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节 止步安市城

第五节 止步安市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21 更新时间:2023/12/21 7:40:56

七月五日,唐太宗将军营移至安市城东,与李世□等商议攻城方略。安市城此时的城主叫杨万春,其人骁勇,手下的兵马精良,城池地形也极为险要,当年泉盖苏文作乱的时候杨万春不服泉盖苏文的篡权,于是泉盖苏文派遣大军进攻安市城,但是却失败,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统治权。唐太宗知道安市城是个难啃的骨头,而且杨万春打定了主意死守城池,决不与唐军正面野战,唐军要硬攻下安市城难度很高,于是提议舍安市而西攻建安,此时张亮率领的水军也在围攻建安城,两军夹攻则“建安得,则安市在吾腹中”;但李世□却认为若西攻建安,则距唐军的粮饷基地辽东城太过遥远,如果高丽断我归路,情势必定危机,故坚持“先攻安市”。最后,唐太宗本着用人不疑的方针,同意了李世□的计划。其实太宗此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围攻建安,可以在安市城留一部分军队,再派一员大将继续围城,安市城守军决不敢出城野战,如果安市守军敢出城野战更是中唐军下怀。而太宗到了建安城则可以得到张亮四万水军的补充,所以即使在安市城留下的军队数量多一点也不会影响对建安城的攻取,而且建安城守军之前的表现显然攻取的难度并不大,可惜历史的发展并不总尽如人意。

八月十日,唐太宗又将军营移于安市城南,切断了安市与建安两城之间的联系。然后下令李世□攻城。李世□等拥高延寿等高丽降众营于安市城下,招降城中将士。但城中坚守不动,且每次看见太宗旌旗麾盖,必乘城鼓噪,以弓矢相拒。太宗大怒,李世□乘机请求克城之日,男子尽诛。此话传入城中,守军益愤,人皆死战,故久攻不克。这时,高丽降将高延寿献策,应释放高丽降将与妻子团聚,以动安市守军之心,然后移兵进攻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以南),该城守军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后麾军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群臣诸将亦建言应与张亮所率水军会师,并力攻拔乌骨,“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唐太宗正要采纳这一建言,但长孙无忌却极力谏止。他认为如移兵乌骨,则建安、新城的高丽守军必“跟吾后”,我军则有腹背受敌之忧。因此,他主张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乌骨的念头。长孙无忌的建议当然是万全之策,但是这就让唐军陷入了正面作战一颗颗拔高丽建立的诸多“钉子”的过程,战争必然旷日持久,而且当唐军拔完所有的钉子之后,还能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高丽的都城平壤呢?显然按照这样的方针来办,想要一举攻灭高丽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日午后,安市城中传出猪、鸡鸣叫之声,唐太宗估计高丽守军可能夜袭唐营,遂严兵设备。果然,高丽数百人于夜半缒城而下,唐太宗亲自驰至城下,麾军急击,高丽军死者数十人,余者只能退回城中。第二天,唐太宗又令江夏王李道宗督众在安市城南修筑土山,以逼城内。城内守军亦增高其城,与唐军相拒。双方兵士又分番交战,每天都要六七回合。唐军兵士用冲车炮石,摧毁楼堞,城中守军即用木栅塞堵被打出的缺口。李道宗在修筑土山时,足部受伤,唐太宗亲自为其针灸。因此,筑山昼夜不息,先后历时六十多天,用工五十多万人次,山顶距城仅有数丈,下临城中。李道宗派果毅傅伏爱将兵屯土山之顶备敌。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固,屯兵过多,土山塌倒,压坏了城墙一角。这时正值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数百人从城缺处杀出,占据了土山,“堑而守之”。如此一个绝佳的攻克安市城的机会被如此浪费,还反而被对方转为自己的防御屏障,太宗怎能不大怒?于是将傅伏爱斩首示众,令诸将率兵夺回土山。但接连三天进攻均未奏效。李道宗赤脚行至旗下请罪,太宗以其破盖牟和辽东之功,特予赦而不罪。这时,安市城不懈的防守终于将唐军拖入了九月,辽东地区寒霜早降;草枯水冻,加之军粮将尽,士马难以久留,太宗遂于九月十九日,下诏班师,太宗征高丽之战至此结束。

