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丢失襄阳城后 王朝为何快速的灭亡了

南宋丢失襄阳城后 王朝为何快速的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43 更新时间:2023/12/30 10:44:27

还不了解:南宋和襄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襄阳丢了之后,南宋很快就灭亡了?

襄阳之战的胜负,对于南宋来说,绝对不是一场局部战争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几乎可以称得上蒙宋战争的主力决战了。

对于南宋来说,最为精锐的大军,几乎都被派去了襄阳前线。而襄阳被攻破之后,南宋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大军,几乎就被彻底消灭殆尽了。此战之后,南宋虽然还有几十万大军,但这几十万大军,基本上就是杂牌军。和襄阳守军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另外,对于南宋的常见防线来说,襄樊地区更是重中之重。一旦襄阳丢了,就等于是荆湖地区都丢了。而荆湖地区丢失的结果,就意味着自此之后,元代大军可以直接攻击长江防线本身。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多年打造的长江防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襄阳失守,意味着南宋在自己最擅长的战争领域,一样不是元代的对手。连自家的看家本事,都不是敌人的对手。这种信心上的打击,远比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为致命。

襄阳丢了之后,几乎等于整个南宋,都彻底丧失了信心。自此之后,大家在心理上就不认为,南宋还能再挡住元代的进攻。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南宋的败亡,自然就会变得特别快了。

要想说清楚襄阳之战的影响,以及这一战的前因后果,我们还得从当年宋蒙联手灭金的时候说起。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和南宋联手,联合对已经摇摇欲坠的金国,发起进攻。在宋蒙两国的双面夹击下,本就已经走到王朝末路的金国,自然再难支撑,很快就彻底被灭了。

而金国被灭之后,原本作为盟友的南宋和金国,关系就开始微妙了起来。

按照原本双方的协议,金国被灭之后,南宋有权取回北宋丢失的所有故土。但是,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壮大。

所以,在金国被灭数月之后,南宋首先开始行动,派遣大军北上,打算收复商丘、洛阳以及开封。因为这场军事行动,是发生在南宋端平年间,所以后世便将这场军事行动,称之为端平入洛。

客观来说,当时南宋的整体战略,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当时的蒙古大军,在灭金之后,已经北撤,并未完全占领金国的地盘。而对于南宋来说,一旦收复了商丘、洛阳以及开封这一线,便可以趁势依托黄河,组织起一条黄河防线。

只要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起这条黄河防线,后面就算南宋和蒙古撕破脸,双方开战。蒙古大军想要跨过黄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三座重点城池,重新组织起一条有效的防线。

南宋的这个战略规划,虽然确实没多大问题。但南宋的统治者却忘了,很多计划实际操作起来之后,会和理想状态不太一样。

在这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当中,南宋很快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在蒙金战争当中,战争对北方的漕运体系,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当时南宋往北方运军粮,最主要的运粮方式,就是漕运。

这个错误的出现,直接导致南宋的精锐大军,在几乎没有军粮的状态下,进入了北方战场。而这个错误,也成了后来南宋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错误,则是南宋大军的战斗力,确实要比蒙古大军差太多了。尤其是在北方战场上,几乎没有骑兵的南宋大军,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实在是太吃亏了。

随着南宋的精锐大军,开始逐渐占据洛阳和开封等地,蒙古大军开始翻脸了。原本按照双方的协议,这些都是南宋应得的。但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强大起来。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时的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直接宣称南宋违背了盟约,再次指挥蒙古大军南下,进攻南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蒙宋战争,就此开始了。

南宋这边,因为既无粮草,也无骑兵,再加上占领的城池,几乎已经成了一座座空城,根本得不到任何补给。所以,接下来在和蒙古大军交手的过程当中,南宋大军很快就彻底溃败。而且,因为这些北上的大军,大都出自江淮地区。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江淮地区,变得无比空虚。

南宋在北方战败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南下,打算直接一口气拿下南宋。而接下来的战斗当中,南宋大军虽然打得十分顽强,精神确实十分可贵。但双方的整体战力,实在是差得太远,所以只能是被横推的命运。

就在这种战争状态下,蒙古大军很快就一路推到了南宋国境之内。就连襄樊地区,也被蒙古第一次拿了下来。此时的南宋,已是危在旦夕,灭国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大军的东路军主帅阔出,忽然病死了。阔出的死,直接导致蒙古东路军的进攻,出现了空档,这就给了南宋机会。

阔出死后,南宋这边趁势进行反击,以南宋名将孟珙为首的一众大将,经过奋力拼杀之后,迫使蒙古东路军暂时后撤。而随着东路军后撤,原本在四川地区进展神速的蒙古西路军,也不得不撤退了。

就这样,原本差点被打到京城的南宋,终于还是艰难地守住了。但同时,谁都了解,蒙古大军的下一次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运气这东西,不可能总是在南宋这边。如果蒙古大军再次南下,到时候南宋又该拿什么去抵挡呢?

