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能当上皇帝,当时的权臣杨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最后隋文帝死得不明不白,也是杨素与杨广合谋的结果。参与了如此多的事情又手握大权,杨素成了新皇的眼中钉。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杨广还没来得及下手,杨素就死了。可是即便是这样,杨广依然说:“如果杨素不死的话,终究要灭了他的九族!”可见杨广对杨素的猜忌到了一种什么程度。杨素虽然死了,可是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和势力网,作为继承人的杨玄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皇帝的那种隐含的杀机。既然不知皇帝何时会动手,还不如先发制人,于是杨玄感便开始了一系列的策划。
皇帝征讨高丽,杨玄感投皇帝所好,故意在杨广面前极力支持战争,并且主动要求参战。这番举动正中杨广之意,于是本来投闲置散杨玄感渐渐爬了上来,并且在第二次征高丽时被委以负责远征军后勤的重任。这样的一个任命不啻于在征高丽大军身后顶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果然就在高丽之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杨玄感开始了他的造反过程。可以说,杨玄感的造反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如果策划得当,夺取整个天下是很有可能的。可惜杨玄感这个人虽有巨大的野心,却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
跟随杨玄感造反的人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叫做李密。李密是辽东襄平人,他曾祖父叫李弼,是西魏的八柱国家之一,他的家族可以说是西魏以来的顶级门阀之一。他的父亲李宽在隋朝也被封为上柱国、蒲山公,他也因为父亲的关系作为侍卫服侍隋炀帝。隋炀帝觉得李密与常人不同,因此下令不让李密值宿守夜;大臣宇文述也跟李密说:“你非常聪敏,应当以自己的才学来争取官职,做侍卫并不是你该干的事。”于是李密从此刻苦读书,不见外人。
后来李密前去寻访好友,骑着一头黄牛,把一册《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拉着牛鼻绳,一手翻着书阅读。尚书令、越国公杨素看到了这一幕,非常好奇,于是和李密攀谈,两人聊得非常投机。其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才华见识,你们都比不上。”自此他非常礼遇李密,其实是将李密当做留给他儿子杨玄感的重要人才来培养笼络。
杨玄感造反时,李密给了他三个计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在关外;中策是攻取长安,安抚士民,等隋炀帝回来,据关中和他对抗;下策是袭攻洛阳,但洛阳有越王杨侗率兵留守,久攻不下,隋兵四面来救,事情就很难说。如今看来,李密的三个计策中,上策无疑成功把握最大,涿郡当时并无重兵把守,又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军械,占据了这里,就卡住了征辽大军的咽喉,可是鼠目寸光的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丝毫没有成功希望的下策,还说:“不取洛阳,怎能显示我的威力,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可是在杨玄感起事之前,内部叛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