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都没有解决孝庄的遗言 雍正是怎么轻松破解的

康熙都没有解决孝庄的遗言 雍正是怎么轻松破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67 更新时间:2024/1/17 11:33:57

对孝庄和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临终前留下遗言,康熙临死前未破,38年后,雍正却轻松破解。

我们都了解,封建制度的实质就是以宗法为中心的父权制度,在过去,女人的身份比男人要低,在大多数王朝,官员和宰相都是男人的特权。

但即便如此,在历史上仍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人物,如清代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氏经历了四代皇帝,在政治上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她在弥留之际,曾经写过一段话,康熙陛下到了晚年,都没有找到任何可以破解的办法,最后被雍正轻易地化解了,这是怎么回事?

孝庄之死,康熙进退维谷

康熙二十六年12月,昭圣太后孝庄病重,从清庭内宫传出。

康熙帝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往了自己的母亲,日以继夜地伺候着。

康熙帝从小与孝庄相依为命,父子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孝庄病了以后,康熙便不顾自己皇帝的尊贵,带着众位王侯,徒步前往天坛,只求自己的一片忠贞,可以让老天有所触动,延长自己的生命。

康熙为了保住外婆的性命,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我幼时失去倚重,随祖母而去,三十多年来,悉心教导,终于有所成就。没有祖母和太后,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无法还清,我愿意冀增你的寿元。”

由此可见,孝庄在康熙心里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不过,即便是上古皇帝,也不是“天子”,自然不可能被人为改变。

而且,孝庄太后如今已是六十多岁,经历了四次大周王朝,在世人看来,她的年纪也不小了。

不管康熙帝怎么说,孝庄太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康熙去世的那段时间里,孝庄太后一再强调要让他以江山为重,后世猜测,可能是顺治帝对自己的感情太过看重,让孝庄太后对自己的感情耿耿于怀,这也是为什么她教导皇帝的时候,希望他能把大清江山作为第一要务。

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孝庄皇后七十五,平静而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传说,原本应该被埋葬在这里,但她的最后一段话,让两国的皇帝都陷入了困境。

孝庄太后在弥留之际,叮嘱康熙:“太宗山陵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不能轻易触碰,而且我也不想让你和你的儿子离开,不如就在你父皇墓旁选个地方安息。”

孝庄太后在弥留之际,回首往昔,也对康熙这位从小养到大的孙儿,赋予了高度的评价,每一句话,都是关于江山,关于国运,关于自己的遗愿。

孝庄太后大概也没料到,这一段话,会让她这个最疼爱的外孙,一直耿耿于怀。

谁都了解,生者为母,死于同一屋檐下,就算是在三妻四妾的封建时代,夫妻同寝,也是一种身份的体现。

清代太后去世之后,都会被安葬在先皇的陵墓中,与先皇合葬,这就是皇帝和皇后的墓室。

但孝庄在最后一句话中,对自己的坟墓有了新的计划,所以康熙很为难,一边是祖训,一边是奶奶的遗嘱,不管是选择哪一种,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康熙帝左思右想,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妥协。

他封了她的外甥——孝庄仁宣诚宪,天圣文,也就是孝庄文氏。

按照她的意愿,她的棺木不会被送到盛京与皇太极一起埋骨,而是放在了京东东陵,将孝庄的寝室和东王殿五座建筑在昌瑞山脚下,取名为“暂安奉殿”。

然而,大家都了解,这是一种暂时的办法,一个国家的人,怎么可能永远留在这里,这就是康熙想要让奶奶满意,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时机。

但即便是康熙帝,也没有料到,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三十八年,直到他的长子——乾隆皇帝登基之后,这个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孝庄太后过世后,康熙帝几次三番地按照她母亲的意愿,为她建造一座新的坟墓,但被王氏皇室反对。

康熙帝不想违逆外婆的意志,也不想跟其他皇族作对,只好把孝庄太后的棺木放在了临时的静室里,这里是孝庄太后生前最喜欢的地方。

但他没有料到,直到康熙皇帝驾崩,这个难题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乾隆皇帝诏书

1725年,乾隆皇帝下令,暂时将孝庄文的棺木埋葬于此。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许多皇室成员和满族官员的不满,如果这件事真的那么好办,康熙帝早就在三十八年前就把自己的外婆给埋了。

然而,这个一直以来都是康熙帝头疼的问题,乾隆皇帝早就想好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昭陵西侧,皇帝陛下下令将它命名为“昭西陵”。

从地理上来说,昭陵和昭西陵相连,如果将它围在东陵的风水壁上,只会成为一道屏障,如此一来,孝庄便会被埋在地下,与皇太极合葬一处,也能完成她的心愿,一举多得。

虽然皇族内部还有很多人不同意,但孝庄文氏去世三十八年了,按照古代的传统,人们都会把自己埋进坟墓里,尤其是太后,所以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并没有康熙帝那么坚定。

而且,在康熙登基的时候,皇帝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加上雍正帝早就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很多长老都选择了无视。