就在这个时候,以孟珙为首的一些军中老将,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既然端平入洛行动失败,组织黄河防线肯定是不可能了。那接下来,何不以长江天险为根基,组织起一条长江防线呢?

在孟珙的主张下,很快,南宋开始迅速布置这条长江防线。在这条防线当中,南宋依托长江,抵抗蒙古大军南下。不过,想要守长江的话,就必须在长江以北占据一部分地盘。不然的话,蒙古大军随时可以进攻长江,那这条防线被突袭攻破,几乎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

长江下游地区,自古有着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所以,江淮地区,南宋是必须要占领的。而长江中游这边,最关键的便是荆湖地区。只有占据了整个荆湖地区,南宋才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而守荆湖的话,襄阳就是重中之重了。

至于长江上游,则是直接和四川地区相连。南宋在四川那边,也是进行了大量的战斗。

随着这条防线成型,接下来,当蒙古帝国重新选好主帅,再次进攻南宋的时候,蒙古帝国就没那么好打了。

首先,江南多河流。蒙古大军最擅长的是骑兵作战。而骑兵在南方这种河流遍布的地形下,根本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至于四川那边,蜀地多山,自古便有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种地理环境,更不符合蒙古大军作战。反倒是南宋大军,在南方擅长水战,在蜀地又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优势实在是太大。

所以,当蒙古大军再度来袭的时候,这时面对的南宋,就仿佛成了一个刺猬,根本无从下手。

于是,在之后的整个窝阔台时代,蒙古大军虽然一直在进攻南宋,但却始终没有什么战略性的进展。当然,在此期间,蒙古大军还是靠着自己彪悍的战斗力,拿下了不少城池,进一步压缩了南宋的战略回旋空间。

不过,就在蒙古帝国这边,刚刚取得一点优势之后,窝阔台忽然死了。

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内部,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汗位争夺战。此后的十年当中,蒙古帝国内部,先是由窝阔台的妻子掌权,然后汗位又被窝阔台的长子贵由继承。但贵由刚刚上位三年之后,又病重去世。

而贵由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内乱。最后,经过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之后,窝阔台四弟家的大儿子蒙哥,成功夺得汗位,成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

直到这个时候,蒙古帝国才得以再次抽出足够的精力,去进攻南宋。

不过,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这边也不是什么都没做。长江防线沿线的几个关键城池,被打造得几乎如铁桶一样,进攻难度极大。而接下来,当蒙哥率领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也没取得多大进展,最多就是进一步压缩一下南宋的战略空间而已。

所以,后来蒙哥不得不换了个思路,直接绕道往更南方打,先去云南灭了大理,然后再从云贵高原这边,开辟第三条攻宋的路线。

当然,就在蒙古大军刚刚取得一点成果之后,蒙哥本人,却在进攻四川钓鱼城的时候,意外战死了。而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陷入了汗位争夺战。而南宋这边,也因此再次得到了几年的喘息之机。

直到十年之后,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忽必烈开始正式指挥蒙古大军,再次进攻南宋。

以上这些,就是襄阳之战的全部时代背景。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襄阳之战的特殊性,才会被拔高到那个程度。

公元1267年,蒙古大将阿术,率兵进逼襄阳。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自此拉开了帷幕。有着之前数次进攻襄阳的经验,此时的蒙古高层深知,想要攻下襄阳,绝不是单靠人命去填,或者单纯猛攻就能拿下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襄阳和外界的联系,切断襄阳的补给线。襄阳本身并非产粮地,一旦补给线被切断,用不了多久,襄阳本身补给耗尽,自然不战而降。所以,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切断襄阳的补给线。

而在南方水道密布的战场上,想要切断襄阳的补给线,就势必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对此,蒙古高层早有准备。在正式进攻南宋之前,忽必烈就已经下令,命人开始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在整个蒙古帝国的专项突破下,蒙古水军的战斗力,被迅速提升了上来,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所以,此时的蒙古帝国,想要打断襄阳城的补给线,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除此之外,早在数年之前,忽必烈便采取了麾下谋士的建议,对南宋在荆湖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行贿,希望双方休战期间,蒙古大军可以在襄阳周围,修建榷场。所谓榷场,就是指双方进行贸易的一个边境市场。原本这倒也不算什么,但蒙古帝国建造了榷场之后,又以防盗为名,在榷场周围建造城墙,直接将榷场打造成了一座小型城池。

