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六讲 政治权谋与官场文化

第六讲 政治权谋与官场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922 更新时间:2024/2/1 13:57:13

单个官员,展现的是他的政治权谋与策略;多个官员,呈现的则不仅是权谋与策略,还是一种文化,是带着政客思想,印着政客足迹的文化。由错综复杂的政治交往而织成的官网,总免不掉那个时代的烙印。

君主与人镜人生有三面镜子:一面是铜镜,照着它可以把衣服穿整齐;一面是历史,可以让人知道古往今来历代王朝兴亡的种种教训;一面是人,别人的话,就是可以照见自己本来面目的一面镜子,让自己了解自己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

矿石需要巧匠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徵,曾经参加过李密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来。魏徵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徵的老账,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徵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徵,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信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附,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魏徵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机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

以后,魏徵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徵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恨魏徵,反而夸奖魏徵说:“人家都说魏徵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哩!”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领导身边的谋士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董事会和高管层之间可以有一定的相互制约,但企业的社会职能(以竞争求生存)决定了它的日常决策经常是由少数人控制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不那么完备的企业里,其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决策程序与古代帝国相比,有时并无本质差异。一个事业的成功,一定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比如楚汉相争中汉军胜利,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统治期间的前期繁荣。

如果说唐玄宗是首席执行官,那么姚崇宋憬就是他身边的首席运营官。

宋璟,字广平,生于公元663年,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年仅17岁。武后执政,宋璟由风阁余人任御史中丞;睿宗称帝后,封为宰相,后因事被贬;玄宗执政后,在着名政治家姚崇推荐下,由广州都督调京再度封相。开元十年,退居东都洛阳。公元七三七年寿终,享年七十五岁。玄宗追封他为太尉,谥文贞公。

标签: 权谋

更多文章

  • 12、宁国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宁国

    宁国公主,肃宗次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镇压叛乱,唐朝向回纥借兵。回纥,其先匈奴,北魏时称高车,或称敕勒,讹为铁勒,其一为回纥。贞观三年(629)始向唐献方物。开元(713~741)年间,回纥日益强盛。唐玄宗册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回纥帮助下,至德二载(757)唐朝先

  • 第二节 收揽皇权,变革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权

    唐玄宗即位后,在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帝位,使动荡的局面尽快地安定下来。从神龙元年正月到先天二年七月,只不过八年的时间里,唐廷就发生了七次政变,换了三四个皇帝,使宫廷内弥漫了险恶的气氛。先后粉碎武韦集团、太平公主集团的斗争,使唐玄宗深深地懂得: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是威慑动乱势力、安定政局

  • 李世民这么厉害,为啥儿子都这么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可谓牛气冲天,但他的儿子大多是渣。李治是个软蛋先不说,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之后,竟然走上谋反的道路,不能不令人深思。历代史家都将李承乾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之于他本人的愚笨和顽固不化。其实,唐太宗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造成李承乾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承乾原本深得

  • 唐宣宗李忱:帝王中的演技派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唐宣宗李忱从小孤僻木讷,一直被宫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36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的是,登基之后,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睿智和英武果决,短短一年时间便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究竟有多大权势?难怪李建成争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有多大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着名的皇帝之一,“千古一帝”唐太宗是“玄武门政变”当中杀了太子李建成与其党羽李元吉。李渊本就优柔寡断,见势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由此说明,李世民当时的权势地位很是强大,到底有多“可怕”,下面细细说来。李世民文武双全,善谋善战,是一个可遇而不可

  • 纳谏并非李世民专利:宋徽宗从谏如流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从谏如流

    宋徽宗善于“纳谏”,堪称“从谏如流”。不过,他纳的既不是保家卫国之谏,也不是国计民生之谏,而是谶纬学和风水术。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年(1102年),中书舍人范致虚看到京城以屠狗为业者甚众,觉得事关重大,该提个建议。他向宋徽宗上书说:“十二宫神(生肖),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

  • 为何武则天没给李世民生孩子为李治生了6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武则天可比汉武帝、秦始皇、康熙、乾隆等这些皇帝要出名多了,也是电视荧屏上的“宠儿”,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从身份卑微的五品才人一直到权倾朝野的帝王,统治了大唐数十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武则天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13年时间里没有生育一儿一女,但是当嫁给了李世民

  • 2、武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进入成熟期,常科主要有明经、进士等科,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制科。另外,又有武举,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创设武举的原因,一是笼络习武之人,扩大支持者的层面,这和他增加进士科录取名额等做法的目的是一致的;二是便于选拔武将,当时唐朝内部不时有针对武则天的反叛活动,西部吐蕃等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杀李世民的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孙

    长孙无忌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储的时候,认为谁继承皇帝位都是他妹妹文德皇后的亲儿子。谁争赢了,他都是天子元舅,所以长孙无忌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是炀帝女杨氏所生,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下子长孙无忌坐不住了,赶紧去找文德皇后的小儿子晋王李

  • 皇帝被迫让位,竟然还让出了盛世皇朝,儿子也是一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也是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若不是出于无奈,谁都不想把皇位主动让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一位皇帝,是开国之君,却在儿子的逼迫下,禅位于他,此皇帝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566年-635年),陇西成纪人,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就袭封唐国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