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怎么死的

商鞅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68 更新时间:2024/3/4 1:05:31

商鞅简介

商鞅是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也称卫鞅。秦孝公时,因战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乘机诬陷商鞅“欲反”,惠文王就下令逮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

商鞅为什么被杀

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今之人皆有定说。古人一般都归咎于商鞅的刻薄寡恩,用法太过。刚推行变法时,“法不行,太子犯禁”,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因太子是嗣君,不可施刑, 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虽然取得了“明日,秦人皆趋令”的效果,但却使公子虔等怀恨在心。

因此,当支持变法的孝公去世,太子及其师傅就“挟怨而杀之” 了。今人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就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鞅为了新法的顺利施行,只好将他们绳之以法。等太子即位,被压制的旧贵族立即反扑,诬告他谋反,这是古代君王最为痛恨的罪名,于是,商鞅也就必死无疑了。

但是在1996年,张子侠却指出了上述两说的破绽:

第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太子犯禁是在新法初行之时。《史记•秦本纪》又载,商鞅变法始于秦孝公三年(前359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太子驷“十九而立”,以此推算,孝公三年时,太子尚未出生,又怎么会有太子犯禁而刑其师傅的事呢?

第二,如果说公子虔等是代表旧贵族的利益仇视变法,那么,杀害商鞅只是他们反攻倒算的开始,接下来的必定是全面废弃商鞅之法,但事实却不然。《韩非子•定法》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贾谊《过秦论》说:“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 因遗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说:“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 强霸孝公,后世尊其法。”可见,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却继承了商鞅制定的政策法令,这说明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政见之争。

如果古今关于商鞅被杀原因的分析都不能成立,那么,商鞅究竟为何被杀?张子侠认为完全是权利之争的结果

《战国策-秦策一》有这样一段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按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这段史料揭示了一个原本为人忽视的问题:商鞅在主持变法时权倾一时,太子等必定感到不安和不满,孝公临死还要将王位传给商鞅,这更是太子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此惠文王不会容许商鞅的存在。

在实行嫡长子继承的中国古代,秦孝公有无可能产生禅让的想法?张子侠的回答是肯定的。“禅让”之说最早出自墨家,墨子主张 “尚贤”,便假托舜禅让的故事来推行其政治主张,甚至提出“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战国时期,墨家已成为显学,禅让说也成了一股思潮。秦孝公刚即位就颁布求贤令,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此举一方面是受形势所迫,另一 方面也是受墨家的“尚贤”思想影响。商鞅原是魏国弃之不用的人,秦国重用了他就富国强兵,魏王大为后悔。所以,用不用商鞅,是秦 魏间的一场人才争夺战,秦孝公为了让因变法而强大的局面能长期保留下去,想传位于商鞅也是极有可能的。

事实上,商鞅在秦主持变法二十余年,孝公对他言听计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达到“人畏鞅甚于秦君”的地步,对此,太子早就不满于心。孝公的“欲传商君”,等于是点燃了这场权利之争的导火线。 正因为是危及自己的王位,惠文王才会如此急不可待地在即位之初就大开杀戒。商執之死,与其说是死于他的“用法太过”,还不如说是因为他的“权势太重”。

点击阅读更多商鞅的文章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秦有六国相印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们都熟悉他以锥剌股,发愤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身佩六国相印的故事。根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能言善辩,先后赢得各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六国从 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两千年来,司马迁笔下所描 绘的苏秦的事迹广为流传

  • 孟子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 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

  • 庄子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庄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他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富贵利禄,否认鬼神存在, 认为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他的文章想象丰

  • 离骚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感情浓郁,想象丰富,文辞优美,堪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对历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的作者,自西汉司马迁以来,都认为是屈原,似无问题。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自称是古代华夏族首领高阳氏的后裔。其较直接的袓先是春秋初期的屈瑕,屈氏是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宗。屈原生活在战国

  • 扶桑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扶桑之名最早见于《楚辞•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然而,扶桑究竟该作何解释?至今悬而未决。汉代王逸为《楚辞》作注释,曰:“扶桑,日所扶木也。”《说文解 字》云:“扶桑神木,日所出。&rd

  • 黄浦江与春申君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申君即黄歇(?一前238),楚国贵族,有门客三千并乐善好施, 与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他在楚顷襄 王时任司徒,考烈王即位后任为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并封为春申君。后来改封于吴,即现在的江苏苏州。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称

  • 韩非子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综合了商鞅的 “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韩非本是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

  • 田光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田光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处士,“为人智深而勇沈”。当时,燕太子丹一心想谋刺秦王,太傅鞠武就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对太子丹说:“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田

  •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 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 《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

  • 印章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使用印章作为信物,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可是,印章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时呢?因史无明证,后世遂产生种种猜测。一、印章是春秋战国的。马衡在其著作《谈刻印》(《凡将斋金石丛稿》) 中指出,鉴于《周礼》《礼记》《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 等古代典籍记载和出土的古印实物,认为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