这件困扰了康熙帝数年的难题,总算是迎刃而解,孝庄文后的最后一句话,也算是完成了。

孝庄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孝庄文后的最后一句话,不但让康熙帝困惑了数年,也引起了历代历史学家的猜测。

至今,历史学家对此有三种猜测。

首先,按照孝庄文帝母的遗言,她觉得皇太极早已过世多年,若是她和他一起下葬,必然会大兴土木,到时候,必然会惊动孝庄文皇后,不愿与她同葬。

而另一种,就是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传闻中,孝庄文帝和多尔衮曾经有一段感情,但自从进宫以来,她就一直得不到皇帝的欢心,即便是在皇帝陛下过世的时候,她也一直支持着自己的孩子坐上了王座,所以,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多尔衮埋骨。

这一说法虽然在民间流传最广泛,但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支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当时流行了一种叫作“火化”的习俗,据说那时候要跟皇帝一起入土为安,也得先将其火化,然后再将其埋入昭陵,不过孝庄文皇后却不同意,所以在死前就写了这样一句话。

这三种说法都是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但对孝庄文后的最后一句话,却没有任何证据。

四大君主,三大皇帝

孝庄文氏在她的生命中,不但先后经历过四次大汗,还帮助过三代皇帝,并且一手栽培出了满清盛世的皇帝康熙,她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嫔妃,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女政客。

她本来是科尔沁蒙古的一个大世家,后来与皇太极结了婚,做了侧福晋,后来皇太极成了皇帝,就把她封为了庄夫人,排在了四个妃子的后面。

虽然后人对这名神秘的女人赞不绝口,可是按照历史上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并不得宠,甚至连继任的皇帝都没有得到过她的宠爱。

一直到皇太极离世,孝庄文帝母继位,与多尔衮一同继位,她的传奇人生,终于拉开了序幕。

但是,后世的人们更关注的是她与多尔衮的恩怨纠葛,而忽视了她在顺治帝登基前对清代的功勋。

孝庄文皇后虽然并不怎么得宠,可是她的才智早在蒙古各大部族之中流传开来,虽然她是蒙古世家,可是她深知将所有的汉族联合起来的重要性,所以当皇太极刚刚登基之时,她便向皇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1643年,皇帝驾崩,顺治帝君登基,多尔衮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他一直在外面打仗,统一天下,孝庄文帝后才是最有权势的人。

在这段时间里,朝野上下齐心协力,征伐天下,平抑民脂民膏,稳固朝局,可以说,孝庄和文皇后都是在朝堂之上坐镇的。

有历史学家说,孝庄文皇后有能力和能力,可以做下一个武则天,但她却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但顺治帝继位后,废掉了过世的多尔衮,又用他的汉人,和汉族的王妃走得很近,再加上他对孝庄的偏爱,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僵。

也许孝庄文后身为大清的皇太后,也算是对满族皇室了,可是身为女儿身,却不被夫君所宠,又与自己的孩子疏远,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幸。

养育康熙,培养英主

虽然孝庄文后与顺治帝的关系并不好,但康熙帝对她的感情还是很好的。

康熙帝的生母,是八旗人,初时颇得董鄂妃欢心,但进宫后,却是越来越得不到皇上的欢心,她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康熙。

康熙帝是顺治的老三,又不是嫡系,又是顺治帝最疼爱的董鄂妃,所以对他的照顾并不是很好。

孝庄文皇后虽然不喜欢汉人的后宫,可是对于这个孙子,她还是很喜欢的。

后来康熙得了一场大病,但被人医治,安然无恙地逃了出来,孝庄文皇后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1661年,顺治帝24岁时病故,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张画像,将王位交给了黄三子,后来去世了。

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因生怕皇帝年幼,国家猜忌,特意委任四个辅政官,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都想在康熙帝登基前,四个人互相扶持,互相牵制。

从那以后,康熙帝虽然只有八岁,但每天除了看书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是由孝庄和文皇后来教导。

康熙帝幼时得不到父王的宠爱,十岁那年生下了一场大病,孝庄文太后可谓是他年轻时最宠爱的人,所以孝庄文后去世,康熙帝才会那么难过。

康熙十四岁便活捉了敖白,他的勇气和勇武绝非与生俱来,孝庄和文太后更是悉心悉心地悉心栽培,康熙执政以来,不管是行事作风还是行事作风,都与孝庄文皇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康熙对孝庄文的影响力,比他父亲顺治帝还要大得多。

西陵清昭

康熙帝是个讲义气的人,十岁的时候,母亲佟佳氏病危,他日夜操劳,亲自为她熬制,博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

后孝庄太后重病,康熙帝茹素为她祈祷了好几天,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她的健康,这是何等的仁慈。

然而,孝庄文后的遗言,让康熙帝在三十八年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个人感情上来讲,康熙帝当然更希望完成自己的母亲最后的心愿,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又无奈,只好选择了妥协。

