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封建宗族与中州乡村社会

唐代封建宗族与中州乡村社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29 更新时间:2024/1/15 12:00:27

古代中国,乡村是国家肌体的神经末梢。虽然广大的乡村是封建帝国统治的基础,但帝国并没有对乡村实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乡村仍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所以,村民不能不依靠一个基层的某种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需求,村民需要某种力量来维持生存的愿望便与封建的宗族(或大族)势力相巧合。封建国家为延续其在乡村的统治,也常常委任宗族族长来代行其在基层的权力,除非宗族族长与国家的意志相抵触,才会受到惩处。

唐代中州地区的宗族(大族),据史书记载,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士族

士族是汉兴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阶层,魏晋时期,出现门阀士族政治,影响乡里秩序和国家政治。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隋唐时期,士族出现城居的趋势,士族政治逐渐衰落。不过,乡村仍留有部分士族,且对乡村社会发生着影响。如荥阳郑氏就属此类型。荥阳郑氏自北朝以来就拥有较高的门第与威望,是天下望族。《旧唐书》卷190上《文苑·郑世翼》:“郑世翼,郑州荥阳人也,世为着姓。……世翼弱冠有盛名,武德中,历万年丞,扬州录事参军。”《唐语林》卷四《栖逸》:“荥阳人郑损……卢臧用之甥,不仕,乡里号为云居先生。”荥阳郑氏自北朝以来,一直是显赫的宗族。唐代属于山东士族中七大“禁婚家”之一,族大人众,宗族与姻亲之中,有不少官宦人物。这类宗族有着家学传统,能够对国家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也能够影响乡村社会。

2.豪族

豪族与士族的区别在于豪族虽可以凭借势力控制乡村,但没有士族那样的文化传统,难以对国家政治发生持久而强大的影响。但他们在乡间有着强大的势力,地方官员常与他们妥协。

3.大族

这一类型是同姓聚居的宗族,虽没有上面两种类型的宗族有着文化与势力优势,但他们族大人众,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寄庄户

唐代前期,中州是政治中心或者距政治中心较近,许多官员因任职的关系将家口迁居于此,他们没有盘根错节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但也是地方政府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力量。

宗族有共同的特点,即:有一套家法,同族的人必须遵守;有祭祀共同祖先的家庙;同族有相互抚恤的义务。《旧唐书》卷188《赵弘志传》:

洛州新安人。……贞观中,累迁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以疾出为莱州刺史。弘志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俸禄,皆送于兄处。及兄亡,哀毁过礼,事寡嫂甚谨,抚孤姪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寻起为光州刺史。

唐政府通常借助宗族势力来组织维持各地的社会稳定,往往授予宗族首领以某些行政职务,协助管理乡村事务和处理民事纠纷,借以维护其统治。《旧唐书》卷83《郭孝恪传》: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以东,所得州县,委以选补。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太宗然其计……历迁贝、赵、江、泾四州刺史,所在有能名。

《旧唐书》卷83《张士贵传》:

张士贵者,虢州卢氏人也。本名忽律,善骑射,膂力过人。大业末,聚众为盗,攻剽城邑,远近患之,号为“忽律贼”。高祖降书招怀之,士责以所统送款,拜右光禄大夫。

宗族乡里是封建势力利用人们固有的血缘、地缘关系进行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也是封建政权非常需要的一种重要辅助力量。《旧唐书》卷144《李观传》:

李观,洛阳人,其先自赵郡徙焉,秋官员外郎敬仁侄孙也。少习武艺,沉厚寡言,有将帅识度。乾元中,以策干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子仪善之,令佐坊州刺史吴伷,充防遏使,寻以忧免,居盩厔别业。广德初,吐蕃入寇,銮驾之陕,观于盩厔率乡里子弟千余人守黑水之西,戎人不敢近。

李观原居住于中州地区,后因别业在盩厔,与中州地区交界,当“广德初,吐蕃入寇,銮驾之陕”之时,他率乡里子弟数千人护驾,足见其在乡里社会的威望与号召力。《太平广记》卷202元结引《国史补》云:“天宝之乱,元结自汝濆,大率邻里南投襄汉,保全者千余家,乃举义师宛、叶之间,有婴城捍寇之力。”

经过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的大动乱,中原士族大量南迁,中州地区民族杂居的成分增多了。到了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长期稳定,宗族聚居的情况已远非北朝时期可比,但仍有一些宗族聚居的村子存在。《金石续编》着录《周村十八家造像塔记》表明,唐代前期,怀州修武县周村18家,有14家为周姓,其余四家外姓中有两家与周氏出身的女性有婚姻关系,周村是一个周姓的同族村落。

地方大姓在乡里社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旧唐书》卷69《卢祖尚传》:

卢祖尚者,字季良,光州乐安人也。父禧,隋虎贲郎将。累叶豪富,倾财散施,甚得人心。大业末,召募壮士,逐捕群盗,时年甚少,而武力过人,又御众严整,所向有功,群盗畏惮,不敢入境。及宇文化及作乱,州人请祖尚为刺史。祖尚时年十九,升坛歃血,以誓其众,泣涕虚欷,悲不自胜,众皆感激。……及(王)世充自立,遂举州归款,(唐)高祖嘉之,拜光州刺史。