于是,就这样,蒙古大军兵不血刃,便在襄阳城的防御圈内部,建造了一座战争堡垒。有了这座战争堡垒之后,蒙古大军后面再想围困襄阳,或者与南宋对峙,就容易太多了。

不得不说,南宋的灭亡,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都到了这个份上,南宋竟然还有高层,贪图敌方的贿赂,直接允许敌方在自家眼皮子底下建城。这样的南宋,不亡才怪呢!

而当阿术率军抵达襄阳前线后,首先便率军入驻了这座榷场城池。有了外围城池的防守,蒙古大军便可以长时间和襄阳守军对耗,而无需撤退。至于襄阳守军这边,眼见蒙古大军主力开始逼近,也没有能力反击,只能继续坚守襄阳城。

而在这一年六月,南宋方面,派遣五万大军,护送军粮进入襄阳。但在军粮入城期间,阿术却识破了南宋将领的计策,直接从水陆两线进攻,一口气击溃了这支补给大军。

这一战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在襄阳城西侧,建造了第二座城池,堵住了宋军从汉水增援襄阳的道路。与此同时,蒙古大军又向襄阳城的东侧进攻,并且在襄阳城的东侧,成功再次筑下一城。

至此,襄阳城已经是三面受敌,三面被蒙古大军封堵的局面了。

对于这个局面,南宋将领自然也了解有多危险,所以便开始准备反击。一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率军进攻襄阳西线,打算冲破蒙古大军对汉水的封堵,但最后却被蒙古大军击退。此后不久,南宋援军又出动两千艘战船,打算一举突破蒙古大军封锁,为襄阳运输补给。但遗憾的是,同样被蒙古大军击败了。

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南宋又两次援救,打算突破蒙古大军的包围圈,为襄阳守军运送补给。但结果,这两次救援,同样也被蒙古大军击退了,最后反倒是死伤惨重。

客观来说,此时的襄阳,其实还没有彻底被蒙古大军围死。如果南宋这边,全力救援的话,其实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内部斗争,却成了压垮襄阳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南宋在位的宋度宗,是个典型的昏君,根本不问朝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里。而贾似道又是一个出了名的奸臣,内斗是行家,外斗则是怂包。贾似道掌权期间,虽然多次组织宋军,增援襄阳,但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比如说,襄阳城内的守将,和他不是一个派系,后来增援襄阳的大将,也和他不对路。因为这个原因,贾似道便给他们设置重重障碍,生怕他们立功。而贾似道的亲信增援时,贾似道全力支持,但亲信的能力又不够。

于是,就这样,南宋错失了增援襄阳的最后良机。

几次增援失败后,蒙古大军则是步步紧逼,继续建造城池。一年多以后,蒙古大军已经在襄阳城周围,建造了十多座城池,彻底封死了襄阳地区。与此同时,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了元代。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蒙古大军也可以称之为元军了。

随着襄阳地区被彻底包围,接下来,蒙古大将阿术,开始率军进攻汉水北岸的樊城。樊城和襄樊之间,只隔了一条汉水,向来是存亡与共。一旦樊城丢了,襄阳的陷落也就成了定数。在元代大军的围攻下,樊城守军很快不敌,被迫退入樊城内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但是,即便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仍是没忘了内斗。当时南宋在荆湖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李弘芝,甚至调不动麾下的大将,只能去募集民兵作战。在这种战斗条件下,宋家想要打破元军的封锁,自然是痴人说梦。

如此,在彻底包围了襄樊地区一年多以后,襄樊地区的补给,已经彻底断绝。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从中亚那边,调来了几位阿拉伯兵器大师,为元军改进了投石机。改进之后的投石机,威力倍增,可以直接攻破襄阳城墙。这就为元代大军最后的进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273年正月,元军正式发起了总攻。在改进投石机的帮助下,元军最后攻破了樊城。而樊城被攻破之后,襄阳就成了一座孤城,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了。

于是不久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终于放弃了抵抗,彻底开城投降了。

对于南宋政权来说,襄樊地区的丢失,无疑是致命的。自此之后,元军可以直接进攻长江。而且,从之前襄樊之战的战况来看,元代水军的战力,也逐渐赶了上来,可以和南宋水军正面战斗。如此一来,南宋最后的一点水上优势,也没了。

另外,在之前数十年的经营当中,南宋为了打造一座坚固的战争堡垒,几乎已经称得上是倾尽全力。在这种条件下,襄阳城已经被建造的坚固到了极点。但即便是这样的襄阳城,依然挡不住元军的回回炮。那南宋的其他城池,又怎么可能挡得住呢?

