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留下哪些底牌,防止朱棣造反?

朱元璋留下哪些底牌,防止朱棣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30 更新时间:2024/4/5 10:49:01

众所周知因为朱标的突然病逝,朱元璋孙子朱允炆推上了皇位,那么朱元璋留下哪些底牌,可防止朱棣造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孙子当皇帝,儿子守边疆

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借由胡惟庸蓝玉案,大肆的屠杀功臣能臣,为孙子消除了不利的影响,朝中虽然少有能用之人,但却换来了一个异常稳定的大明朝堂。

同时,他让朱允炆所有的叔叔们,全都远离京城,外出就任藩王,防止他们在金陵,霍乱大明的朝堂。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朱元璋分封藩王,导致大明天下并不稳定,最终间接促成了靖难之役。

事实上,明朝的藩王和其余王朝并不一样,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同,明朝的分封是没有属地的,只有一处宅子,藩王们只能拥有一部分府兵保卫安全,除了宁王,燕王这种需要镇守边疆的存在,其余人大部分手中兵力不过几百人。

同时每个藩王府外还有大量的探子,随时向首都汇报一举一动,藩王要想造反难上加难。由此,藩王不能造次的同时,还能确保国家的安康,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到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孙子?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太子死后,其余皇子并没有一个可以服众,贸然定位,势必会引起大明朝堂不稳,若是给了孙子,那这些皇子们就不用再惦记了。

建文皇帝作为这些藩王的晚辈,对于叔叔们的态度自然会相对温和,由此,朱元璋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子孙相屠的事情。

四张底牌,爷孙论道

朱元璋让各位藩王各在一地,防止其互相串通的同时,又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若是有一王想造反,那势必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燕王在起兵的时候,面对朝廷汹涌的大军,也必须先把宁王搞定。

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安稳即位,可谓是用心良苦,在朱元璋构建的局里,建文皇帝几乎是可以稳坐江山,并且以防万一,还留下四条妙计,以共建文弟指点江山。

一次二人聊天,话题就引到了藩王身上,朱允炆深知这些叔叔们的恐怖,于是就对朱元璋问道,若是叔叔们不服,想造反怎么办?

朱元璋有心引导,于是反问,朱允炆略加思索之后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听后大喜,这正是他留给朱允文的四条妙计。

这四张底牌简单解释一下,第一点说服教育,古代讲究以德服人,要知道,古代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德这方面看得还是十分重的,如果能以怀柔感化,便能免动刀兵。

第二点,解释开了,就是用法律来惩罚,削弱他们的待遇以及权利,第三招是就剥夺他们的待遇,以大义之名对其制裁。

最后一招用在破罐子破摔的时候,要是藩王执意造反,那就消灭他。朱元璋原本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却不曾想方法知易行难,建文没有用好,这四张底盘,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自作聪明,满盘皆输

在朱元璋离开之时,他给朱允炆留下了强大的国力,数量庞大的中央军队,可以说,除了能臣武将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外,大明朝此时无疑是最好的时候,若是皇孙想要动用这四张底牌,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完全够用。

然而,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国家交到自己手上的时候,建文帝却急于求成,直接跳过了前两步,直接选择了削藩和消灭。

建文皇帝认为,国家实力强大,藩王即便作乱,中央也有实力进行扑灭,而以德服人,以礼置之,又是时间长,收效慢的行当,索性被他放弃,然而却不曾想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说此时藩王实力并不强,但依旧是一股可观的力量,所以建文皇帝才想要削藩。若是先以德以理服人,再辅以削藩与消灭,那么,藩王们,心中就会安稳,自然不会陷入人人自保的模式。

此时,建文皇帝突然削藩,藩王们人人自危,一时入牢的囚禁的自杀的不计其数,朱棣见状,不得不开装疯卖傻的模式,其实若不是建文皇帝逼得太紧,朱棣未必会走上造反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宁王才会和朱棣走到一起,既然横竖都是死,索性博一把,也许有个前程。

