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劝父起兵——李世民年少睿智

劝父起兵——李世民年少睿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81 更新时间:2023/12/27 14:54:54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天下大乱。隋炀帝置若罔闻,依然天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面对现实,太原留守李渊难免时时长吁短叹,儿子李世民却并不如此。原来他早已将时局看清,深知目前形势不会持续太久。于是结识了好些有志之士,以图将来成就大业。

在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一个是晋阳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令刘文静,还有一个是宫监裴寂,都是很有谋略的人。

一天,李世民与刘文静谈论天下冤狱,刘文静说:“现在是天下大乱,除非有汉高祖那样的英明人物出来拨乱反正,才可能没有冤死的好人。”

世民不以为然:“你未免过分悲观了,只有庸人才会对现实绝望。”

刘文静一听大喜,说:“我的确没有看错人啊。公子,现在不时地有农民起义,如果有众望所归者敢于挺身而出,正好将他们收归旗下为我所用,就是太原百姓,恐怕也有十来万人。你父亲手里又有好几万兵将,就算只凭这些力量乘虚入关,号令四方,那也要不了半年时间,就可成帝业了。”

李世民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在理,只怕我父亲不答应,如何是好?”

文静说:“这也不难。”于是在李世民耳边说了几句话。

李世民离开后,直接取了好酒,摆了盛宴,请裴寂一块儿喝酒。李世民知道裴寂好赌,便在游戏时故意输钱给他,搞得裴寂格外心情舒畅。

然后,李世民才将自己与文静的主意告诉他,请他出面劝说李渊。裴寂说:“你父亲与我是老朋友了,如果明言相劝,很可能被他拒绝。”于是两人商量了一番,便由裴寂去劝说李渊。

谁知如此这般之后,李渊仍然十分犹豫,无论裴寂如何分析“隋室江山,唾手可得”,并力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还是坚持自己“世代领受国恩,不敢变志。”正在这时,有士兵来报,说是突厥大军压境,已经到了马邑(治今山西朔州)。李渊立即与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商议对策,决定派高君雅领兵万人前往马邑支援。

高君雅走后,裴寂的话又在李渊耳边萦绕,思来想去,好几天寝食难安,却仍然拿不定主意。当得知高君雅出师不利后,李渊更加茫然无措,只是一个人呆呆独坐。

正在这时,李世民策马飞奔而来,他劝父亲道:“现在下有外寇和群盗作乱,上有严刑伺候,随时可能面临灾祸。不如顺应民意,带兵起义,说不定还能转祸为福呢!”但李渊仍然不为所动,还扬言要将儿子举报出去,免得连累一家人。

第二天,边境军情更加危急。李世民再次进到李渊的房间劝父。这回李渊口气有所缓和,说是经过一夜的考虑,觉得儿子说的也很有道理,只是家眷都在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怕一旦起兵之后,家人有个什么闪失。世民于是立即派人飞奔河东,去接河东的家属。

正在这时,江都有消息传来,当即吓得李渊魂不附体。原来,是隋炀帝因李渊未能将突厥及时击退,已经派人到了太原,要将他捉去问罪。

李渊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将裴寂和儿子李世民召来一同商量。裴寂说:“我前日劝您,就是为了防这一招。现在情势紧急,还犹豫什么呢?古人说‘先发制人,后发被人所制。何去何从,望您三思啊!”李世民接着说:“现在皇上昏庸,尽忠无益啊!”

很快,隋炀帝派来逮李渊的两名使者也已来到,李渊推说自己病重不能起床,只派下属将两人先安排住下。这两人呢,虽然身负皇上命令,但因李渊手握兵权,也只好耐着性子等待。

不几日,江都隋炀帝又传来赦免的命令,让李渊还担任原职,戴罪立功。情势一有缓解,李渊又放宽了心,起兵之事就搁置了好几日。

裴寂及世民看李渊迟迟不能决断,心中焦急,不断催促。世民又将刘文静保举出来,希望一同谋事。文静上来就献上一计,即假借皇帝名义发诏,命令太原、西河(治今山西临汾东北十三里)、雁门和马邑的百姓,凡是二十岁以上的都要当兵,以东征高句丽(即高句丽国,都今朝鲜平壤)。这道命令一发下去,立即民怨沸腾。

这期间,世民又多次劝父举兵,李渊先说:“家属还未到。”世民说:“家属已经起程,想必很快就到了。现在事情已很紧急,得早点布置才好。”李渊又皱眉道:“兵力不足,恐怕一时也成不了事。”世民上前一步,附在李渊耳边说了几句。李渊随口说:“好。”

