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解密: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26 更新时间:2024/1/15 19:34:01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这件史实,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李氏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唐朝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李靖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标签: 突厥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这六位帝王相比,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才是真正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到今,中国历史出了很多的皇帝。这些皇帝有的庸庸碌碌,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兢兢业业。今天我们要盘点的是在那些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功劳的皇帝,是那些伟大而又杰出的皇帝。贞观长歌:李世民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

  • 第一节 发展教育,风俗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元时期,学校教育到达顶峰时期。经过教化,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民俗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在宗教、诗歌、修史、图书文字、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也是开元盛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学校最为兴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夺位后为啥杀光兄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被称为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

  • 李世民儿子竟然是基佬?太子李承乾和称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称心

    最近热播的《武媚娘传奇》有提到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为了太子之位而明争暗斗,最为明显的就是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吴王李恪等人,不过剧中在暗斗的同时还提到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的关系,令人好奇的就是就是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是否真的有断袖之癖,还是仅仅只是知己而已?李承乾的太子妃是苏氏,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

  • 残唐而亡:我花开时百花杀,朱温篡唐,山河裂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百花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流寇黄巢的叛乱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元开平。朱全忠建立后梁,标志着统治中国二百九十年的大唐王朝的正式终结。自此,中国历史又

  •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着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

  • 李世民一生的败笔 三征高句丽为何屡败屡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屡败屡战

    在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征战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使高句丽臣服,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

  • 历史上不止大唐一个盛世,为何只有大唐让万国称臣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唐

    在隋唐时期,在中国北部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突厥。后来在隋文帝的计谋下被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分别是东、西突厥。虽然突厥已经被隋文帝给分裂了,但是当时的东突厥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在唐朝初年,东突厥曾多次进犯大唐北方边境,每次都是抢劫大量财物才肯退回草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东突厥的颉利

  • 文成公主的嫁妆都有啥?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吐蕃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嫁妆“和亲”政策一直备受争议,认为是男人打不过了,便叫女人出马,说到底是政治是“示弱”的表现。当然,从秦汉开始,“和亲政策”贯穿中国历史,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始终在较量。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和亲就边县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