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99 更新时间:2024/1/17 3:09:35

历史是由后人所写,在撰写人的主观思维下,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有些功过是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写与读”的过程中,越发清晰明了。

从《史记》中能够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但为何还会认可秦始皇?他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在《史记》中“正话反说”?

秦王朝的一统,让天下人有了“统一”的概念,才有了后世的汉朝、唐朝、明朝等缤纷上演。对于秦朝的功过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能够给我们参考的正史大多时候皆为《史记》,在司马迁所写当中,对秦王朝进行很大篇幅的描写,这是司马迁对秦始皇的一种肯定。

当我们重新翻开《史记》,让每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字句,呈现在我们眼前之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从他的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司马迁对秦朝功过的评论

司马迁在秦亡汉兴之际,正确评价了秦的功过是非。他认为在天下经历长期混战之后,秦始皇完成了天下的统一,本应进行休养生息的策略,但遗憾的是秦始皇却不知其变,一味地靠严刑苛法,实行力政,结果导致二世而亡。

司马迁用贾谊《过秦论》中的语言,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总结是不施仁义。但是,司马迁对于秦始皇完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则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充分的肯定。他不但创作了《秦始皇本纪》,而且还创作了《秦本纪》等其他作品。

在《秦本纪》中,司马迁对秦历史围绕着统一问题,从其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等方面作了连贯而集中的记载。司马迁将秦国列入“本纪”,将它等同于夏、商、周三代而有别于其他诸侯世家,其用意显然是为了肯定秦统一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秦本纪》主要记述了秦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历史大背景。

而《秦始皇本纪》这篇文章从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他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艰难过程。所以从因果关系上来看,《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篇恰好是秦统一过程的姊妹篇,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能够尊重历史,从历史实际出发,记述从秦王26年起将“秦王”改写成“始皇”,以与天下大统的丰功伟绩相称。

司马迁的军事观

司马迁还分析了秦始皇最初在统一天下的时候,为什么会获得天下士人百姓的广泛支持与拥护,这实际上也是司马迁对于秦统一天下的积极肯定。虽然司马迁也反对秦朝政治的残暴,用大量的笔墨记载了秦始皇的迷信、独断和残暴不仁,最终导致秦的灭亡。但是在当时对于秦的暴政指责和批评几乎是一边倒的情况下,司马迁站在历史的高度,能够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司马迁认为,尽管秦取天下多暴又短命而亡,但秦的一统毕竟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战局面,实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政治,其历史功绩是深远而巨大的。如果对秦的统一“不察其终始”,就无法真正认识它的历史功绩。秦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统一本来就需要靠“德”和“力”两种有效的手段。上古三代的圣王,如黄帝、光、舜、禹、汤、文武等虽然以德”治天下,但并不反对以“力”统一天下。统一天下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所以,司马迁对于赢秦数代君主为结束诸侯长期的混战局面,而不断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量作品表明,司马迁虽然赞成“德统”,但并不反对“力统”,尤其是并不反对用武力来结束混乱,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刻石,也是在于颂扬秦的统一之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出巡,为宣扬统一天下的威德,所到之处往往刻石称颂。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到三十七年九年之间,一共记载了九次立石刻颂秦德的史事,其中有五次的石刻内容是全文引录。司马迁详细记述这些刻石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颂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

深知祸乱其害,必知一统之利

汉承秦制,虽然秦代灭亡了,但是自秦以来的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一种广泛的民族文化观念,深入到了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经过汉初陆贾、贾谊等人对于秦朝速亡原因深刻的历史反思,到西汉武帝时代,江山一统,国家兴旺,庶民疲敝的理念已经成为天下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

从《史记》多篇文章里,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热爱和平稳定的局面,歌颂大一统的盛世。太史公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的稳定,百姓生活的富足,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与大一统的局面密切相关的。只有形势统一、社会安定,才能带来百姓的安宁与幸福。司马迁的对大一统理念以及对西汉大一统时代精神赞美,主要体现在他对武帝时代历史事件的记述上,他用大量篇幅赞扬当时西汉的盛世。

司马迁对于汉初大一统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予以热情的歌颂。不管是汉朝还是秦朝,都是中国大一统王朝,是多年战乱的结束,代表着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司马迁用大量文字肯定这些大一统的王朝,由此可见太史公本人还是很喜欢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厌恶战争。

从司马迁的内心而言,他并不喜欢这样一个暴君,但他将一统天下的观念植入人心,正因为如此,不能因为过而抹去功劳,认可和批判是两回事,这也是司马迁所写《史记》流传至今的原因,公正而不偏袒。

标签: 历史汉朝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尉缭和王翦都功高盖主,为何嬴政会放过他们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国,秦始皇

    伴君如伴虎,当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也是他距离灭亡不久之时,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们过于聪明,而是知道做事应有何种态度。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边的尉缭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这两位名家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统一天下,最终他们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秦

  • 作为北宋最耻辱的事件 靖康之耻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北宋,靖康之耻

    对北宋靖康之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康之耻,北宋最耻辱的事件,究竟有多“耻”?历史的朝代变革,总是免不了打仗,打仗就会有成败,弱势的一方总是会留下惨痛的代价。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朝代,欣荣衰败总是免不了的,可是像北宋这样的屈辱的真的很少,北宋最大的屈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之

  • 李牧为何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他的封神之战是哪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李牧,赵国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李牧的生轨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防御匈奴的南侵,后半生抵御秦军的东进。他一生战功赫赫,但是封神之战则来自于匈奴,以15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

  •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详解其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朱祁钰,明朝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对朱祁钰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

  • 清朝敬事房太监抢着进去 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清朝,敬事房

    对清代敬事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敬事房是做什么的,为何太监们抢着进去,而妃子们都很畏惧?在我们古代,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生在富贵人家,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而很多人出生在贫寒之家,就只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特别是古代的达官贵族和皇室,他们不仅锦衣玉食,还有众多

  • 康熙都没有解决孝庄的遗言 雍正是怎么轻松破解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孝庄,雍正

    对孝庄和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临终前留下遗言,康熙临死前未破,38年后,雍正却轻松破解。我们都了解,封建制度的实质就是以宗法为中心的父权制度,在过去,女人的身份比男人要低,在大多数王朝,官员和宰相都是男人的特权。但即便如此,在历史上仍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人物,如清代

  • 清朝盲人书画家说的是谁?汪士慎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清朝,盲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清朝盲人书画家汪士慎的故事。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他年近四十到扬州时,寄居在同乡大户马氏兄弟家。虽然马氏兄弟很尊敬“文化人”,但赤贫如洗却

  • 郡县制真的是秦国发明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秦朝,秦始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对应的制度也完善起来。从现在来看,制度和历史一直处于相辅相成阶段,制度不可能脱离历史而独立发展。秦国完善的制度让它快速成长为六国之首,在强大的制度面前,秦国做到了令行禁止,军队纪律严明,臣民遵纪守法,特别是当郡县制

  • 刘璋实力那么强,为何还要请刘备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刘璋实力那么强,为何还要请刘备帮忙?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214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西川地区的军阀刘璋出城投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那么顺利的进入四川,是刘璋请来的。刘璋请刘备入川的目的则是为了抵御汉中的张鲁,不得不说,刘璋的实力比张鲁强大的多。为何坐拥西南六省

  • 刘备为什么不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刘备为什么不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要打出一个名号。就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为了招兵买马,打的可是祖上世代为大汉效力,“四世三公”的招牌,这样一来就容易有人来追随。曹操呢则是挟天子,以匡扶汉室剿杀逆贼为口号。而出身贫寒的刘备却是打着“中山靖王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