成在毫无存在感的在官方视野中消失整整4年后终于重出江湖,于崇祯十四年进入河南,攻克洛阳,随后又与罗汝才等人联合攻破开封,扫荡河南境内官军,之后李自成又南下湖广,整合内部势力,使起义军内部趋于统一。
在崇祯十五年冬,李自成已经控制了河南,湖广大部分地区,在襄阳建立政权,向地方派遣官员,设立政府机构,并开始大规模的征聘士子和开展科举考试,为政权补充官吏,治理地方。
崇祯难以忍受李自成与他分庭抗礼,严令孙传庭出关进入河南消灭李自成,最终招致惨败,李自成反而挟大胜之威,于崇祯十六年进入陕西,攻克西安,收取三边,此时自山陕,河南到湖广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李自成辖下,明王朝离覆灭之时已然不远了。
李自成有鉴于此,于是选择在崇祯十一年正月初一,宣布改元“永昌”,建国号为“大顺”,定都西安,随后发布了东征诏书,宣布进军北京,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成功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