《唐语林》卷4《栖逸》:

大历中,关东饥疫,人多死。荥阳人郑损,率有力者,每乡为一大墓,以葬弃尸,谓之乡葬,翕然有仁义之声。损,卢臧用之甥,不仕,乡里号为“云居先生”。

地方大族常利用其在乡里社会的号召力聚众自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淮源城土豪杨士林等在唐初起兵攻打朱粲,“败粲于淮源,粲奔菊潭。”“菊潭,在县(内乡县)北。源出县西北之石涧山,亦曰析谷,亦名石马峰,汇而为潭。傍生甘菊,其水甘香特重于诸水,居人饮之多寿,隋因此名县。”巴黎图书馆藏写本李义府撰《常何碑》略云:

公讳□,字□□,其先居河内温县,迺祖游陈留之境,因徙家焉,今为汴州浚仪人也。(公)倾产周穷,捐生拯难,嘉宾狎至,侠侣争归。既而炎灵将谢,政道云衰,黑山兢结,白波潜骇,爰顾宗姻,深忧沦溺。乡中豪杰五百余人以公诚信早张,誉望所集,互相□率,请为盟主。

地方大姓与州县佐吏有紧密的关系。新乡市博物馆新编《北朝、隋、唐石造像及造像碑》载有唐开元七年大唐新卫州新乡县临清驿长孙氏石像之碑,题名内容有:

朝请大夫行长史□□□、通议大夫行司马□□、朝议郎行录事参军□□□、奉议郎行司户参军夏□□、朝议郎行司仓参军卢辅仁、□议郎行司兵参军杜崇□、奉议郎行司士参军魏□、宣德郎行□邓若水、宣议郎行主簿李宥、宣议郎行尉胡骑、□□县录事□□□□□、驿长孙壁合家供养佛时、祖义德、祖母杨、男思礼州、男思□、男思□、男思盅、孙思……礼妻……女大娘、女二娘、女三娘、孙女大娘、孙女二娘……姨夫陈师感、续姨孙、男赵……女夫李有仁……亲家郎张……杨氏舅母……外甥女郭大娘……堂侄孙元礼……(拓片)

从上述题名中,我们得知,除临清驿长孙壁一家及其姻亲题名外,有“朝请大夫行长史”、“通议大夫行司马”、“朝议郎行录事参军”、“奉议郎行司户参军”、“朝议郎行司仓参军”、“□议郎行司兵参军”、“奉议郎行司士参军”、“宣德郎行□”、“宣议郎行主簿”、“宣议郎行尉”、“□□县录事”等十一个官员名称,这些均为州县佐吏。石碑上刻上州县佐吏的名字,以此来抬高其家庭地位,扩大其在乡间的威望,也反映出地方佐吏与乡间大族的某种特殊关系。州县里胥往往由地方豪吏担任。《唐语林》卷1《政事上》:

韩晋公镇淛西地,痛行捶挞,人皆股慄。时德宗幸梁许,众心遽惑。公控领十五部人不动摇,而遍惩里胥。或有诘者,云:“里胥耳。擒贼不获,惧死而逃,哨聚其类曰:我辈进退皆死,何如死中求生乎?乃扰村劫县,浸漫滋多。且里胥者,皆乡县豪吏,族系相依。杖煞一番老而狡黠者,其后补属署,悉用年少,惜身保家,不敢为恶矣。今上在外,不欲更有小寇,以扰上心。”其旨如此。其里胥不杖死者,必恐为乱。乃置淛东营吏,俾掌军籍,衣以紫服,皆乐为之,潜除酋豪,人不觉也。又痛断屠牛者,皆暴尸连日。谓人曰:“草贼非屠牛酾酒,不成结构之计。深其罪,所以绝其谋耳。”当此际,贼皆失图。

唐代地方大姓往往担任州县的胥吏,对乡村社会发生重大影响。

官员出外做官,因乡里之情,也时常惦念家乡的事情。《旧唐书》卷152《张万福传》:“(德宗时),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者接道。万福曰:‘魏州,吾乡里,安可不救?令其兄子将米百车往饷之。又使人于汴口,魏人自卖者,给车牛赎而遣之。”

唐代官吏有城居的趋势,但广大的乡村仍生活着众多官绅。他们或致仕在家,或隐居不仕,或者经营着数量广大的农田。《唐语林》卷四《栖逸》:“荥阳人郑损……卢臧用之甥,不仕,乡里号为‘云居先生。”一些官员在外地买田,客居于此,称为寄庄户。《旧唐书》卷187下《忠义·李憕传》:

憕丰于产业,伊川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憕子源),以父死祸难,无心禄仕,誓不婚妻,不食酒肉。洛阳之北惠林寺,憕之旧墅也,源乃依寺僧,寓居一室,依僧斋戒,人未尝见其所习。先穴地为墓,预为终制,时时偃仰于穴中。

长庆三年,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荐之,征诛议大夫……不受。

这些寄居于中州地区的官员及其后裔也成为乡村大族。

乡村士绅对官吏的政绩名声有着重要影响。唐代反映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立生祠或立德政碑。《唐律疏仪》卷11《职制律》规定:

