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98 更新时间:2024/1/28 13:05:36

有着恢复汉唐疆域雄心的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却始终被群臣所反对。

面对反对的群臣,悲愤的赵匡胤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结果没想到,在宋朝建国百年之后应验。

那么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预言?

定都开封

宋朝一直都自认为是汉唐的传承者,是三皇五帝一脉延续下来的正统唯一合法继承者。

在建国之初,赵宋就打算恢复汉唐的疆域,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为此,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只是把开封当作临时的陪都,等汉中恢复生产,打好基础后,再分两步走。

第一步回迁到洛阳,等到实力完全恢复到盛唐的国力,再实行第二步回迁到长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迁回去,为啥不一开始就迁回,反而先在开封定都,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物资嘛?

原因简单,就是开封在当时比洛阳和长安的基础好太多。

自长安和洛阳被黄巢的大军烧毁之后,历经游牧政权的不断迭代,战乱与瘟疫,几乎是每隔几年,长安和洛阳就要被毁坏一次。

不是你烧过来,就是我烧过去,很多基础设施都损坏严重。

混乱的局势,导致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目标太显眼。

很多军阀都对其垂涎,毕竟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要得到了长安洛阳,就是得到了龙兴之地,就继承了汉唐正统。

为了躲避战乱,很多百姓都迁出了这两座城,人口的凋敝,经济的衰落,这两座兴盛了千年的城市彻底的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而反观开封,地处中原,历四朝都是都城,经营了几百年,有着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浓郁的商业氛围(整个城市早就没有了当初像唐朝那样的坊市隔离规划)早就成了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

在开封城,只要是临街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一楼做生意,二楼住宿,因为取消了宵禁制度,夜市经济异常的繁荣,很多门店晚上凌晨三点关门,到了五点又开了。

当时的开封城,还出现了当时从未有的具有超级防御力的三重城墙和巨大的仓库。

可以说,只要城内的粮草充足,守城士兵不放弃,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入开封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这些也都只是一些一般优点。

开封能成为北宋的首都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交通的便利。

北方城市特别像长安和洛阳这样超大规模城市的落寞,最为主要的就是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量的南迁。

人口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劳动力。

宋朝建立之初,关中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极为低下,已经无法负担起洛阳和长安作为大都市的物资补给。

而自隋唐就开通的大运河中通济渠部分,正好流经开封,就可以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满足开封每日的物资需求。

可是既然开封这么好,为啥太祖皇帝会一直想着要迁都回洛阳呢?

赵匡胤迁都的实际考虑?

根据《长篇》记载,宋太祖建国之初就说过一句话:“迁河南末已,久当迁长安”。

为何赵匡胤会说河南末已,久当迁长安?

这里的“末”字究竟指的是什么?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自宋朝自建国以来,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扰大宋朝廷——冗兵。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史学界的解读为是一项福利政策,就是在灾荒年份,吸收大量的流民入伍防止民变。

但这只是表面的解释,吸收流民入禁军真正的目的是用大量禁军士兵的身体,去阻挡北方强悍游牧民族的骑兵。

开封处于中原之地,四处无险可收,虽然交通是四方八达,但是对于敌人来说也是如此。

更加可怕的是,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里,宋朝几乎没有任何屏障来阻挡强大的契丹骑兵冲锋。

因此在作战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多的士兵拿着盾牌,组成人盾牌,来阻挡骑兵的冲锋,以防止骑兵将宋军冲垮,造成全军覆没,这也是宋朝比历代王朝更加重视排兵布阵的主要原因。

汉唐会把都城建在长安和洛阳是因为长安和洛阳,都是以山为城墙,以河为护城池,易守难攻。

这也只是赵匡胤对迁都的思虑之一,此外还有一点。

赵匡胤非常清楚,要解决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必须要限制武将的权力,并保持中央的实力要远远大于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武将因为权力过大或者实力过强威胁到朝廷。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或者是被北方游牧国家打的多么惨不忍睹,更者国家财政负担多么重,都坚持两个政策不动摇。

一个是重文轻武;一个是在京师开封一直要保有大量的兵力。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朝廷中央要保持绝对优势的兵力,那么这个军队的保有量究竟是多少呢?

