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天文测量,收获颇丰

第一节 天文测量,收获颇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13 更新时间:2024/1/10 10:51:01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之下,开元时期百业俱兴,并且铸造了诸多成就。在科技文化方面,天文测量,数学医学,建筑地学,农业手工等方面,均有巨大成功。这些成就的获得和玄宗时期的政治统治和治国措施是分不开的。

唐朝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最着名人物的就是僧一行、王希明等。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僧一行进行了天文测量。一行和尚(683-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青年时期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尤其对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十分精通。道士尹祟知识渊博,有很多藏书。一行向他借览杨雄的《太玄经》,很快就归还了。尹崇说:“这本书很深奥,研习了这么多年,我还未通其要义,你想研求,不用这么急归还。”一行回答:“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我已经全明白了。”并向尹崇展示自己所撰Ⅸ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尹祟惊赞不已,就与一行共同研究《太玄经》。从那以后一行声名大振,那时候的世人甚至把他比作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听说后很想结交他,他避而币见,历拜在禅宗大师普寂门下,削发为僧,取法号一行,隐居在嵩山。李旦即位后又派东部留守韦安石带厚礼邀请一行出山。一行借生病拒绝了这次邀请。一行访师求学,先后到天台山、荆州当阳山学习佛教经律和天文。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对一行的大名早有耳闻,就派他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拿着自己的诏挡召他到宫中侍奉,将他安置在光太殿。玄宗听说他记忆力惊人,为了试试他,递给他一本宫女名册。一行从头至尾看了一遍,马上将宫女的名字全部背出,这种记忆力让唐玄宗惊叹不已,佩服致极。唐玄宗还经常向他询问和征求治理国家和安定天下的方法,一行也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元八年(720年),天竺僧金刚智到长安传授密宗,一行拜其为师,此后成为唐朝密宗的一位领袖。

古代的封建帝王一向都很注重历律的修订。玄宗时期用的是高宗李淳风的《麟德历》,存在很大的误差,与当时天体的运行已很不一致。开元九年(721年),太史屡次上奏旧历预报日蚀不准确,唐玄宗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就命一行对前代诸家历法逐一考订,写出一本新的历律一行认为,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情况。但却没有黄道游仪。当他得知率府兵曹梁令瓒在丽正书院设计出黄道游仪,并已经制出一个十分精密的木制模型时,就向玄宗建议将木模游仪改用铜铁铸造。得到获准后,一行与梁令瓒合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为了符合岁差现象,与天体实际运行相一致,这架仪器的黄道是可以在赤道上移动而非固定不变的。玄宗十分高兴,亲自提笔写了铭文,把仪器安放在灵台(古代的天文台)以考星度。

一行使用这个仪器测量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在与汉朝前人观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时,他发现了恒星也在不断移动的天文现象。将近一千年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才有类似的发现。通过浑仪,一行还发现了一种对以后制历意义重大的一个现象,即太阳运行速度不均匀的规律。不久,一行和粱令瓒又奉皇上的命令制造出了一台具仪器水运浑象,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古代最初的浑象可能是西汉人耿寿昌发明的。东汉天文学家张暂所制成的漏水转浑天仪具,利用了铜壶漏水的力量。一行等人的浑象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这种用铜铸成的倥器,推动轮子依靠的是流水的动力。如此,仪器便可以昼夜自转一周。又把太阳和月球缀于二轮上,可绕浑象运行,每天西转一周,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转二十九周多一点即日月相会。地平用木柜作成,仪器的一半埋于土中,可以极准确地反映出晦明朔望的变化。仪器还在地平线上安放了两个棰木人,面前置有钟鼓。每隔一刻就有一个术人击鼓,每隔一时辰(两小时),一木人出来敲钟,这种自动报时装置,形成中国特有的天文钟传统。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很爽快地答应了一行组织人员在全国进行太阳影子长度和北极高度测量的要求。实际担任此事的,还有太吏监南宫说和太吏宫人相元太等。

这次大规模的天文实测,南至林邑(今越南中部),北抵铁勒(今内蒙古自治区以北),中间选12个测量点。这次测量的内容包括:每个测量点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时正午日影长度,测点的北极高度,以便确定南北昼夜的陡短、各地日食的食分等等。在这次测量中,以一行所领导的、由南宫说等人所主持的河南一段的测量更为精细。开元十二年(724年),测量人员以今河南焦作为中心,在河南白马(今河南滑县)、浚仪(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扶沟、上蔡四个测量点,测量了夏至日影长和北极高度,用绳子测量测点之间的距离。虽然一行他们经过实测所得到的子午线长度与现代高新技术测得的数据结果相比还有较大的误差,但是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实地测量子午线,这还是世界上的第一次,比西方的阿尔曼孟于公元814年测量子午线早九十年。这次全国大地测量,对于一行《大衍历》关于日食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海南,测量队还看到了在大陆从未见过的老人星(又称“南极老人”或“寿星”)下的璀璨群星及南极二十度以上的星群,这些星群都是自古以来没有被命名的。

