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天祥的故事: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故事: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49 更新时间:2023/12/10 21:18:30

文天祥

南宋是一个叫人又爱又恨的王朝。在向外族屈辱议和的同时,又创造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发达的海外贸易,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展的高峰;在造就了大批遗臭万年的奸臣,如秦桧贾似道等,又塑造了一批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如岳飞包拯陆秀夫等。他们或是以功业彪炳史册,被后人缅怀;或以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光彩令后人高山仰止,而文天祥正是这些民族伟人的典型代表。他的《正气歌》中的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象一盏明灯指导着无数的爱国人士英勇战斗。当蒙古铁骑踏遍大江南北,国家危难的时候,文天祥凭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豪情壮志挺身而出;当抗元被俘时,凭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精神,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慷慨就义。文天祥是中国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他的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一样成为留给后世不朽的精神遗产。

文天祥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出生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元1236年6月6日)。父亲文仪,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他主张“化学来新”,也就是推陈出新,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补世、报国,对社会做出贡献。文仪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据说这个孩子降生的时候,文家屋顶上云霞笼罩,于是文仪的儿子就叫做云孙,字天祥。待到以字入贡后,以天祥为名,字宋瑞。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有用之才,因此从小就为他聘请名师,在家授客。文天祥从小才智过人,善于思考,肯于钻研,在“革”字治学思想指导下,文天祥从小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补世和报国。

一日,文仪面对窗外的绿竹,突然问文天祥和他的弟弟文天壁:“竹之功用可谓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吗?”“竹子经风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依然翠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畏严寒冰雪的性格。”“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竹,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还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父亲越听越高兴,指着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文天祥坚定地对父亲说。正是这种家庭教育,文天祥从小就被培养具有坚韧的品质、高尚的情操。

文天祥在少年时代,就崇拜本地的名人欧阳修、杨邦乂和胡铨。后两人都是抗金的忠节之士。他曾向父亲说:“长大以后,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我死后不能同他们那样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父亲又问:“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文天祥答道:“好好读书,长学问;练武艺,强身体。等我长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果遇上战乱,我就要领兵杀敌,保家卫国,绝不失大节。”那一年,文天祥只有8岁。但在一个8岁的孩童身上,我们却可以看到正所凛然、豪情万丈、坚贞不屈的一位民族英雄的影子。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并于岁末年初赴临安应试。《御试策》的题目主要是让考生就当前的社会形势发表议论,文天祥感慨万分,讨饭饥民的破竹篮、被掠女子的哭脸一古脑浮现在文天祥眼前,他想起临安城内易子而食,想起官府滥印的“交子”(纸币)和害人不浅的高利贷等等社会弊病,不打草稿,一挥而就,洋洋洒洒,进言万余。这篇切中时弊、锋芒十足的殿试对策,得到了宋理宗的欣赏,并亲自将他由第七名调至第一名,高中状元。当时的主考官王应麟对其也赞叹不已,对理宗皇帝说:“这篇策论文格调高古醇厚,犹如历史的明镜,作者的忠肝义胆犹如坚硬的钢铁磐石,我为皇上获得这样的奇才而恭贺。”当时文天祥只有20岁,却开始以横溢的才华、铁石般的忠诚征服士大夫。但这位拥有“天之祥,宋之瑞”寓意的状元郎,也不能挽回大宋颓势的国运。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准备为国施展才华的时候,父亲因急病于临安逝世,文天祥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家乡守孝三年。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再次回到临安,任命为承事郎,开始了艰难坎坷的仕宦生涯。

此后15年中,文天祥出任过各种官职。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但因忠正刚直、正气在胸、多次指责弊政,坚决主张改革,得罪了权贵,不容于朝廷,屡屡被罢官。从开庆元年(1259)到咸淳九年(1273)间,竟然被四次被贬,三次布衣还乡!在他被贬居的时候,就曾写下“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向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在十几年的官场蹭蹬,岁月蹉跎之中,文天祥也不仅感慨“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这是他的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种安邦济世的壮心的真实写照。

