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亡了,可是这个事件却让数千里之外的一个人惊恐不已,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高丽国国王高汤(高丽史书称之为平原王或平岗上好王,也叫高阳成)。高丽或者说高丽国所治的这片土地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片土地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箕子朝鲜就是我华夏族的诸侯国之一,箕子是纣王的亲戚,一般说是哥哥,有的说是叔父。《尚书》、《史记》等详载其言行。他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向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于是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由于纣王无道,周于岐山起兵,灭了商朝。商朝灭亡之后,由于箕子的贤名很大,所以周武王亲自向箕子讨教治理国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贤良之名,一番回答让周武王很满意,于是就将朝鲜这个地方封赏给了箕子,让他做了这个地方的主人,是为朝鲜侯,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辽东。
此后汉朝统一中国,燕王卢绾(这里的燕王卢绾不是战国七雄里的燕王,而是刘邦的世交好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受封为燕王)造反,投奔了匈奴。燕国人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个同党之人,出走塞外,渡过□水,进入了辽东,他在王险城建都,并自封为国王,并且他还击败了朝鲜的末代王萁准,迫使他继续向朝鲜半岛的东南部逃亡,一直逃到朝鲜半岛上“三韩”民族之一的马韩族中才停下来,并且在马韩族中称了王,此时的朝鲜史称卫满朝鲜。
之后卫满朝鲜最终被汉武帝所统一,其领土被汉朝分为乐浪、临屯、玄菟、真蕃四郡,重又回归祖国。朝鲜半岛此时一分为二,北面为中国所有,南面是朝鲜半岛马韩、辰韩和弁韩(也称弁辰)的活动范围,从此朝鲜北部一直在中国的统治之下,从两汉到西晋,历时三百余年。箕子朝鲜与卫满朝鲜不论从国家的建立者,还是从政权的性质或是最终的结局看,均是中国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虽然这期间夫余族的分支高句丽族在东北建国,但是一直处于风雨飘摇当中,对中原王朝在东北的领土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高句丽(最初写作高句骊,隋唐时代改称为高丽)这个民族是我国东北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族,是从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高句丽作为族名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存在,汉武帝统一卫满朝鲜之后,在玄菟郡中设立了高句骊县,从此高句骊才作为地名为人所熟知。高句丽族在始祖朱蒙的带领之下建国,建都纥升骨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骊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便位于此地),其辖地基本在汉朝的高句骊县内,是我国境内的一个边疆小王国。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中原王朝再也无力压制境内的少数民族,此时高句丽乘机在辽东兴起,领土不断南扩,最终侵占了整个辽东,形成了拥有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大国。
在高句丽割据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中,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三韩共计有二十万户,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此三韩在朝鲜半岛南端繁衍生息,之后辰韩建立了新罗国,而以马韩为主体、高句丽王族为首领的百济也得以建国。从此朝鲜半岛进入了三国时代,这三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各不相同,互相之间没有继承关系。
就在五胡相继被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而消失在中华帝国的土地之上的时候,据有辽东和朝鲜半岛的高丽国便显得扎眼起来。高丽国平日跟割据南方的南方各朝交往频繁,希望南朝能够牵制实力强大的北朝,好让自己作壁上观。可是现在平地一声雷,南朝的陈国被大军平定,这怎能不让高丽国君臣惊慌失措?下一个就轮到自己的恐惧感促使高丽国在边境大修堡垒,并且扩军积粮,整军备战。这样不友好的举动自然被视为对帝国威严的极大挑战,不过高丽久在化外,隋文帝还是想让高丽乖乖俯首称臣,于是写了一篇极为霸气的国书,警告高丽国不要玩火。
此封国书一到,病中的高丽王高汤惶恐而亡,他的儿子高元即位,被隋朝使节拜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并高丽国王,高丽史称婴阳王。
父亲的死并没有给高元带来多少感性的认识,虽然接受了隋文帝的册封,可是他们在第二年的二月,仅仅四个月后就率**万余人进犯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结果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样挑衅的行为不啻在隋文帝脸上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之前父亲公然搞“军备竞赛”,现在换了儿子,居然升级成主动进犯帝国领土,向隋朝这个亚洲最强帝国挑战。当然,高丽方面作出如此不理智的举动也不是没有原因,导火索就是在开皇六年(586)原本隶属于高丽的契丹部众“背叛”高丽转而内附隋朝,令高丽耿耿于怀。
高丽还是那个高丽,可是中国却已经不是那个分崩离析的中国了,对于高元的军事挑衅,隋朝马上作出了最强硬的反应,开皇十八年(598)六月,隋朝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爵,并且以汉王杨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也就是前敌总指挥,以尚书左仆射高高熲为汉王长史,也就是参谋长,周罗*为水军总管,也就是海军总司令,发兵三十余万讨伐高丽。
这次讨伐行动虽然精兵良将都齐全,可是运气却不站在隋军这一边,天灾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支隋军头上。首先陆军这边天降豪雨,导致后勤极其困难,士兵吃不饱肚子。连续不断的暴雨还使疫病在军中扩散。在陆军被大雨困住的时候,从山东渡海直捣平壤的海军也遇上了大风,船只大多被吹散、沉没。据史书记载,至九月撤回国内的时候隋军死者十有八九。虽然老天未让战争继续,让高元逃过了此劫,可因为隋军军容极盛,高元慑于隋帝国的强大实力,不敢继续对抗,只能立刻遣使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将姿态放到了最低。
高元有了这个态度,隋文帝也不愿再为此而徒费军力,于是就此罢兵。
高丽王国在东北基本上是一国独大,其疆域东南跨海,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而北接于**。在向中原扩张已经没有希望的情况下,高丽改变了国策,开始不断地向朝鲜半岛的南侧用兵,极力压迫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的两个国家:百济和新罗。
在得知隋朝发兵攻打高丽之后,深受压迫的百济国便派遣使者,希望当向导,帮助隋朝再次进攻高丽。可是高丽国王高元已经抢先一步表示臣服,让隋文帝打消了再次兴兵的念头。百济的借刀杀人之计并没有成功,反而被高丽得知。作为报复,高元领兵侵略百济的国境,让百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至此,隋朝和高丽的关系转为缓和,两国在隋文帝当政的时候再没有起过冲突,维持了十来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