回师前,太宗十分欣赏安市城城主的顽强,特别赐百匹绸缎以资奖励。而城主杨万春亦登城拜谢,遥送唐军回朝。安市城之战无论攻方守方均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所谓英雄惜英雄,虽然作为敌对的双方,但是最后都表现出了一种骑士精神,也给战争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征讨高丽的整个过程中,太宗皇帝不但亲上前线奋勇杀敌,而且对修筑攻城的工事、过沼泽时铺路这些苦力活均亲力亲为,最后回程的时候跟士兵一样破衣敝裳,坚持不换他那件已经满身是洞的黄袍。《诗经・无衣》的歌谣传唱了千年,太宗皇帝恐怕是最得个中三昧的君王了。

唐军在这次东征中,共攻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入山海关内。共歼敌四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仅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劝父起兵——李世民年少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睿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天下大乱。隋炀帝置若罔闻,依然天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面对现实,太原留守李渊难免时时长吁短叹,儿子李世民却并不如此。原来他早已将时局看清,深知目前形势不会持续太久。于是结识了好些有志之士,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在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一个是晋阳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令刘

  • 李密是如何一步步统领瓦岗寨,主要还是得益于隋唐最牛这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这一

    李密是隋唐时期比较出名的起义领袖,他的成功除了隋王朝的暴政和天下民心同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自己的实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一步一步成为瓦岗寨的首领呢?杨广将杨玄感叛变平定之后,随即下令彻查此事以绝后患。他不仅将之前投降的朝廷官员统统杀掉,就连当时接受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不能幸免于难。一下

  • 人间奇迹——修运河,筑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隋炀帝都是一个遭人唾骂、留下极坏形象的淫暴之君。这个多欲躁动、好大喜功、巡幸无度、纵情声色的皇帝,依仗隋朝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除了营造宫室、四处巡游之外,还做了两件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毁誉参半的大事,就是“修运河”和“筑长城&r

  •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其墓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可谓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八天后

  • 健全制度——尊重谏官广开言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谏官

    唐太宗为确保广泛听取臣下进谏有制度上的保证,健全了封驳制度。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上,中书省制敕诏命草成后,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然后交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议论其得失,然后由宰相作出决断。决断交皇帝裁决,裁决后交付尚书省执行。然而这一制度上的规定,往往不被有关部门及其官员认真地付诸

  • 居安思危——先发制人除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居安思危

    《隋书》作者在隋文帝的勇、俊、秀、谅四子合传中,曾感叹地说:“隋文帝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终其天命,真是奇异啊!”可以说,在中国千年皇室悲剧史中,杨家父子曾作了扣人心弦的表演。皇太子的废立,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开始,正由于隋文帝、独孤后的宠爱导致了杨广心理失衡而恃

  • 第九节 战神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神

    就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唐朝的南方军团也在为了能尽早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帝国合而为一而努力奋战着。在南方战场上,有一个人对唐军的最后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在演义中被称为“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在传说中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靖虽然不是神仙,但亦不负

  • 一代贤后——助夫成功传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自幼喜读诗书,通情达理,十三岁时就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并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她高尚的情操和贤德的品行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满朝文武的由衷敬佩,在其后的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皇

  • 隋唐秘史——中国古代秘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秘史

    隋代宫廷秘史华林园纳凉谈艳天渊池灭烛调情三百年间王气销,中原大半让胡苗。文皇功业今何在?并却南朝与北朝。一轮皓月,清光四澈,照见绿杨丛里,露出一角小亭。朱栏曲曲,湘帘半卷,栏杆上却倚着一个小女子,梳着双丫角,眉目如画,手中执了一柄轻罗小团扇,徐徐挥动,仰起了粉脸,娇态憨憨地望着天际明月。那时又有一个

  • 隋唐时期的着名将领罗士信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否跟影视作品的那样描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

    可能提到罗士信,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那个傻乎乎拿着大铁枪的人物,最终在战场上死去。可是真实的罗士信真的如此嘛?当然不是,罗士信作为名将张须陀的部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并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确实不傻。演义之中对于他憨厚的描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才故意为之。在旧唐书中,有过罗士信的传记,对于罗士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