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6、武宗李炎

16、武宗李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93 更新时间:2023/12/15 3:45:31

唐武宗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宣懿皇后韦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于东宫。长庆三年三月,封颍王,本名瀍。开成中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二日,文宗病重,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引宰相杨嗣复李珏至禁中,奉皇太子监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皇太子之立,功不在己,便说太子年幼,又有病,要议另立承继者。李珏认为,太子位已定,怎可中途变更!仇士良、鱼弘志便矫主颍王李瀍为皇太弟。权令勾当军国政事,太子成美年幼,复封陈王。当晚仇士良统兵迎皇太弟至少阳院,让百官在东宫思贤殿谒见。皇太弟李瀍沉稳凝重,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与穆宗第八子、安王李溶并为文宗所看重和优待。四日,文宗崩,六日,仇士良劝说皇太弟赐死安王李溶、陈王李成美、及文宗所宠杨贤妃。十四日,皇太弟李瀍即皇帝位,年27岁,是为武宗。十七日,追尊生母、穆宗妃韦氏皇太后,二月谥为“宣懿皇太后”。

五月,宰相杨嗣复罢为吏部尚书,八月,宰相李珏罢为太常卿。武宗之立,非宰相之意,故杨嗣复、李珏相继罢去。武宗即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九月一日,李德裕到京,四日,任李德裕为相。九月七日,李德裕入朝谢恩,进言武宗:“致理之要,在于辨群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人主辨之甚难。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之患,然所用卒皆朋党之人,良由执心不定,故奸人得乘间而入也。”李德裕还指出:“德宗末年,所听任者惟裴延龄辈,宰相署敕而已,此政事所以日乱也。陛下诚能慎择贤才以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常令政事皆出中书,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李德裕认为君臣之间应无疑:“先帝于大臣好为形迹,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至祸败。兹事大误,愿陛下以为戒!臣等有罪,陛下当面诘之。事苟无实,得以辩明;若有其实,辞理自穷。小过则容其悛改,大罪则加之诛谴,如此,君臣之际无疑间矣。”(《资治通鉴》卷246,唐文宗开成五年)李德裕为相,与武宗所谈三点简言之为:罢斥朋党,政出中书,君臣无间。李德裕希望武宗把持这三点,支持自己执政,并且表明,只要武宗这样做,自己就可以辅助武宗使天下大治。武宗当时表示十分欣赏李德裕的意见。君臣之间一开始便十分契合,武宗信任、器重李德裕,李德裕受到武宗恩顾,“决策论兵,举元遗悔,以身捍难,功流社稷。”(《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这样,君相关系融洽,配合默契,使武宗时期政局运转顺畅。明年正月九日,武宗改元会昌。

会昌元年(841)三月二十四日,在仇士良一再劝说下,武宗赐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死,又派中使到潭州、桂州,诛杀被出为湖南观察使的杨嗣复、桂管观察使李珏。因为武宗之立,非这四人之意,而刘、薛有宠于文宗。当天,李德裕与诸相上奏,要求就要课杨嗣复、李珏事开延英赐对。三次上奏,至黄昏才召李德裕等到延英殿。李德裕泣涕极言,劝武宗慎重举事。武宗三次命李德裕等坐,李德裕说:愿陛下免二人(杨嗣复、李珏)于死,现未奉圣旨,不敢坐。过好一阵,武宗说:“特为卿等释之。”李德裕等才舞蹈拜谢。杨嗣复、李珏是牛僧孺、李宗闵一党,但出于事非公正,李德裕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积极救助,其处事是极有原则的,不以私憾影响公事。六月六日,武宗下诏:“自今臣下论人罪恶,并应请付御史台按问,毋得乞留中,以杜谗邪。”(《资治通鉴》卷246,唐武宗会昌元年)可说是从此事中得到的示。

八月,天德军欲出击塞下的回鹘,以此为功。此前,回鹘衰落,为黠戛斯所败,可汗被杀。回鹘一部分西奔葛逻禄,一支奔吐蕃,一支奔安西。余部立特勤为乌介可汗,乌介命其相嗢没斯到天德塞下,而回鹘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颉啜,不服乌介,亦到天德塞下。武宗命大臣对此事进行议论,商量对策。大多数官员同意天德军击退回鹘的建议。武宗问李德裕,李德裕认为,回鹘有功于国,今破败来投,无秋毫犯塞,怎能乘其困而击之!他建议派使者慰抚,赐以粮食。另一宰相陈夷行认为,这是“借寇兵资盗粮”。李德裕指出,天德军才数千兵,如战不利,城即失陷。以恩义慰抚,必不为患。即使侵暴边境,只要征各道大兵讨伐就可以了,怎么可让天德军单独进击呢!

