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朱元璋为何会起用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85 更新时间:2024/2/25 23:58:27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将自己的气节、骨气、面子、尊严,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诉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和内心的正义,是可以舍弃生命的。此外,他还提出过“大丈夫人格”,也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种“气节”,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知识分子,到了宋代,宋太祖为了革除五代以来“武人干政”的顽疾,留下祖训“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也让“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两宋成为可能。

文臣们以天下为己任,只要是他们看着不爽的事,总要与皇帝据理力争,刚猛直谏者不胜枚举,如寇准曾经拉着宋太宗的袖子不让他走,包拯直接将吐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文死谏,武死战”,文官以死上谏君王,成为他们效忠国家、彰显气节的最高境界。

而皇帝们生气归生气,表面上还要乐呵呵的夸奖大臣们是大忠臣。所以,两宋319年,文人士大夫们与皇帝相处得比较其乐融融,南宋亡于崖山海战时,跳海殉国者多达10万之巨。

不过,到了元代,画风突变。面对在经济、文化上都远超自己的汉人,内心中充满惧怕与自卑的元朝统治者实行了四等人制度,第一等人为蒙人,第二等人为色目人,第三等人为原金朝的汉人,第四等人为原南宋的汉人(也被称为南人)。各个阶层享有不同的权益,蒙人地位最高,在诸方面享有特权。

终元一代,朝廷不授予汉人、南人高官,在朝廷中枢执掌政务、军事、监察大权的,无一汉人。在地方,最高长官称为“达鲁花赤”,该职亦由蒙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不得染指,即便任职也只能是副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人走上仕途的捷径——科举制度,也被元朝统治者轻视或废止。元朝统治不足百年,科举制度曾经被多次废止,即便实行时也分为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

元朝统治者的种种行径,给许多德才兼备的汉人以心灵创伤。而当他们连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哪里还能顾及更高需求层次的节操与气节呢?

所以,当朱元璋打出“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时,必然得到了无数江南知识分子的响应和支持。

朱元璋正好也是一位极为重视知识分子的君主。一方面,在他打天下的过程中,每到一处,都要寻访当地有名的大儒名士,收为己用;另一方面,他还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私自与知识分子的接触,这是因为他更懂得“文”与“武”结合的巨大力量。

公元1368年,当文人们喜大普奔,迎接驱逐蛮族、恢复正朔的大明王朝时,他们本以为继宋朝之后的第二个“文人春天”即将到来。

可是,他们错了。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打出了“拯生民之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的旗号,并以恢复汉制为己任,但是,他似乎比自己推翻的元朝统治者更加洞悉人性,了解那些天天将“仁义礼智信”挂在嘴边上的文人士大夫们。

于是,他重新使用了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廷杖”,并第一次正式将其升级为“廷杖制度”。“廷杖制度”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始终,除了永乐时期短暂废止以外,几乎每个帝王都乐此不疲,甚至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前夕,明毅宗都在使用。

比起置人于死地的极刑,朱元璋更乐于“廷杖”这种摧毁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与气节的方式。

因为廷杖制度本身,不是让受刑者大医凌然的慷慨就义,而是像“鱼肉”一样躺在案板上任人宰割。

在明人的记载中,有这样关于廷杖制度的记载:“众官朱衣陪列午门外西墀下,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魏叔子文集》)

关于廷杖的执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有非常直观的描绘。但如果从上面这则史料中,我们会发现,那还远远不够真实。

凡是廷杖的受刑者,不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袒衣露体,而且是在自己的同事、甚至是下属、学生面前受刑。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廷杖的重击之下皮开肉绽,发出痛苦的哀鸣,求饶之声亦是不绝于耳。

被拷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躯体,更是曾经不屈、尊贵的灵魂。而对于旁观者来讲,尽管不乏有人幸灾乐祸,但更多的恐怕是感同身受,一起与受刑者接受朱元璋对他们心灵的鞭策。在这场廷杖“表演”中,无论是受刑者还是观刑者,其内心都受到了“升华”,皇帝的权威则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这些曾经以“文死谏”为毕生理想的文人士大夫,还敢不对皇权产生敬畏,对朱元璋俯首听命吗?

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所谓英雄造时势,商鞅变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所谓英雄造时势,那么商鞅变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秦国生产力和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军队的兵力及战斗力大大提升,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过度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经济方面:铁

  • 怎么评价商鞅的变法法案《垦草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众所周知《垦草令》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预案,那么怎么评价商鞅的变法法案《垦草令》?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主要内容刺激农业生产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

  • 历史上商鞅变法带来的隐患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历史上商鞅变法带来的隐患有哪些?他把民众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让民众成为战争机器里边的一个个零件,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商鞅变法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农和战相结合。农和战相结合首先重农,重视农业。商鞅变法发展农业毫无问题,这是促进历史进步。但是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商鞅变法却是确定了另外一个原则

  •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 他们为何没有救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李自成,崇祯

    对李自成和崇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代大军还有百万,为何没有赶来救崇祯帝呢?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开始向北京进军。此刻,尽管大明的精兵强将已在农民军与清军的连番打击下损耗大半,但其名义上仍然拥有号称百万的大军,至少尚有一战之力。可是,短短一

  • 岳家军如此神勇,除了岳飞,还有哪些人出了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岳家军,宋朝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岳家军如此神勇,除了岳飞,还有哪些人出了力?下面小编就来给各位盘点下岳家军军队幕僚,一起看看吧。军队幕僚孙革,原为岳家军将领,绍兴四年(1134)因岳飞奏请,以承信郎、神武后军准备差遣迁右承务郎、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事后换文资左朝散郎,任岳家军干办公事。绍兴十一年(1141)宣抚

  • 盘点:秦国历史上的五位虎将分别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国,白起

    其实在战国初期,秦国的国力应该算是比较弱的,远远比不上横行一时的魏国,也比不上疆域辽阔的楚国,更比不上富庶的齐国,估计和燕国差不多,属于难兄难弟吧。燕国属于一直被齐国欺负,而秦国属于一直被魏国欺负;但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名将辈出一步步成为了第一强国,并最终一统华夏;现在就来盘

  • 龙汝言为何会因为怕老婆丢掉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龙汝言为何会因为怕老婆丢掉官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龙汝言少时贫困,一度家徒四壁。幸好有位路姓富人看中龙汝言是位读书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龙汝言做了老婆,他这才在岳父大人路员外的资助下,逐步过上了安稳富足的小日子。正因为这个原因,龙汝言一向气管炎 怕老婆。用文言文说就是 惧内,就是有季常之癖

  •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范仲淹为什么会干涉儿媳妇的陪嫁?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女方的陪嫁里有一顶丝萝帷帐,范仲淹知道后,把儿子叫过来斥责,说要把这帷帐带进家,他就一把火烧了它。儿子只好给岳家捎信,把丝萝帷帐从陪嫁里去掉了,婚事也办得十分朴素。连儿媳妇的陪嫁都要干涉,范仲淹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

  •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陈平为什么不是汉初三杰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每一个开朝皇帝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身边肯定少不了许多能人志士的辅佐,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正是有了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足智多谋的陈平,可为什么这样一号人物,却没有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呢?有人

  •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康熙皇帝为了节约银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脂砚斋在书上写了许多评语,还给读者讲了一个笑话:“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