在太祖时期的禁军人数一直保持在二十万左右,这个人数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可怕了。

也即是说,这二十万基本上都是靠着国家吃饭的职业军人。

赵匡胤自己就是军人出身,懂得一只优秀的军队在质不在量,这样的认识在同南唐的战斗中,就已经被证实了。

因此维持一只二十万人,且训练有素的禁军,的确有实力单挑任何一只地方军事力量,甚至包括北方的契丹。

但就是这样,太祖还是觉得二十多万的禁军太多,占有国家很大的财力支出。

于是就想着迁到洛阳和长安,朝廷凭借着地势之险,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军。

稍微训练十万左右的精锐禁军,就完全可以控制全国。

太祖曰:“去其冗弱,又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锐”

迁都既然可以省去大量的财力来维持巨大的禁军开销,又可以免去地势上防御的缺陷,利国又利民,为何会遭到大部分臣子的反对呢?

群臣反对迁都背后的阴谋

关于太祖提出迁都的计划,在《长篇》中有详细的记载,我在这里只摘取最为重要的一段。

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将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

上不答。

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在这段史料中,晋王就是大名鼎鼎历史谜案“烛影斧身”的主角,北宋第二个皇帝赵匡义。

从这段史料中,太祖非常明确的指出西迁的目的,但是晋王却说出“安天下在德不在险”这样打脸的话,难道他不知道这宋氏天下就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吗?

宋朝是通过兵变获得的天下,政权交替没有流血。

这里少不了后周大部分官员和世家大族的支持。

为了能稳定的统治,赵匡胤下旨优待后周的王室,后周的王公贵族,世家大族的待遇和特权不变。

这次后周的世家大族,在汴梁都是经营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关系错综复杂,树大根深。

如果依照太祖的想法迁都洛阳,这些世家豪族就要离开故土,拖家带口的来到人生都不熟的洛阳,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晋王看到群臣们的需求,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公然的和太祖抬杠。

而太祖听到晋王说出“安天下在德不在险”就明白了晋王的意图,因此也就不在废话。

因为他很清楚,和这些抱有私心的人说道理,无非就是浪费时间。

毕竟,太祖知道只要他手里有军权,最后还是由他说的算,毕竟在豪门世族也怕菜刀

但是,在议论这件事情的几个月后,就发生了历史有名的“烛影斧身”事件,赵匡胤忽然去世,由晋王赵匡义即位。

在历史档案中,至今都没有找到正式的关于赵匡义的即位诏书。

更加奇怪,随后赵匡义即位,也没有朝中大臣反对,这对于热衷于讲究礼法的宋朝士大夫截然不同啊。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死,绝对和迁都有关。

赵匡胤的预言

太祖对不迁都的后果,早就说过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判断。

这句话中,这个“殚”字的意思既是“枯竭”。

作为君王,说出民力枯竭的话,也即是暗示了国家将要败亡之征兆。

果然,到了徽宗时期,一个住在汴梁的普通人家一天所需要的生活费就高达恐怖的100文,且汴梁的禁军人数到达了惊人的100万。

可以说,在徽宗时期宋朝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人民的负担也是巨大,方腊的暴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几百万禁军不战自溃,宋朝就成了自秦汉以来,第一个被外族所灭的中原王朝。

小结

赵匡胤出生于乱世,他自己也曾经多次和契丹骑兵作战,深知如果在汴梁建都,会有怎样的危险,因此对迁都之事非常重视。

然而,宋朝的群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民族的危险,贪恋繁华温柔乡。

百年之后的靖康之难,这些当初反对南迁的豪门世家之后,以及晋王之后的宋徽宗,被金人像赶牲口一般的赶到北方苦寒之地,试想太祖皇帝如果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一声长叹吧。