从朱棣装疯卖傻可以看出,他本来顶多算是有贼心没贼胆,并没有事先计划造反,否则也不至于用装疯卖傻争取时间,直到起义时,才筹措了不过800人马。

但即便是两个实力较大的藩王,加在一起的实力也无法与中央相比,根据计算,朱棣在一路向南进攻的过程中,一共击败了100多万大军,而他自己的兵力,直到靖难之役结束也不过二十万人。

朱棣之所以能以一地之兵起兵造反成功,这还要归功于建文皇帝,由于朝中的有能之士,大都被朱元璋杀个干净,建文只能派出李景隆,耿炳文之流。

本来南军在战役战术上就已经屡战屡败,建文皇帝还对将领处处掣肘,中央军战斗力无法施展,反而被燕军逐一击破。

可以说,朱元璋本来留下四张底牌,若是建文皇帝能够逐一翻开,势必能够防止朱棣造反,然而,建文皇帝自作聪明,最终,江山易主,他也成为了明朝不承认的皇帝。

标签: 历史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什么样的 诸葛真的是真情实意的哭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诸葛亮,马谡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马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似情真意切,实则有意为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似情深意切,实则暗藏杀机。一直以来,关于马谡失街亭,很多人都会将罪责归在马谡身上。正是马谡的骄傲自大,自恃才高,熟读兵法,不听诸葛亮“下寨必 当要道之处”的命令

  • 历史上来莺儿是什么人?她与曹操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来莺儿,汉朝

    谈起三国时期的曹操,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扮演着一个阴险狡诈的角色。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负我”道出了曹操的心狠手辣,书中他更是背负着奸臣、叛贼的罪名,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反面角色。《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了白脸奸臣,阴险狡诈,生性多疑,作为

  • 朱祁镇的一生有哪些狗血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祁镇的一生有哪些狗血的事情?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现在我们感叹一件事情的发展太过于离谱,常常会说:“这也太扯了吧,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离谱情节,但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话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看到这些称得上“扯淡”

  • 历史上王僧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王僧辩,南北朝

    南朝梁,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悠悠五千年华夏史中,对于普天之下极为出名的文臣武将,大都被历代史家铭记于史册当中,因而文有文宣王庙,武有武成王庙。文臣名士多以配享孔圣人视为至荣,而武将猛士则以位列武圣姜太公左右当作极耀之事。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视蜀汉五

  • 道光帝皇帝钮祜禄氏去世后的下葬规模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钮祜禄氏,清朝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大清自康熙后开始秘密立储,嘉庆帝也不例外,他继位后选择了自己嫡妻所生的儿子绵宁,道光帝即位后改为旻宁。嘉庆帝没有像父亲乾隆帝对待自己那样,不重视自己的婚姻,为自己选了包衣出身的嫡妻喜塔拉氏,好在自己与嫡妻喜塔拉氏感情深厚

  •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只是因为陈圆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只是因为陈圆圆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性,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在历史人物所身处的那个时间节点,也未必能够做出更好的抉择。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吴三桂没脑子,听说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抢走了就立刻打开山海关大门放清军入关,那也太小瞧这个手握一方军权,自私自利,狡猾奸

  • 南明最忠心的将领,李定国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南明

    南明最忠心的将领,李定国怎么死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我们通常认为,明朝亡于公元1644年,即从崇祯自缢的那一刻算起,并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是不太全面的,因为之后南明还延续了几十年。南明的第一位皇帝是朱由崧,他是崇祯的堂哥,占据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士兵至少有大几十万,实

  • 吴三桂一生真的被骗过三次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吴三桂一生真的被骗过三次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明朝的灭亡在很多人的眼里,一直是一件十分伤痛的事情,因为不少人把这看成是神州陆沉的大事件,也因此放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就成了被所有人唾骂的对象,而吴三桂也一直背着这个恶名直到今天,那么,吴三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起来,吴三桂也算是一个倒霉蛋

  • 吴三桂为何给自己留了降清的后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吴三桂为何给自己留了降清的后路?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

  • 三国时期能和诸葛亮齐名的是庞统吗 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还不了解:三国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中究竟谁可与诸葛亮真正齐名?一提到诸葛亮,只要是对三国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来,毕竟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在三国中,是否有人在智谋方面能够堪比他诸葛孔明的呢?有一部分读者给出的回答可能是庞统。毕竟"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