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太监李辅国:从小太监到宰相,欺压皇帝、无恶不作的老奴

大太监李辅国:从小太监到宰相,欺压皇帝、无恶不作的老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299 更新时间:2023/12/25 2:30:24

李辅国(公元703762年)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太监。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

公元757年,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起初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玄宗步步紧逼。初则把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继则强令玄宗迁到皇宫内宫,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玄宗;然后又把对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这样,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凄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朝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李辅国出行时,气势之大无与伦比。出于对李辅国嚣张权势的敬畏,宗室贵人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也有一些正直之士不耻李辅国的行为,宗室李岘多次对肃宗陈说李辅国的违例行径。肃宗虽有所警觉,但在李辅国的操纵下,还是把李岘贬官出京。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为所欲为的李辅国之所以横行霸道,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肃宗的次子建宁王李炎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心胸狭窄的张皇后与李辅国多次在皇帝面前中伤建宁王,诬蔑建宁王心怀不满,准备谋害太子。昏庸的皇帝竟然下诏赐死建宁王。

处于野心的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两个都想大权独揽的人是不可能永远和平相处的。在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与张皇后终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宝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素与太子有隙,因而暗中策划越王继位,以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张皇后密谋杀掉太子,其阴谋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抓获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肃宗寝宫,被李辅国抓住。肃宗因受到惊吓而当天死亡。李辅国趁此混乱时机,将张皇后、越王及参与者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唐代宗。

代宗上台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代宗只得忍气吞声。

宦官程元振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但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因而产生了除掉李辅国的念头。此刻他见代宗已有除掉李辅国之心,便不断地暗中向代宗控告其罪状。代宗得程元振之助,陆续解除了李辅国的一些职务,最终把他逐出了朝廷。此后不久,有个身份不明的刺客夜闯李宅杀死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这个欺压皇帝、无恶不作的“老奴”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李辅国死后,宦官程元振专权,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唐德宗贞元年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就任左、右神策军中尉,从而把持了中央禁军的统帅权。以典掌禁军为基础,唐代后期宦官权焰日炽,并上演了一幕幕逼宫弑帝的丑剧。

由此可见,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蒲城发现的大唐故开府化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即高力士墓碑的记载以及在大唐代宗朝代史馆供取的柳芳编写的《问高力士》,曾在大理寺直和户部员外郎郭浞撰成《高力士外传》一书来看。

高力士从一个身份低贱的小人物,逐步爬上宦官首脑、皇帝庞臣的高位,至终又是一位于主子李隆基一同浮沉的“老奴”,高力士一生效忠于大唐玄宗李隆基,效忠于玄宗朝代事业,是忠实的奴仆、大宦官。

标签: 太监

更多文章

  • 老汉70岁仍贫困潦倒 因给皇帝治病后官居三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贫困潦倒

    唐朝着名医家名张宝藏,最终官居三品鸿胪卿,是史上医者高位最高的人。但是他发迹之前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利,民间传言他是因为听了相士之言才走上了人生巅峰的,不论真假,笔者就跟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张宝藏出身贫困,成年以后做金吾长(保卫京城治安的小官),因为他为人耿直,所以不受上司的待见和重用。贞观年间

  • 贵为皇子却只能装疯,硬生生耗死四位皇帝,登基之后大杀四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皇子

    在我国古代四五百位皇帝中,他们的故事可以说各有各的精彩。一些是天生注定仁君,但也有一些早年行乞,最终登临帝位。他们虽站在权力的顶峰,备受天下人敬仰。但在他们之间,也曾有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悲伤故事。比如李世民,在抗隋的时候,和两位兄长相互扶持,兄弟情深。可是一旦掺杂了权力争夺,兄弟之情就变的没有那么重要

  • 李世民靠这6个字打江山,谁知这6个字却让唐玄宗丢了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个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强大的时代之一。唐朝以其昌明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举世无匹的强大国力,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国。然而这一切繁华与荣耀,都离不开一条最基本的保障,那就是大唐强悍善战的军队。唐朝大军的骁勇无敌,也是唐朝威震四海、四夷宾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唐朝大军的强大战斗力,首先应该

  • 大唐的外交使臣有多牛?去到日本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天皇跪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唐

    唐朝的外交使臣都非常牛。如着名外交家王玄策,唐太宗让他出使印度,他因三哥对大唐使臣不友好,一怒之下借了几千杂牌军,居然横扫印度无敌手,还将中印度王阿罗那顺俘虏回国,在太庙献俘。如此威名异域的王玄策,在国内,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史书上对他只是一笔带过。大唐的外交使臣,在国外也许卑微如尘埃,但一旦到

  • 为何说李世民“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懵懂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李世民:“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评说李世民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是在读欧阳修等所着的《新唐书·李恪传》时写的批语。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李世

  • 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好任侠,喜纵横,仗剑远游,病逝途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的人

    第一节好任侠,喜纵横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

  •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胡人?揭李世民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胡人

    一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然而李世民的皇位却是得来不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兵谏李渊放权,最终才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唐朝建立初期.他被封为案王

  • 唐朝重大事件: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四王二帝”事件之后,德宗削藩的雄心尽失,转而对藩镇割据采取纵容姑息的政策。到宪宗时,推行“以法度制裁藩镇”政策,将不臣藩镇逐个铲平,使唐朝出现了“中外咸理,纪律再张”的局面。史家称之为“元和中兴”。&l

  • 文成公主的故事:终止战争的“和亲利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利器

    在古代,两个国家之间面临战争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比较缓和的处理方式,说得委婉一点可以用“和亲”二字作为概括,说得直白而真实一点则是一种“人身交易”。譬如先秦时,西施就作为越国的“人身利器”送给了吴王夫差,从而阻止了更惨烈的战争,换

  • 《国泰民安: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序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开元

    开元之治是李唐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盛世之下,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又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呢?我们不妨走进玄宗统治下的大唐,重温开元盛世下的那些事,感受当时的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祥和情景。唐玄宗李隆基出生时,正是唐王朝处于“二圣”临朝的时局,而实际掌权的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