开元十三年(725年),一行开始编订新历。他研究了历代旧历,考证古今得失,两年之后初步完稿,命名为《大衍历》。同年,一行不幸去世,年仅四十五岁。玄宗马上令已经退休而仍兼集贤殿学士的特进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继续修订整理成书。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步骤合乎逻辑,与此前所有的历法相比是最精密的一部。这部历书共有十八篇,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仪十篇。此招对太阳周年视运动中速度变化的规律的描述与以往所有历法相比都更与实际相符。它在日食计算中,首次考虑了全国同地点的日食情况,提出全国不同地点相对于标准点阳城计算食差的办法,这就是“九服食差”。一行在天文计算方面也很有成绩。他在刘焯的基础上确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计算公式,在编制天文数表时,吸收运用了从印度传入的正弦函数一又在计算月亮距黄道度数时提出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的近似公式,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计算。

唐朝在日食计算上的进步,可见于一行《大衍历》关于不同地区所见食分不同的描述:“日月交食,大小相差,而月在日下,自京师钭射而望之,假中国食既,则南方载日之下,所亏才半。”这段叙述,事实上已隐约谈到全食带及食带以外见食不同的道理了。关于判别日食的亏超方位问题,一行《大衍历》也作出了很好的论述,比汉代人“日食皆从西,月食皆从东,无上下中央者”的认识更为全面和细致。《大衍历》写道:“月食:月在阴历(指黄道北),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月在阳历(指黄道南),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其食十二分以上者(指12/15),皆起于正东,复于正南。”“日食:月在阴历,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干东北。月在阳历,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其食十一分以上者,皆起正西,复于正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1、律令格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律令

    唐朝成文法分为律、令、格、式,四者各有侧重并构成和谐整体。“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新唐书》卷56《刑法志》)。律最为稳定、重要,是司法部

  • 大唐秘史: 唐太宗李世民竟败在这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唐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打过的唯一一次败仗是在高句丽,一个叫安市的小地方。当时唐太宗带十万精兵亲征,以摧枯拉朽的局势连克几个阵地,俘虏高句丽军十几万人,高句丽主力基本全被摧毁。只要拿下安市,就可以直下平壤。但没想到竟被拦在了那里。唐军每日猛烈进攻安市,连续月余,唐军在城墙边兴筑土山进逼城

  • 长孙顺德简介:放纵自己,不守法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法度

    长孙顺德(生卒不详),唐初将领。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他为逃避辽东的战役,从军中偷跑出来躲藏到太原,受到李渊、李世民的热情接待。当时国内群雄并起,李世民也以讨贼为名,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等招募兵勇,一月之间,招一万多人

  • 唐朝那些淫乱后宫的皇后以及公主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后宫

    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幼女太平公主。武后对四个儿子一点儿也不喜爱,而对幼女娇爱得无以复加。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是天性似与不似。太子李弘天性仁厚,心肠太软。次子、三子宽厚有余,威猛不足。四子更是近于怯弱。而太平公主则不同,不仅相貌像她,果敢识断也远远超

  • 李绅的《悯农》忧国忧民,为什么本人却引得后世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忧国忧民

    浩瀚的唐诗海洋,李绅撰写的《悯农》通俗易懂、颇具深意。正因如此,在这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传诵。李绅本人也因这首诗而流芳万代,成为了忧国忧民典型诗人的代表。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

  • 后宫秘史: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喜欢

    武则天是唐朝的美女,因为容颜俏丽,很早就有美名。14岁的小女子被召入宫,刚开始很受大唐皇帝的宠爱,可后来发生了几件事,让李世民对武则天不得不提防;其一,武则天非常聪明,看见太宗喜欢书法,就潜心研磨书法;知道皇帝喜欢诗歌,也找时间自己琢磨诗歌,当然这两方面在当时都有太高的造诣。就因为武则天过于聪明,反

  • 唐朝重大事件:太原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原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准备征伐高丽,使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年底终于爆发了王薄农民起义。隋炀帝仍然我行我素,大业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征高丽,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起义浪潮席卷了全国。看到隋朝政权摇摇欲坠,官僚地主纷纷组织武装趁火打劫:他们一方面镇压农民起义,窃

  • 【唐朝?房玄龄】唐朝贞观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

  • 朱温的禅让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闹剧

    公元907年,唐代最后一个帝王唐哀帝竟将自己家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的李氏王朝白白送给了一个朱姓的地方节度使。而位朱姓人氏,从前是企图要将这大唐王朝送上断头台的叛军首领。如今,他用另一种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他的皇权来的比打仗容易和安全多了。至此以后,中国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大唐王朝终告结束,取而代之则

  • 房玄龄妻子乃“吃醋”鼻祖死后与李世民同葬昭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鼻祖

    吃醋了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意思,这个词语就是用在夫妻之间,情侣之间的词语,情侣之间做的某一件事情让另一方不满意(这个不满意不是所有的事情,比如男的和另一个女的亲近,女的和另一个男的亲近)这个时候吃醋这个词就用上了。其实吃醋这个词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这个还得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房玄龄,唐朝的梁国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