直到死,他都没有找到办法,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好在雍正帝登基后,明白了自己的父王心中的疙瘩,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完美的办法,那就是将孝庄文王后埋葬在地下,然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陵墓,取名为西陵。

1725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和孝庄结婚一百年,乾隆皇帝特意挑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借着孝庄和文皇陛下暂时休养生息、生儿育女的名义,把这里改名为西陵。

康熙三年二月三号,孝庄文太后于十二月十一日下葬。

昭是清代的第二个女皇的陵墓,它的规格之高,不但体现了孝庄文后对清廷的功勋,同时也体现了历代皇帝对她的政治才能。

在这些建筑中,西陵的许多地方都与女帝的陵墓有很大的差别。

清代的陵墓,不管是皇后的陵墓,还是皇后的陵墓,都是尖顶的,唯一的差别就是单檐和重檐,只有昭的正殿,才会有庑殿顶,才能彰显出它的尊贵和尊贵。

而在清代,每一座陵墓的四周,都只是筑起了一堵城墙,而昭西陵,则是由两面城墙组成,这也是整个清陵中,唯一的例外。

标签: 历史孝庄雍正

更多文章

  • 清朝盲人书画家说的是谁?汪士慎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清朝,盲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清朝盲人书画家汪士慎的故事。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他年近四十到扬州时,寄居在同乡大户马氏兄弟家。虽然马氏兄弟很尊敬“文化人”,但赤贫如洗却

  • 郡县制真的是秦国发明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秦朝,秦始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对应的制度也完善起来。从现在来看,制度和历史一直处于相辅相成阶段,制度不可能脱离历史而独立发展。秦国完善的制度让它快速成长为六国之首,在强大的制度面前,秦国做到了令行禁止,军队纪律严明,臣民遵纪守法,特别是当郡县制

  • 刘璋实力那么强,为何还要请刘备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刘璋实力那么强,为何还要请刘备帮忙?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214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西川地区的军阀刘璋出城投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那么顺利的进入四川,是刘璋请来的。刘璋请刘备入川的目的则是为了抵御汉中的张鲁,不得不说,刘璋的实力比张鲁强大的多。为何坐拥西南六省

  • 刘备为什么不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刘备为什么不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要打出一个名号。就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为了招兵买马,打的可是祖上世代为大汉效力,“四世三公”的招牌,这样一来就容易有人来追随。曹操呢则是挟天子,以匡扶汉室剿杀逆贼为口号。而出身贫寒的刘备却是打着“中山靖王刘

  • 北伐时,诸葛亮为什么坚持从陇右出兵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根据史书《魏延传》的记载,魏延在北伐期间坚持偷袭长安平定关中这一进兵路线。但是却遭到诸葛亮的否决。那么偷袭长安平定关中与诸葛亮坚持的出兵陇右哪一种战略是正确的呢?圣人千虑也有小失的时候,何况魏延也不是什么“愚人”,而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军,那么诸葛亮和魏延他们两个人的主张,从客观上来说到底谁对谁错?战

  • 宋朝为什么会被游牧民族吊打 是因为宋朝皇帝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宋朝,游牧民族

    还不了解:宋代和游牧民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代被周边游牧民族压着打,是因为皇帝无能吗?对于宋代皇帝治理之下的中原帝国一直都是被少数民族王朝压着打的这种情况,很多人的研究史料和观看今天的影视宣传的时候出奇一样的认为,是因为皇帝个人的无能直接的导致了这种有损国威情况的发

  • 胡惟庸才担任了三年丞相,为何被朱元璋下令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胡惟庸,明朝

    胡惟庸并非一个普通的明朝官吏,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胡惟庸之后,丞相权力逐渐减弱,再也没有秦汉以来的地位。然而,胡惟庸的下场很凄惨,被朱元璋诛杀,这在历史上也不常见。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两人平常走得近,关系相当不错,

  • 扬州八怪李鱓的晚年何至于走到穷途卖画这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李鱓,清朝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晚年何至于走到穷途卖画这一步?这是因为他情商不行,看不透人情世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李鱓滕县罢官以后,在山东滞留数年,往返于滕县、历下,在弯德、泰安、崮山、崇川各地,也有书画流连。为官两年半,滞留的时间却长达四年有余,这一阶段,主人公的

  • 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仕途生涯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扬州八怪,清朝

    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仕途生涯过得怎么样?他本来是前途无量少年郎,可惜命运弄人,最终也只是如梦一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鱓26岁,即康熙辛卯年(1711年),中了举人。翩翩少年,春风得意,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嗣后,便游帝王之都,吟诗作画,周旋于父祖辈的公卿之间。禁苑门前,琉璃书肆,都不难

  •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为何没有成功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提起《隆中对》了解三国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正因为有了这部作品,让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战略家。其实这部作品并非是《三国演义》文学作品杜撰的,在正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对其的相关记载。通过《隆中对》这部作品,我们完整地看到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目标以及走向,在作品中诸葛亮一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