武宗虽采纳了李德裕的主张,但仍心存疑虑,便问李德裕,回鹘请降,可信吗?李德裕回答,朝中之人,自己尚且不敢保,何况回鹘。但他们危迫来依,宜诏河东、振武严兵保境以备之,诏天德军不要邀功生事。武宗采纳了李德裕主意,但对是否运粮三万斛赐之,仍没有把握。闰九月三日,武宗在延英殿,召宰相议论。在见武宗前,陈夷行多次说不能以粮资盗。李德裕说:现在征兵未集,天德孤危,如不以粮救饥虏(指回鹘),使之安静,万一天德陷没,谁负责任?陈夷行才不再说话。武宗允许给回鹘二万斛粮。

此后,乌介可汗杀赤心、仆固。幽州节度使大破那颉啜,那颉啜亦为乌介所杀。至会昌二年冬、三年春,回鹘七部三万众降于幽州,嗢没斯等三部和回鹘相、尚书等降于振武。和亲回鹘的太和公主亦迎回京城。武宗与李德裕对回鹘的处置,取得了完全成功。

会昌元年九月,卢龙发生兵变,节度使被杀,牙将陈行泰主留务,派监军傔(监军侍从)到京,求节钺。李德裕对武宗讲,河北事势,我熟悉。以往朝廷遣使赐诏太快,使兵变后的情势固定下来。如果放着几个月不问,内部必定生变。现在可将监军傔留下来,也不派使者,观看一阵。果然,陈行泰被杀,又立张绛。张绛亦求节钺,朝廷继续不问。这时雄军使张仲武击张绛,遣军吏吴仲舒奉表,称张绛暴虐,请以本军讨之。李德裕询问吴仲舒幽州情况,认为张仲武是幽州旧将,性忠义,得人心,又不像陈行泰、张绛只知威胁朝廷,求节钺,而张仲武发兵为朝廷讨乱,授予卢龙留后为妥。武宗便命张仲武为知卢龙留后,不久,张仲武攻克幽州,会昌二年正月,以张仲武为卢龙节度使。武宗与李德裕处置卢龙事,很得体。张仲武对朝廷亦较顺从。

会昌三年四月十三日,李德裕向武宗要求不任宰相。武宗说:“卿每辞位,使我旬日不得所(意为不安其所也)。今大事皆未就,卿岂得求去!”(《资治通鉴》卷247,唐武宗会昌三年)可见武宗对李德裕的倚重。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悲哀 14个儿子竟死了12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死了

    在古代,要问当谁的儿子最为尊贵,估计十个有九个会回答说是当皇帝的儿子。试想一生下来就是龙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什么比这更如意的呢?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帝的儿子也不是十二分如意,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不过太宗的儿子却没那么好命。太宗共有14个儿子,就有12个死于非命

  • 如果李世民把唐僧吃了现在会不会还是贞观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僧

    前段时间,微博曾经冒出过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李世民好傻#,以下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几条:李世民好傻#感觉李世民实在是太傻了,长生药近在眼前都不知道。等唐僧取经归来,徒弟们各自解散,嘿嘿,直接把唐僧吃了或强迫他割块肉,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要是真成了,没准现在还是贞观之治呀。而我已经被李世民娶了吧!!!

  • 求贤若渴的唐太宗为何要杀单雄信,原由和李渊有杀父之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求贤若渴

    唐太宗文治武功卓越,此次之外他还有许多优点值得后人学习,尤其是后世帝王,那便是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性格。早在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他率领部下南征北战,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显赫功劳,在这个过程中,唐太宗收服了很多的文臣武将,这批人不仅助他统一天下,还是他日后开创大唐盛世的功臣。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会知道

  • 满清初期,《明史》相伴的是文字狱,清朝文字狱达到了登峰造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字狱

    中国古代有专设史官,记录和编撰历史。史官分为记录官和编纂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玄武门兵变心里有鬼,几次向宰相房玄龄、谏议大夫褚遂良提出看国史和起居注,留下了干预史书的恶名。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好奇,想看看史官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用计杀李世民的亲儿子李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孙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是炀帝女杨氏所生,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下子长孙无忌坐不住了,赶紧去找文德皇后的小儿子晋王李

  • 以才事君者久——徐惠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后生涯里最宠爱的女子。能成为皇帝的宠妃,徐惠的长相一定不差,但她却是以智慧女的形象出现在史书的。徐惠(627年一650年)是位据说五月能言,八岁能诗的才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入宫。她因为敢于劝谏而受李世民尊敬宠爱,可能李世民于她身上,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事实上,徐惠妃也

  • 【唐朝·张九龄】曲江风度世无双,字字诤言把名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曲江

    唐朝是个很讲时尚的王朝,既然追求时尚,注重风度自然就成为必要的生活内容之一。譬如唐明皇就很注重风度,当他有幸见到大诗仙李白时,第一眼发现了这是个矮个子,第二眼就觉得这个矮个子风度不俗,举止之间气宇轩昂,好像是作为玉皇大帝的特派员来视察自己工作的。为此,这位皇帝大人还暗中自卑了一次。而他任命的宰相张九

  • 揭李世民惊人一面:杀兄屠侄 逼父退位 霸占弟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弟媳

    一直以来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成为明君的代名词,他任人唯贤,虚怀纳谏,开创“贞观之治”,从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宋朝文学家苏辙曾评价道:“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但好的君王未必就是一位仁人君子,他也存在着许多人生污点。杀兄屠

  • 这位太监被誉为千古贤宦,一生忠心无二,知道主子死讯后吐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死讯

    说起太监,总是会引起人们的阵阵厌恶之情。但,早在1200多年前,有一位太监,他一切都为主子着想,跟随主人逃亡,跟随主人夺权,主人在落魄的时候仍然全力维护。他就是有着“千古贤宦第一人”之称的高力士。提起高力士,很多故事都跟他有关,比如李白醉酒后,让高力士脱靴等。再比如,唐玄宗赐

  • 血统谜团 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人后裔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鲜卑

    唐太宗给后世人所留下的是一个伟大又贤明的帝王形象,他创下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向了顶峰。然而,却很少有人对李世民的身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来有些学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并非像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系汉人,而是鲜卑人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