诸在官长吏未能道德齐礼,移风易俗,实无政迹,妄述己功,崇饰虚辞,讽喻所部,辄立碑颂者,徒一年。所部为其立碑颂者,为从坐。若遣人妄称己善,申请于上者,杖一百。若虚状上表者,从“上书诈不实”,徒二年。“有赃重者,坐赃论”……“受遣者,各减一等”……若官人不遣立碑,百姓自立及妄申请者,从“不应为重”,科杖八十,其碑除毁。官人虽有政迹,而自遣所部立碑,或遣申请者,官人亦依前科罪。若所部自立及自申上,不知、不遣者,不坐。

对于为官一任的州县官员来说,政绩是其升迁的重要依据,而政绩及名声的好坏,决不是自己一个人所能控制得了的,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乡村官绅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乡绅是民众领袖,是否立碑、立生祠,都须由这些人出面,率领民众响应,形成一种威势。故而一方的父母官常对乡村大族另眼相看。乡绅依仗父母官扩张威势,而父母官须依靠乡绅的支持作为自己施政的基础。行政官员与地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唐代州县官员实行地区回避制度,本州人不能在本州为官,地区的生疏感更使得到任的行政官员与乡绅结成亲密关系,以加强其施政能力。

标签: 中州

更多文章

  • 唐朝曾有冷漠罪:发现火灾不报告要判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曾有

    如今有一些人,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面对邪恶势力及危害社会安全的现象不敢挺身而出,而是无动于衷或缩手缩脚。现今法律,无法将这些冷漠的旁观者绳之以法,人们只能在道义和良心上对他们进行谴责。但在唐代,这些冷漠的旁观者则要受到法律制裁。《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发生强盗及杀人案件时,被害之家及邻舍,&ldqu

  • 义净和尚的故事——玄奘之后最着名的唐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僧

    第一节双珠现世出家学法崖嵘义净,俗姓张,字文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出生在齐州首府历城(今济南市)附近的一座山庄。义净的父亲和母亲都笃信佛法,平日以耕读度日,广作善事,远近闻名。祖上曾当过东齐的郡守,后来看到兵荒马乱,豺狼当道,就隐居不仕。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都恪守祖训,在州城旁的一处僻静山村

  • 段志玄简介与生平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段志玄(?~642),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段偃师,隋朝末年任太原郡司法书佐,后来跟随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少年时家住太原,与李世民友好往来。李渊起兵时,段志玄招募了一千多人参军,授右领军大都督府军头。随军攻克霍邑(今山西霍县)、绛郡(今山西新绛)及永丰仓(今

  • “遣唐使”入唐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目的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规模庞大的“

  • 李白蔑视权贵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权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公元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巴尔喀什湖之南,唐代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李白自幼博学广览,读了很多的书,并能写作出色的文章。他性格开朗豪放,富于正义感和远

  • 唐朝李元吉与李世民的关系如何?李元吉支持李建成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元

    齐王李元吉在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中,李元吉的名声是最不好的,也是最没有成就的。可以说他能被封为齐王,成为唐朝的王爷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李渊与皇后窦氏的亲生儿子,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不过他这个齐王当的也很憋屈,不受李渊的喜欢,还常常当众训斥他,让他很没有面子。李元吉剧照据说李元吉一生下来便全

  • 李世民的儿子造反 李治为何捡了个便宜做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从小善良仁厚性情温和,喜欢读书。儿子李弘是孝敬皇帝,李显是唐中宗,李旦是唐睿宗。父亲、儿子都是皇帝。他的光环都他的精英父母的光环遮住了。贞观末诸子争储事件中,一直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李治为什么却捡了个大元宝做了太子?李世民晚年,他的精英儿子们又在重复当年他和李建

  • 泾原兵变:朱泚粉墨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兵变

    踌躇满志立新政大历十四年(779)五月,李适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德宗。德宗亲眼目睹国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即位之初就誓言要图强复兴,再造一个比开元盛世还要伟大的时代。为早日实现宏愿,德宗果断地实施制度革新,不但拒绝收取各地的岁贡,遣散了皇家梨园的演员和乐手300多人,还把后宫几百个宫女一并放回家,就是他过

  • 揭秘玄武门真相:李世民穷途末路孤掷一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穷途末路

    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并非通行历史读本中所说是什么“昏庸无能”,“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人物,当武德初年刘文静和李世民相邀结,与李渊的第一号心腹裴寂闹对立时,李渊就坚决除掉刘文静,以维护其威严。但自己的儿子看来究竟比外人可靠,因此仍旧因循传统习气,让李世民担负运营山东的重担,同时叫元吉当李世民的

  • 【唐朝?噶?论弓仁】捍卫雪域高原的大唐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唐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论弓仁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位于今山南穷结县)。他的祖父噶·东赞辅佐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名垂千史。他的父亲论钦陵则继噶·东赞之后,成为吐蕃炙手可热、专统兵马的大论。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后荒马乱,狼烟四起,征战抢掠无时不有,促使其从小专心习武,熟娴刀箭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