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开辟道路,远交外邦

第三节 开辟道路,远交外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94 更新时间:2024/1/17 5:42:58

在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南北的海陆两大国际都市广州和长安。而长安作为陆路交通的国际都市,实为当时亚洲文明的中心、东西文化交融的胜地。

长安是唐王朝的国都,也是外侨聚居的国际大都市。各国的外交使团,是长安外籍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8世纪下半叶吐蕃占领河西、陇右时,中西交通被切断,居于长安的使团人数多达4000人。当时的外籍人员,有不少人入宫廷担任侍卫,如吐火罗(阿富汗的巴尔克)、护密(阿富汗的瓦汗)、小勃律(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拔汗那的贵族相继入宫廷担任侍卫。此外,波斯国的王储,曾流落寓居长安。波斯被阿拉伯灭亡,末代国王被杀,王子卑路斯逃奔吐火罗,于公元673年来到长安,被委任右武卫将军。卑路斯死后,他的儿子泥涅斯于公元679年被唐朝送到碎叶,客居吐火罗20年,后来又回到长安,直到病死。当时,常驻长安的各国外交使团中的官员、学者和专门人才,同中国的官员、僧侣、文人相互交往,建立友谊,这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各国来唐朝留学的学生,足长安城中外籍人员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新罗、高丽、百济、高昌和吐蕃来华的留学生共有8000人之多。

外交使团官员与工作人员、来自各国的人官侍卫人员和各国留学生,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是同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各国来唐的僧侣和宗教界人士,是长安外籍人员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长安,不仅成了亚洲的佛学中心,也是各国僧侣、宗教界人士造访与会聚的都市。当时,玄奘、义净在长安先后主持译场,利用收藏的大量梵文原本,校勘、翻译佛教经论。参与这项上作的有印度、克什米尔、吐火罗、康国和何国的高僧,其中有南印度的菩提流志、中印度的地婆诃罗、善无畏、南印度的金刚智及其弟子北天竺人不空、康国的法藏等着名高僧。玄奘时期的弘福寺、兹恩寺和义净时期的大荐福寺,云聚着这样一大批着名的中外高僧在这里翻译佛经,表明亚洲的佛学中心已由中印度的那烂陀寺转移到长安的着名佛寺,长安已成为亚洲的佛学中心。除着名佛寺外,长安还有大秦寺(景教)、波斯寺(袄教)、穆护寺(摩尼教)。这些外来宗教是同各国外交使团、商人、文人、艺人一道传入中国的。唐政府允许各国在长安设立庙宇,自由传教,中外信徒皆有。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外国和西域的着名乐师、艺人,数量很多。其中,有许多是着名的大师。

南方的广州作为唐朝海外贸易的中心,是唐王朝的第二大国际都市,从广州驶出和驶人港口的,有印度、波斯、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船只,中国的船只也从这里驶往印度、阿拉伯等地。这里云聚着各国的商人,到8世纪末,侨民多达12万以上。来自海外各国的香木、香脂、棉布、药材、珍珠、珊瑚、犀牙、玻璃等物,由广州进口后销往内地。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乃至于纸张、印刷品,也从广州运往海外各国,传入阿拉伯乃至于非洲、欧洲。总之,广州作为唐王朝南方港口城市,是中外文化交流最大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同长安、广州两大国际都市所起的特殊作用是分不开的。

唐朝的对外交通线路,可谓四通八达。贾耽所着《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对此有详细着录。《新唐书·地理志》曾记载七条对外交通要道。其中,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安东道与安西(今新疆库车)入西域,分别是丝绸之路的东西二端。这条线路东起朝鲜平壤,经营州、云中(今山西大同)、夏州(今陕西横山),到达新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然后进入中亚细亚。安西一西域道对外交通线路,分南北二路。北道由交河(今新疆吐鲁番北五公里处有交河城故址)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边境的托克马克)。南道由西州(今吐鲁蕃东南)至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边境的江布尔城)。碎叶城是初唐安西四镇之一,为唐朝最西的军事重镇,它地处中亚与天山南北二路之间的交通要冲,同葱岭以东的疏勒、于阗分扼内地通往西域的北(天山北麓)、中(天山南麓北线)、南(天山南麓南线)三线。而碎叶城西南的怛逻斯,实为当时的一座国际城市,它西南经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往南抵达阿姆河南岸的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郡),可通往印度。由康国而西,经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可以到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由巴格达可以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交通干线相连接,通往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沙兰国(今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及通往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北、中、南三线,北线可达拜占庭,出地中海;中线可越葱岭抵达波斯;南线可越葱岭抵达北印度。