参考文献

《宋史》

《长编》

《资治通鉴》

《旧五代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延明显的性格缺陷无法拯救蜀汉,反而会加速蜀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些野史称,在明朝末期,当李自成的闯军包围北京城时,皇宫内的许多宦官出城投降;其中一个就这么感慨:“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许是所能看到的、最离谱的替魏忠贤洗白的说辞。魏忠贤带给明朝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就如同对一个本就百病缠身的肌体再下一剂毒药、让其彻底失去了自我运行的能力,难道因为当时的躯体

  • 宋仁宗在皇后寝宫遇刺,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生死两皇后 宋仁宗在位期间,一共出现了3次生死两皇后的场面,这对极其看重礼制的宋朝皇室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自己的两任皇后都非常不满。1.第一次生死两皇后宋仁宗在位早期,刘太后临朝称制,威震天下,始终不肯归还朝政,二人之间有极大的冲突。朝政上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宋仁

  • 项羽破釜沉舟加之援军不断聚集,秦军则士气低落,故取得巨鹿之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章邯发动伐赵之战,在战略上是大错章邯是秦之第一名将,率兵镇压东方叛乱后,接连击破起义军之核心力量,楚王陈胜、齐王田儋、魏王魏咎先后败亡。项梁立楚怀王后,成为反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者。然而,在定陶之战中,项梁被章邯所击杀,楚政权风雨飘摇。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

  • 为何朱棣要选腿脚不便还肥胖多病的朱高炽继位?看他庙号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

  • 读古|明成祖朱棣为何选择太监之身的郑和,作为下西洋团队的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那就加入【30天小读计划】每天只需10分钟收获一天所需阅读营养

  • 拥有190年历史的西夏,为何消失在历史中?全因成吉思汗的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夏的历史简介,西夏为什么没有被载入正史,西夏为何没有被金灭

    一、西夏建国 唐朝末年,拓跋部作为党项的一支,东迁至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该部首领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受封夏国公,赐姓李,在乱世之中割据一方。宋朝建立,志在统一渴望收回夏州等地。不甘认命的党项人起兵反宋。与宋朝敌对的辽朝利用党项牵制、分散宋朝的兵力。党项则在两个大国的对抗中扩张领土他们向西夺取灵

  • 曹操和刘备临死前,喊着一个人名字,后人如果听懂,历史或能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这个人一般被塑造成的形象是一个奸诈的小人,而且为人非常的残忍,猜疑心非常的重,就算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会赶尽杀绝。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个人身上也有许多的优点,比如说他就非常重视重用贤人,手底下招纳了非常多有本领的人,像司马懿就是曹操手底下比较有名的军师。只不过后来当曹操发现司马懿这个人野心非常

  • 三国时的货币战怎么打?蜀吴造劣币掠夺财富,曹丕用一招釜底抽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秦王扫六合,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将''半两钱''推行到了六国,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汉承秦制,但币制却没能直接的继承下来,反倒改革的相当频繁。吕后推行''八铢钱'',汉文帝允许私人铸币,景帝又收回铸币权,禁止民间铸币,再经历''郡国五铢钱''、''赤仄五铢钱'',终于确立了''三官五铢钱'

  • 王安石陪宋仁宗钓鱼,却偷偷把鱼饵吃光,宋仁宗:这人绝不可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大国,这次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在历史上还有一次变法是与商鞅变法齐名的,那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北宋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然而他的变法之路也是走得异常艰辛,刚开始的时候还得不到支持,据说是跟一件事情有着直接的关系,使得王安石得不到宋仁宗的重用才出现这样的

  • 正史中的三国八位勇士,吕布赵云马超排不上号,关羽张飞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三国演义》把赵云描写成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但是《三国志》等三国正史,对赵云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少到没有记载赵云武力的片言只字。赵云最大的功绩,是在长坂坡保护甘夫人和刘禅突出重围。但是熟读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当时兵力并不多,真正大杀四方的是曹纯带领的虎豹骑。曹纯已经抓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