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85 更新时间:2023/12/11 5:35:25

安史之乱使唐代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王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并没有彻底摧毁安史集团的军事力量。安史手下大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在唐朝重兵面前相继投降。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于是任命这些叛将为节度使,将河北州县分授他们,所以安史余部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将领、地方官员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安史之乱以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新唐书》卷50《兵志》)。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不听中央号令,长期割据一方。

在唐朝后期,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势力最大、危害也最大,被称为“河朔三镇”。李宝臣自宝应元年(762)开始割据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宝应二年(763),田承嗣开始割据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李怀仙开始割据卢龙镇(治幽州)。他们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入中央。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如果唐中央不能加以承认,就起兵造反。除河朔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沧景镇(治沧州),等等。它们与河朔三镇联系密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藩镇的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大量扩充军队,还挑选其中精壮之士组成亲兵卫队,这些亲信被称为“牙兵”。牙兵往往是“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成为藩镇中的一个特殊阶层。节度使为了得牙兵的死力相助,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跋扈。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逐、杀节度使,另立新主。史书说他们“变易主帅,如同儿戏”,也是恰如其分的。

唐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斗争主要有两次。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任节度使,唐德宗不许。为了保持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史称“四镇之乱”。不久梁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和李纳也被唐军打败,但卢龙镇节度使朱滔和成德镇降将王武俊为了争权夺地,又勾结田悦、李纳发动了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推举为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783),前去平定叛乱的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乱军拥立朱泚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后改为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德宗,但到了长安附近后又联合叛军共同反唐。在李怀光的逼迫下,德宗又从奉天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最后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了长安,杀朱泚,又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势力相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元和九年(814),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因未得到朝廷的批准而起兵造反。河北地区的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吴元济,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力主削藩,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率全军。

元和十二年(817)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李愬率领9000士兵经过70里的急行军,出其不意地攻进蔡州城中,将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对淮西用兵的胜利,使朝廷声威大振,河北诸镇相继归降,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和“元和中兴”的局面。

藩镇割据是唐代后期的重要问题,军阀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朝廷虽然拥有数目庞大的兵力,但由于掌兵节度使的相互勾结而难以消灭割据者。庞大的军费开支,只能加重民众的赋税,对割据者却无太大的制约作用。河北藩镇延续到唐朝灭亡,割据长达一百五六十年,最后卷入到梁、晋两国的混战之中,给河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标签: 藩镇

更多文章

  • 解密: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 历史上这六位帝王相比,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才是真正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到今,中国历史出了很多的皇帝。这些皇帝有的庸庸碌碌,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兢兢业业。今天我们要盘点的是在那些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功劳的皇帝,是那些伟大而又杰出的皇帝。贞观长歌:李世民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

  • 第一节 发展教育,风俗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元时期,学校教育到达顶峰时期。经过教化,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民俗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在宗教、诗歌、修史、图书文字、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也是开元盛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学校最为兴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夺位后为啥杀光兄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被称为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

  • 李世民儿子竟然是基佬?太子李承乾和称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称心

    最近热播的《武媚娘传奇》有提到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为了太子之位而明争暗斗,最为明显的就是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吴王李恪等人,不过剧中在暗斗的同时还提到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的关系,令人好奇的就是就是太子李承乾与称心之间是否真的有断袖之癖,还是仅仅只是知己而已?李承乾的太子妃是苏氏,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

  • 残唐而亡:我花开时百花杀,朱温篡唐,山河裂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百花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流寇黄巢的叛乱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元开平。朱全忠建立后梁,标志着统治中国二百九十年的大唐王朝的正式终结。自此,中国历史又

  •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着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

  • 李世民一生的败笔 三征高句丽为何屡败屡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屡败屡战

    在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征战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使高句丽臣服,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

  • 历史上不止大唐一个盛世,为何只有大唐让万国称臣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唐

    在隋唐时期,在中国北部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突厥。后来在隋文帝的计谋下被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分别是东、西突厥。虽然突厥已经被隋文帝给分裂了,但是当时的东突厥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在唐朝初年,东突厥曾多次进犯大唐北方边境,每次都是抢劫大量财物才肯退回草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东突厥的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