在文天祥多次被贬期间,蒙古铁骑加紧了践踏南宋大地的步伐。咸淳十年(1274),20万蒙古大军兵分两路,来势汹猛,大举进攻南宋,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举朝震惊,南宋朝廷告急。当时皇帝年幼,主持朝政的太皇太后只好发布了《衷痛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接到诏书和专旨后,文天祥心情十分沉痛。他泪流满面地思索着:多少年来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临了。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的文天祥,在国家有难之日,又怎会袖手旁观呢?于是文天祥立即应诏勤王,挽救国家。他就向江西各地发出檄文,要求各地聚兵集粮,准备入卫京师。同时他还广泛求贤纳士,征集起兵方略。由于抗击元军是正义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要求,同时文天祥又在江西人民中间深孚众望,所以他登高一呼,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响应。在极短时间内,一支以人民为主体的、强大的爱国新军组成了,人数多达5万人。这里有文天祥的亲戚、同乡、老朋友,也有原来不认识的军事将领、地方官吏、文人书生等等,他们随文天祥起兵抗元,生死与共,成了文天祥抗元大业中的中坚力量。5万人的新军组成了。为解决新军的粮食问题,文天祥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费,以打动“士民助义之心”,解决义军经费不足的问题。文天祥献出全部家产,他的举动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各地人士纷纷捐钱捐粮,很快凑足了义军急需的粮饷。

标签: 丹心照故事汗青

更多文章

  • 正史无记述的开国大将,两朝皇上的结义兄弟,却遭受开国皇帝残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将,正史,皇上

    俗语说:1个梁山好汉3个帮1个院子3个桩。自己要想建立几番企事业,必需要有一群做真实的自己的手底下、弟兄。根据与志趣相投的手底下结交异姓弟兄不容置疑是最靠谱的方法,满意度都是挺高的。例如,刘邦打江山时,就是说有故乡的一群弟兄的协助;以后他子孙后代三国刘备都是根据与关、张两人结交异姓弟兄,刚开始了打江

  • 唐慎微的历史影响——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华,始祖,药学

    唐慎微(10561136年)是我国宋代着名药学家。他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后世历代医学家的重视,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编撰过程中也以此书为基础和蓝本。李时珍对唐慎微评价极高:“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唐慎微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

  • 司马光与文史宝藏《资治通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宝藏,文史,资治通鉴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着作中,《资治通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集合了诸多历史文献编纂而成的辉煌巨着,为后世人们了解北宋王朝以前的历史,提供了诸多的依据。至今,它依然是学者身边的案头书。它的主编是夏县人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实,号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故事,看完就知为何晚清贫困受欺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清,晚清,看完

    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至晚明时期,江南一带已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正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棉纺织制造业和布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促使着江南的整个经济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着这种调整的深入,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显现

  • 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是个,活佛,济公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样熟悉的歌词,说的是活佛济公的传奇故事,济公是一个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能惩处为富不仁之人的罗汉。济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破破烂烂,他破帽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却不受戒律约束,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而其实济公是活佛,是救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学问

  • 四大书院是指哪四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院,是指

    中原双星宋代繁荣的文化得益于宋代发达的教育,而宋代教育发达最明显的表示就是书院的兴盛。着名学者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说“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唯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政变,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

  • 韩世忠、梁红玉的历史事迹与评价——南宋抗金的英雄夫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事迹,南宋,夫妇

    【点击英雄】梁红玉的早期生平不详。她出生于清寒之家,曾流落青楼,韩世忠是南宋的另外一位抗金英雄,他和岳飞一样,对金军的南下进犯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公元1121年与宋朝大将韩世忠相遇,终身相托,结为夫妇。梁红玉给韩世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韩亮。【事迹微缩】公元1130年3月,金国大将兀术率领十万金兵进犯

  • 《水浒传》中义气之人,实际上没有武松,应是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人,此人,水浒传

    义是华夏民族含义很广泛的一种道德范畴。在我国的很多部电视剧以及小说中,常常会有“义”这个词汇的出现。而在《水浒传》这部剧中,讲述的正是江湖好汉聚义梁山这则故事。那么在这则故事中“义”讲的是什么呢?《水浒传》上有,义释晁盖,锦毛虎义释宋江、宋公明义释双枪

  • 宋朝18位皇帝中,精神病患者有5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皇帝,精神病患者

    在辽国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京都之时,北宋皇帝真宗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澶渊之盟寇准亲征。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 苏东坡的最后流放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国文,苏东坡

    公元1098年一个夏天的雨后清晨,一位伟大的中国文人,再一次受到贬斥,从已经谪放多年的岭南,勒令渡琼州海峡,往海南岛的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北宋熙宁六年(1073)以儋县改置,即今儋州西北旧儋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废,后称南宁军。在宋代,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风光,绝不是旅游胜地,而是宋王朝发配刑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