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荀究竟为何要自杀?

揭秘: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荀究竟为何要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83 更新时间:2024/1/16 9:58:08

揭秘: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荀究竟为何要自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荀因何而死: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离世。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尽管诸史对荀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荀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间为曹操统一天下不遗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是曹操的核心成员,且深知曹操之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将走上人生顶峰、踌躇满志之时坚决反对,从而自陷于死地呢?

后世关于荀之死的论议,也大多承认荀忠心于汉室。然而,令论者难解的是,荀既忠心于汉,又何必辅佐曹操,这岂非自相矛盾吗?这引发了历代论者长时间的讨论。

《三国志・荀传》裴注中记载了所谓“世论”:“世之论者,多讥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世之论者”对荀之死持以“讥”的态度,认为荀一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魏倾汉,其晚年改节忠汉,盖出于愧疚之心。

裴松之为晋宋之际人,距荀之死已近二百年,所谓“世之论者”当指这一时期的议论者。魏晋南朝士族一脉相承,祖宗人物之论与家族地位甚为相关,尤其是在门第升降之时更是如此。颇疑此“世论”与晋宋之际的特殊政局有关。当时门阀政治的条件消失,旧有的家族格局处于变动之中,荀后裔荀伯子,多次上表追讼魏晋封爵排位旧事,“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谤毁,延及祖祢”,还“常自衿荫籍之美”,对琅邪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数也。”“宣明”即时为执政的陈郡谢晦。对于荀伯子的做法,“世人以此非之”。对荀之“讥”,许便是时人对荀伯子“深相谤毁、延及祖祢”的报复。

至唐代,杜牧《题荀文若传后》云:“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杜牧对荀之死完全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邀名”是荀立晚节的动机。司马光反驳此说不合人情:“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口所言邪!用是贬,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明清之际,王夫之从“天良未泯”的角度来解释荀阻止曹操加九锡、晋爵魏公的行为。他说:“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荀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侧然者也。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孙明君认为荀死于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从现实出发,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但在情感上又与旧王朝藕断丝连,所以荀死于困惑与矛盾。此论从个人心态出发,对荀多有理解之同情,不较古人责以君臣之义,但仍可看作是王夫之观点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的延续。

以上诸家都把荀仕操看作是他面对乱世时不得已的选择,而且无论是对“苍生”还是对“汉室”,均为一种相对有利的选择。与第一类看法相比,第二类看法带有“理解之同情”的色彩,也更显深刻。其实,无论是前一类看法,还是后一类看法,讨论的视线均聚焦于荀个人的心境、志向、谋略上,如此讨论,只会将荀之死的意义局限在他个体生命的意义上。荀之死并非孤立的现象,它在当时、乃至后世所引发如此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就说明荀之死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之境遇的象征。因而,对荀之死的理解,必须放在汉末士大夫之整体动向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如此方能看到荀之死所隐喻的时代意义。

推荐阅读:

八七会议的参加人员有哪些八七会议的具体议程如何

丰子恺曾谢绝送上门的弘一法师真迹

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700万人,为何动员力很强?

秦惠文王赢驷简介

【刚鲠】的意思是什么?【刚鲠】是什么意思?

标签: 二十年

更多文章

  • 历史揭秘:三国中14个最牛逼组合 有勇有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有勇有谋

    历史揭秘:三国中14个最牛逼组合有勇有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五子良将、成员:张辽、徐晃、乐进、张A、于禁。这五人都曾为魏势力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又都是带兵大将,可以说这些都是魏国顶级的将领!2.夏侯四杰成员: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他们四个都是夏侯渊的四个儿子,都立过大功!3.曹

  • 盘点三国十大下落不明的人物:三国十大神秘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十大

    盘点三国十大下落不明的人物:三国十大神秘人物,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盘点三国十大神秘人物:第十名:孔岫讨董卓之前没有任何的文字,盟军解散之后就没有去向了,他是一个豫州刺史,曹操后来让刘备接管豫州,接管的时候却没有关于他的记载。真的很奇怪.神秘指数:5.5第九名:黄盖有人说这个人在史书上很清楚啊,

  • 揭秘:刘备在入蜀时错杀了哪个人埋下亡国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祸根

    揭秘:刘备在入蜀时错杀了哪个人埋下亡国祸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俗话说“西蜀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众所周知人才凋零成为西蜀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早在杀张任时起就埋下了西川人士与西蜀刘氏离心离德的祸根。四川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战火纷飞,刀兵四起的东汉末年一度远离战火。刘璋虽然懦弱,却

  • 罗贯中是如何将赵云描绘成最完美的蜀汉名将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蜀汉

    罗贯中是如何将赵云描绘成最完美的蜀汉名将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我们品读《演义》,不难发现,刘备所领导的蜀汉集团,寄予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即理想的君臣关系(明君贤相)、理想的君民关系(民本主义)、理想的良将(忠勇仁智)。前两个理想笔者在此暂且不述,

  • 司马昭的历史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

    司马昭名人语录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志·魏书》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他独操国柄,专断朝廷,阴谋代魏,野心毕露,为世人皆知。【名人历史】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

  • 第五十七章 孔明设伏擒张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孔明设伏擒张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庞统被蜀将张任射杀,孔明闻听十分震惊,便亲自统兵前往四川。孔明派张飞先行。张飞所到之处,蜀兵望风归顺。张飞到达雒城后,见到了刘备。刘备、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各有胜败,但雒城依旧在张任手中。正在这时,孔明率人马来到雒城,询问了雒城的情况。降将

  • 孙策占据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江东

    孙策占据江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长沙桓王孙策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激烈争夺的时候,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逐渐壮大起来,这就是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兄弟。孙策的父亲是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死后,孙策带兵投靠袁术。袁术看他少年英俊,很喜欢他,对别人说:“要是我能有像孙郎

  • 第八十五章 曹丕废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十五章

    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

  • 三国谜团:关羽兵败荆州刘备为何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荆州

    三国谜团:关羽兵败荆州刘备为何不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它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为何不发救兵的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是来不及救。然而到了近代,

  • 《三国演义》中为何没有关索?关羽三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演义

    民间传说中的关索是个侠义勇为的复杂。在封建里,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侠义勇为必然要对抗朝廷,带有“贼”名,跟挂上号就有损英名。所以罗贯中《演义》原著中未将关索写进去关索荆州认父,宋、元以来流传很广,讲的是关羽第三子关索,由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老家辗转到荆州寻父,跟关羽父子相认的故事。其基本情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