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祯简介: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

王祯简介: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666 更新时间:2024/1/9 4:02:22

不平凡的生平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为旌德、永丰县尹时,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并撰《农书》37卷(现存36卷)。当时已有木活字,他设计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大德二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所着《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末。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文献。亦擅诗文,有《农务集》。

王祯的生卒年月不详,只知道他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今安徽省境内)的县尹(县长),在职六年。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这以后的历史,就没有了记载。

王祯是个正直、清廉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办学校,修桥梁,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无钱治病的人。当地的百姓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赞不绝口。

王祯在当县尹时,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欺压老百姓不知道为百姓办实事的昏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妨碍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只知道吃喝玩乐;他们下乡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想要老百姓多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还乘机敲诈农民,多收赋税。王祯对这些人非常痛恨。

王祯很想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因此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是极为推崇的。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为民的“好官”。(《史记》、《汉书》都有《循吏传》。)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以这些循吏为榜样。

王祯认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的知识。如果地方官自己对农事一窍不通,那他又怎么能够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呢?因此,他平常很注意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经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学习,他终于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写成了着名的《王祯农书》。

元朝时候,除《王祯农书》以外,还留下《农桑辑要》和《农桑撮要》两部着名的农书。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能够先后产生这样几部农业科学着作,不是偶然的。是由于我们祖先勤劳的劳动,在世世代代的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早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了精耕细作。从战国到元朝初年又经历了1700多年。在这一时期中,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不断地发展。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开始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置了劝农官,建立了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因而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一些推动作用。但这些农书能写好,功劳最大的还要算那些掌握技术的农民。

王祯不仅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农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板印书,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非常繁杂的工作。为了改进印书技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曾经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广泛推广使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板印刷。王祯在编写《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木活字排印法是:先在木板上面把字刻好,然后就用小锯,把刻了字的木板锯开,再用锐利的小刀修理成大小一样整齐的四方形木活字,常用字往往还要多做几个。木活字做好以后,把它们分别排列在两个叫做韵轮和杂字轮的轮架上。韵轮就是按音韵的次序排列;杂字轮是排列一般的常用杂字和“之”、“乎”、“者”、“也”等经常使用的字。检字的人坐在两个轮架的中间,只要转动韵轮或杂字轮,就可以拿到他所需要的字,以字就人,极为方便。木活字捡齐以后,就以排版刷印了。一板印完以后,仍把木活字拆散,还原到轮架上去,下次用时,再安装上去。

王祯这套木活字比雕板印书的时间缩短了几倍。

此外,他还设计和绘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的图样。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种茶磨,就根据这个茶磨的原理,设计绘制成“水转连磨”图。水转连磨是利用水力发动的机械,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这种机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农田100亩。

在他的《农书》里,还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图谱。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创造才能。

王祯还是一位诗人。清代顾嗣立编辑的《元诗选》中,就收入了他的诗,称为《农务集》。总之,王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农学方面。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他的农书内容。

成就卓着的《王祯农书》

王祯编写的《农书》,通称《王祯农书》。因为古农书中还有南宋陈�(fù)的《农书》,明末沈氏的《农书》,用这样的通称便于区别。《王祯农书》是我国古农书中最有名的几部农学着作之一。

《王祯农书》共有36卷,分为《农桑通诀》《农器图谱》,《谷谱》三个部分。

全书约计13万六千多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首先是对农业作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论述。在《农桑通诀》中,总论农业上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以前,后魏贾思勰着的具有农业全书性质的《齐民要术》一书,虽然也谈到不少问题,但涉及的地区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主要是分别叙述各项生产技术,没有系统地总论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原理。《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企图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性的讨论,并把南北农业技术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大百科。

《王祯农书》的另一特点是《农器图谱》的创作。《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图200多幅,其中还有比较复杂的机械图形。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的形状,进一步了解其构造。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来源、构造和用法。在《农器图谱》里,几乎罗列了作者能够看到的和农业有关的一切工具和零件。在这以前的农书,一般都没有图。在它以后,明代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虽有农具图,但一般都是抄自《王祯农书》,不是自己的创作。可以说,《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我国古代中对农具记载得最详备的农书。