费尽周折至此,李渊终于决定起兵反隋。同在太原的两个副留守,即王威和高君雅,察觉李渊父子有异,准备要除掉李渊,却被李渊父子及刘文静等用计,以“引突厥入寇”的罪名将二人斩首。

很快,李渊的家眷也都从河东来到。这时窦夫人已经病逝,三儿子玄霸也在家乡不幸因病夭折,所来的人中有李渊的大儿子建成、四儿子元吉及女婿柴绍等,其中还有李渊之妾万氏。万氏所生儿子智云在途中失散,后在长安被留守的阴世师所害,李渊得知后伤心不已。

为了稳住突厥,李渊派出刘文静与兵临城下的突厥谈和,邀其共定京师,一起反隋,并约定胜利之后,土地归李渊,玉帛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当即赠马千匹。搞定突厥之后,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自号义兵,亲自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3万从太原出发,大儿子建成和二儿子世民都随行,只留下小儿子李元吉留守晋阳宫。其起兵名义,则说是要拥立在长安的代王侑。一路上,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沿途树上有成熟的苹果,也是给了钱后才摘下来吃。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颇得百姓拥戴。

标签: 睿智

更多文章

  • 李密是如何一步步统领瓦岗寨,主要还是得益于隋唐最牛这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这一

    李密是隋唐时期比较出名的起义领袖,他的成功除了隋王朝的暴政和天下民心同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实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呢?杨广将杨玄感叛变平定之后,随即下令彻查此事以绝后患。他不仅将之前投降的朝廷官员统统杀掉,就连当时接受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下

  • 人间奇迹——修运河,筑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隋炀帝都是一个遭人唾骂、留下极坏形象的淫暴之君。这个多欲躁动、好大喜功、巡幸无度、纵情声色的皇帝,依仗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除了营造宫室、四处巡游之外,还做了两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毁誉参半的大事,就是“修运河”和“筑长城&r

  •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其墓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可谓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八天后

  • 健全制度——尊重谏官广开言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谏官

    唐太宗为确保广泛听取臣下进谏有制度上的保证,健全了封驳制度。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上,中书省制敕诏命草成后,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然后交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议论其得失,然后由宰相作出决断。决断交皇帝裁决,裁决后交付尚书省执行。然而这一制度上的规定,往往不被有关部门及其官员认真地付诸

  • 居安思危——先发制人除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居安思危

    《隋书》作者在隋文帝的勇、俊、秀、谅四子合传中,曾感叹地说:“隋文帝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终其天命,真是奇异啊!”可以说,在中国千年皇室悲剧史中,杨家父子曾作了扣人心弦的表演。皇太子的废立,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开始,正由于隋文帝、独孤后的宠爱导致了杨广心理失衡而恃

  • 第九节 战神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神

    就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唐朝的南方军团也在为了能尽早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帝国合而为一而努力奋战着。在南方战场上,有一个人对唐军的最后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在演义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

  • 一代贤后——助夫成功传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自幼喜读诗书,通情达理,十三岁时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并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她高尚的情操和贤德的品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满朝文武的由衷敬佩,在其后的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皇

  • 隋唐秘史——中国古代秘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秘史

    隋代宫廷秘史华林园纳凉谈艳天渊池灭烛调情三百年间王气销,中原大半让胡苗。文皇功业今何在?并却南朝与北朝。一轮皓月,清光四澈,照见绿杨丛里,露出一角小亭。朱栏曲曲,湘帘半卷,栏杆上却倚着一个小女子,梳着双丫角,眉目如画,手中执了一柄轻罗小团扇,徐徐挥动,仰起了粉脸,娇态憨憨地望着天际明月。那时又有一个

  • 隋唐时期的着名将领罗士信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否跟影视作品的那样描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

    可能提到罗士信,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那个傻乎乎拿着大铁枪的人物,最终在战场上死去。可是真实的罗士信真的如此嘛?当然不是,罗士信作为名将张须陀的部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并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确实不傻。演义之中对于他憨厚的描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才故意为之。在旧唐书中,有过罗士信的传记,对于罗士信的

  • 李密的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咎由自取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2月,强大的瓦岗军正式建立统一的政权。屡建战功的李密担任了魏公兼行军元帅,翟让任司徒。建立政权后的瓦岗军,吸引了南北许多小股起义军,他们纷纷前来归附,李密成了中原起义军的领袖。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杀富济贫,纵横千里,与腐败的朝廷对抗,使隋朝皇帝害怕,老百姓欢迎,其中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