安南天竺道对外交通线路,起自安南都护府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经太平、峰州(今越南山西),溯红河而上,经古涌步(今云南曼耗)到达龙武州(今云南建水),然后出安南境,进入剑南道辖境,经曲江、通海、江川到柘东城(今云南昆明),往西接中印缅道。中印缅道北起四川成都,经会理、姚安到达羊苴城(今云南大理),抵达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北50里),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达腾冲附近的诸葛亮城。然后分西路和西南路进入缅甸、印度。西南路由诸葛亮城出发是唐朝中印缅的主要交通线,渡过缅甸伊洛瓦底江,可抵达印度东北阿萨密的迦摩缕渡国,抵达今印度的马哈斯坦。西路由诸葛亮城出发西行,在今缅甸密支那附近的丽水城渡过伊洛瓦底江,经孟拱到印度曼尼坡,再翻越巴勒尔岭,到达迦摩缕波国境内,与西南路会合。然后沿恒河南岸到达当时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在唐朝,安南一天竺道是中国西南地区同东南亚越南、缅甸、印度的交通要道。

广州海道是唐朝海上的重要交通路线之一。据贾耽对中国帆船远航海外的记载,海船利用十一、十二月的季风从广州航,经越南占婆岛(今越南东二百里海岛)直抵海峡(马六甲海峡),沿苏门答腊出十度海峡,经达狮子国(今斯单兰卡)北部摩诃帝多港(今曼泰)、莫来国(今印度西南海岸的奎隆)、拔风国(今印度孟买),西航至达弗利刺河(今幼发拉底河)到达末罗国(今巴士拉)。从广州至波斯湾,除停船时间不计外,全程需89天。待来年五月,航船利用季风由波斯湾启程返回广州。此航线的中心是狮子国。在贾耽所记载的航程中,还有一条从波斯湾沿东非海岸航至三兰国的航线,这应是中国帆船所传导的中国文化的最大半径。

标签: 第三节

更多文章

  • 唐肃宗李亨大事年表,肃宗李亨一生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年表

    肃宗李亨(公元711年~公元762年)在位时间:公元756年~公元762年曾用年号:至德、乾元、上元谥号:不详庙号:肃宗安葬地:不详公元711年,居玄宗第三子李亨出生。公元738年,李亨因年长被立为太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李亨在灵武60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公元7

  • 【唐朝·柳宗元】文以载道的散文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文以载道

    柳宗元,唐(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ldqu

  • 七品县令张巡胆略过人立功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胆略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长安失守,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进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令狐潮本来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时候,令狐潮就已经投降。雍丘附近有个真

  • 争鸣: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亲手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

  • 药王给李世民留下稀世灵药 竟被武媚娘偷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药王

    药王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氏,即现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自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谈老庄,悟玄妙。北周宣帝宇文赟昏庸残暴,孙思邈便隐于太白山中,炼气养形,精究医药。这天,孙思貌外出,突然看见一个放牛娃手里揪了条蛇,心中一动,运气定睛观瞧,却见这条白蛇玉光闪烁,不似凡物,便用自己衣服换下了这条

  • 唐王朝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昭宗李晔回天乏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回天乏术

    昭宗李晔(公元867年~公元904年)在位时间:公元888年~公元904年曾用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唐昭宗安葬地:和陵公元888年,唐僖宗在回到长安后不久就因病死去。唐懿宗第七子,僖宗的母兄弟李晔被军容杨复恭拥立为帝,是为唐昭宗。李晔即位后,励精图治

  • 唐朝宰相上官仪简介 上官仪的诗有何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上官

    上官仪上官仪是初唐着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上官仪简介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

  • 唐代与移民有关的信仰与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代

    自东汉末年,经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大量迁入中原。史书中记载了唐代中州地区的人口来源:《旧唐书》卷144《李观传》:“李观,洛阳人,其先自赵郡徙焉,秋官员外郎敬仁侄孙也。”《旧唐书》卷190中《刘允济传》:“刘允济,洛州巩人,其先自沛国徙焉。”《旧唐书》

  • 李世民的心术:去世前贬谪重臣后让儿子去召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重臣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

  • 唐朝上百年不立皇后,缘故竟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

    王后是古时候封建王朝时期女士的最大影响力和殊荣。(武侧天以外,从绝大多数看来)。皇上通常状况下都是立王后,要不是即位后娶正室,要不之前总有正室,立即册立。王后和别的嫔妃不同,别的妃子也仅仅皇上的妾,而王后有政冶影响力,许多场所必须参加。王后也会变成政党更替时关键的角色。依照古时候的承继规章制度,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