标签: 活版

更多文章

  • 明宗和世王束传:明宗和世王束的故事以及人物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明宗和世王束(公元1300年~公元1329年)在位时间:公元1329年曾用年号:至顺谥号: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安葬地:起辇谷元明宗和王束本来就不是当皇帝的命,如果事情发展顺利,他本该在叔父元仁宗死后就能当上皇帝,当时,海山兄弟俩之间曾达成协议: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死后,由海山的长子和世王束

  • 黄道婆的故事: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纺织业

    元朝统一之后,国内安定下来,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棉花的种植很普遍,所以棉纺织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在江南的松江乌泥泾镇,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颂扬纺织能手黄道婆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黄婆婆是谁呢?她就是元朝初年劳动人民出身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关于黄道婆的身世,史书上

  • 忽必烈灭宋战后之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政局

    蒙古人灭宋,征服中国,与蒙古大帝国统治之完成,皆在元世祖忽必烈之时。而蒙古之一切开国规模与各项政治制度之建立,亦在元世祖之时。忽必烈是继承铁木真窝阔台后之一位英明君主,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260~1294年)活到八十多岁,是元朝入主中国之第一任皇帝。兹将元世祖之开国规模、政治建设、军事改革分别说明如

  • 五、面向世界的海上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面向世界

    在元朝空前大一统的环境下,重视商业发展的元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元朝采用南宋旧制,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海外贸易。1277年曾在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四市设市舶司。1293年又增设温州、杭州、广东三处市舶司。元政府还制定了“市舶法22条”。元代市舶法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

  • 二、元代的水利学与工程技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水利学

    元代在水利学与工程技术方面,不仅郭守敬的贡献突出,贾鲁在水利方面也有着相当的成就。尽管贾鲁在水利工程上的兴建引发了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过还是应该对他的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元代黄河曾多次泛滥,有记载表明,在元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竟然多达200余次。1344年,黄河洪水冲垮白茅堤,时任元朝水监的

  • 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朴不花:险些颠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

    朴不花路遇美人中国历史上有番邦属国向朝庭奉送宦官的习惯,高丽人朴不花,生于元朝文宗时代。他七岁时净身,随后就被人家辗转送到了中国。同时送到中国的除了太监还有宫女。其中有个小宫女是他的同乡,名叫奇洛。在道路上奔波辛苦的朴不花做梦也想不到,今后他的前途竟与这个小美人有很大的关系。刚进宫时,朴不花只是一名

  • 揭秘元朝初年的文学大亨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就有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论诗》、《遗山集》等。文学家元好问元好问的家世背景相当强大,元好

  • 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中

    杨基,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约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一三七三年〕前后在世。九岁能背诵六经。元末,曾入张士诚幕,为张士诚记室。洪武初,〔明初,公元一三六八年〕起为荥阳县知县,历官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着《论鉴》十万余言

  • 倚天屠龙记中范遥为什么要杀韩千叶和黛绮丝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倚天屠龙记》里,明教四大法王之一的紫衫龙王黛绮丝在叛出明教之后和丈夫韩千叶隐居灵蛇岛,江湖上将他们夫妇二人称为金花婆婆、银叶先生,但是江湖上很少有人知道金花婆婆其实就是昔日的紫衫龙王韩千叶。道理很简单,黛绮丝本是波斯明教总坛派往中土地明教的卧底,目的是为了偷取乾坤大挪移口诀。同时因为黛绮丝还是波斯

  • 伯颜的故事:真才受用,善于治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伯颜真才受用伯颜(1236-1295)。元大将。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左丞相。十一年,领兵攻宋。从襄阳沿汉水入长江东下。次年,下建康。进右相。十三年陷临安(今杭州),俘谢太后、恭帝等北去。此后长期统军北方与叛王海都作战。三十一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死。伯颜出身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