这种信心上的打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在襄阳失守数月之后,元军突破了宋军防线,由汉水进攻,顺利跨过了长江防线。又过了一年之后,元军攻破临安,宋恭帝出城投降。残存的南宋势力,只能不断向沿海地区撤退,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接下来的一年里,便是元军不断压缩南宋残余势力的追击战。一年之后,随着一场崖山海战的发生,南宋的最后一部分水军力量,也被元军全部歼灭,南宋末代小皇帝,更是跳海而亡。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了。

从襄阳被破,到崖山海战,这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年。

纵观襄阳攻守战的经过,我们不难发现:襄阳的战略意义,对于南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襄阳的丢失,几乎就意味着,长江防线彻底被迫,南宋再无任何回天之力。

但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依然还是没忘了内斗,主帅甚至指挥不动下面的大将。

这样的南宋,被元代灭掉,似乎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标签: 历史南宋襄阳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修运河 杨广到底有什么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隋朝,杨广

    对隋朝杨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广为何一定要修大运河?把运河路线连起来,看出杨广有多厉害?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为惋惜,那无疑就是隋朝了,当年隋文帝杨坚窃取了北周的江山,虽然手段并不高明,可是杨坚自身的雄才大略让中华文化再一次发扬光大,当提及大唐盛世的时候,很多人都会

  • 武则天拉拢长孙无忌为何被无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武则天拉拢长孙无忌为何被无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654年,30岁的武则天,带着4车金银珠宝,专门去拜访国舅长孙无忌。武则天的目的,长孙无忌心知肚明,可就是不表态。从此,武则天怀恨在心,最终谋杀了他。长孙无忌,唐朝开国功臣之一,不仅是宰相,更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当时,武则天还是

  • 秦叔宝为什么排在二十四功臣之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秦叔宝为什么排在二十四功臣之末?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也许你想不到,《隋唐演义》是清人写的一部小说,但是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部书了解隋唐英雄的。比如说第一高手用双锤的李元霸,侠义无双的秦叔宝等等。隋朝大业十年,秦叔宝跟随张须陀,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当时,秦叔宝去讨伐卢明月的叛军,他带着一

  • 隋炀帝杨广真的是千古一帝吗 杨广执政时百姓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隋炀帝,隋朝

    隋炀帝杨广真的是大家口中的千古一帝吗?执政期间百姓是否民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同志远征土御魂,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这个建立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小国给灭了。但奇怪的是,杨广同志灭亡土御魂后,并没有在当地建立起统治,而

  • 历史上李世民怎么对待太子旧臣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历史上李世民怎么对待太子旧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军在玄武门设伏,拦截正欲进宫面圣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经过一场激战,李世民弑兄杀弟,随后向李渊奏报“太子谋反”,在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下,李渊被迫“禅位”于李世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

  •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难出明君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难出明君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我们在看唐朝的历史的时候,有一件事会觉得非常奇怪。在李隆基之前,唐朝的皇帝一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可以说耳熟能详。比如说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李显、李旦这样一些没什么出息的皇帝,我们对他们的事迹

  • 历史上晏殊的官场生涯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晏殊,宋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晏殊的官场生涯。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

  • 曹操是如何看待孙权的吗?真的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曹操写了一首词,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叫做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孙权的高度评价。其实蛮不是这么回事儿。大家代入思考一下。你有一个好朋友对你说,我将来要是生一个儿子,肯定生一个你这样的。心思比较单纯的可能就想,啊,他这么欣赏我呀,这是对我有一种怎样的,跨

  • 徐达功成名就却能善终 他的子孙后代为何会反目成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徐达,明朝

    还不了解:徐达和子孙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徐达一生功成名就,善始善终,子孙为何会反目成仇?公元1407年7月,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在囚禁中去世。消息传到南京皇宫,正在病中的徐皇后悲痛欲绝,竟也在同月病逝了。一月之间,徐达的长女、长子先后去世。讽刺的是,在几年

  • 晋阳起兵真的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策划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征伐高丽,开凿大运河,这些大动作都是吞金兽,所以很快,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后导致天下大乱。一开始烽烟四起之时,全国的义军队伍多如牛毛,但形成规模,具有相当实力的,主要有以下三支起义军队伍,他们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