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秦有六国相印吗

苏秦有六国相印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27 更新时间:2024/1/29 5:04:42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们都熟悉他以锥剌股,发愤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身佩六国相印的故事。根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能言善辩,先后赢得各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六国从 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两千年来,司马迁笔下所描 绘的苏秦的事迹广为流传。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帛书修正了司马迁的一些记载;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周骋又对苏秦相六国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

首先,当时的历史状况不允许会有缔约发生。按《史记》的记载, 苏秦先后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却都没有能够打动他们。 当他来到燕国,也蹉跎了一年多才见到了燕文公。但他最终说服了燕文公,并得到燕的资助,再次访赵,开始了他的合纵反秦事业,这时是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而合纵的解散,按照《史记》的记载: “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此事是发生在周显王三十七年。也就是说,苏秦相六国只能发生在这三年之中,而恰恰有许多史料可说明,这三年中,缔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不存在。

周显王三十五年,韩国之君还是昭侯,而苏秦要与之晤谈的宣惠王要到次年才即位;秦又败魏于雕阴,如果缔约已成,秦不会如此嚣张。因此,这一年不可能完成合纵之约。三十六年,秦与魏、赵与魏、齐与楚之间都有战事发生,说明至少有四个缔约国处在战争状态,因此,这一年也不可能缔约。三十七年,魏因与秦较量失利, “纳阴晋与秦”;齐魏联合伐赵;齐趁燕丧,伐燕取十城……

我们知道,在各谋己私的诸侯国中,只有在达成高度谅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缔约,而这些国家处于或刚刚脱离交战状态,就立即修好缔约,旋即又打得一片混乱,这实在有悖于情理。这一年中可能有过一段休战时期,但要完成一项需六国共同参加的合约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的。这就是说,历史没有为苏秦的合纵在时间上留有余地,相六国又从何舰?

其次,合纵抗秦还无法引起各国共鸣。秦的威胁是合纵的基础, 但在上述三年之中,秦的国力还不算很强,其造成危害的性质和规模都还不足以达到使六国警觉乃至联成一体共同对敌的程度。当时,齐取代了魏的霸主地位,而秦开始向东方经营。秦东进的第一道屏障就是与之接壤疆界最长的魏国。

因此,在周显王三十七年以前,秦的打击锋芒主要集中在魏国。对其他各国来说,当时的魏较秦更是害群之马。三家分晋之后,魏仍然以旧晋的继承者自居,欲行使旧晋在各国 事务间的权利。除了燕之外,魏几乎与各国都交过战,掠获土地甚多。因此对各国而言,秦的威胁毕竟是一种远非当务之急的潜在可能性,遏制魏的侵掠要比共同抗秦更加迫切,即使各国君主在苏秦的开导下变得目光远大起来,也不可能在仓促间就能拼凑起一个反秦联盟。

其三,苏秦游说的法宝是晓之以害,诱之以利,但他的说辞经不起推敲的地方甚多。如他对燕王分析,燕的大患是赵国,而秦距燕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因此结论是:“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既然如此,燕为什么要与于己无害的秦为敌?

又如他第一次到赵国游说不成,是因为赵肃侯之弟奉阳君为相,而“奉阳君弗悦之”。 当他再次赴赵,奉阳君已死,他就成功地说服了赵肃侯。但事实上, 其时奉阳君并没有死,二十多年后,赵武灵王为了推行胡服骑射,恳请其叔公子成予以支持,这公子成就是早年的奉阳君。赵肃侯当时还说:“寡人年少,立国日浅。”

这也不符合史实,其弟奉阳君都可以为相,肃侯还会年少吗?当时赵肃侯即位已逾十五年,“日浅”之说同样 不可信。再如,齐国当时数挫强魏,拯救韩赵于覆灭,其地位可视为东方盟主,苏秦却说齐“欲西向事秦”;楚国的围势正空前鼎盛,东灭强越,觊觎强齐,而苏秦也说其“欲西向而事秦”。这些说辞实在是属于无稽之谈。

其实,苏秦的最高成就是在燕国显赫过一时,在一般人眼里,以他早期的出身而言,能在燕国取得高官厚禄,这已是极大的成功。或许正是这种成功,为他相六国的神话提供了创作素材。苏秦与吴起商鞅等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具体的治国方略,只是一味强调利害,而这类利害又极不固定,可以任意夸大或缩小,这种显得空泛的言辞, 使他可以得逞于一国,而不能通行于天下。

当时,夸大秦的威胁是他游说的核心,而随着时局的发展,到了各国对秦的进攻无招架之力的时候,苏秦的秦患论就成了先见之明。其后,各国联合、共同抗秦是 一个较长时期的主题,因此苏秦其人其说受到长期关注也是正常的, 而他相六国的神话,也是这种背景下时代所需要的产物。

苏秦成功地预言了秦对天下的兼并,历史应该给他一席之地。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佩六国相印,这也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孟子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 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

  • 庄子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庄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他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富贵利禄,否认鬼神存在, 认为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他的文章想象丰

  • 离骚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感情浓郁,想象丰富,文辞优美,堪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对历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的作者,自西汉司马迁以来,都认为是屈原,似无问题。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自称是古代华夏族首领高阳氏的后裔。其较直接的袓先是春秋初期的屈瑕,屈氏是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宗。屈原生活在战国

  • 扶桑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扶桑之名最早见于《楚辞•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然而,扶桑究竟该作何解释?至今悬而未决。汉代王逸为《楚辞》作注释,曰:“扶桑,日所扶木也。”《说文解 字》云:“扶桑神木,日所出。&rd

  • 黄浦江与春申君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申君即黄歇(?一前238),楚国贵族,有门客三千并乐善好施, 与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他在楚顷襄 王时任司徒,考烈王即位后任为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并封为春申君。后来改封于吴,即现在的江苏苏州。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称

  • 韩非子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综合了商鞅的 “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韩非本是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

  • 田光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田光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处士,“为人智深而勇沈”。当时,燕太子丹一心想谋刺秦王,太傅鞠武就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对太子丹说:“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田

  •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 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 《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

  • 印章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使用印章作为信物,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可是,印章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时呢?因史无明证,后世遂产生种种猜测。一、印章是春秋战国的。马衡在其著作《谈刻印》(《凡将斋金石丛稿》) 中指出,鉴于《周礼》《礼记》《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 等古代典籍记载和出土的古印实物,认为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 避讳习俗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就要读白或写白,如林黛玉母名“敏”,黛玉每逢此字,即读如密或米;汉武帝因名彻,遂改官爵彻侯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写作缺笔的“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