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赞划重臣刘秉忠的故事

元朝赞划重臣刘秉忠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4/1/9 19:10:20

元朝赞划重臣刘秉忠(1216~1274年),原名刘侃,字仲晦,法名子聪,赐名秉忠,自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17岁时曾担任刑州节度使府的令史,负责管理文书等事。因自感怀才不遇,遂隐居武安山从僧学道。后受燕京(今北京)大庆寿寺高僧海云禅师的邀请,充当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藩王府顾问,并成为他最赏识、最信赖的人。

刘秉忠堪称元朝政体的总设计者:元朝的国号、年号、官制、国策,都是他一手谋划并说服世祖忽必烈采纳实行的;元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俸禄制度、朝廷礼仪,都是他奉忽必烈之命,亲自主持制定的;元代的上都开乎府和元大都(今日北京城的前身),也是他具体勘察、选址、设计并参与督建而成的。近800年来,人们一直公认他是元朝历史上继名相耶律楚材之后的又一个策划重臣。

刘秉忠一向认为:天子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相需如鱼水。因此,在他给忽必烈出谋划策时,无不首先想到百姓的利益。

早在元定宗贵由汗二年(1247年),忽必烈受封于刑州。当时,刑州地处蒙汉交错杂居之要冲,是蒙古控制漠南汉地的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在此之前,该地的领主却因辖治无方,横征暴敛,致使1.5万户居民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他乡。忽必烈受封之初,当地百姓仅剩500多家。为此,刘秉忠建议忽必烈:择良吏而治理,并推荐了张耕、刘肃为邢州安抚正、副使。结果,由于张、刘二人同心协力,革弊布新,斥禁贪暴,全州户口很快增加了10倍之多。

基于刑州的巨大变化,忽必烈在欣喜之余,又虚心征求刘秉忠治理漠南的意见。于是,他又提出了以下六条措施:

一、选择开国功臣子孙,分为京府州郡监守,督责旧官遵行王法,并照其政绩确定升降。为防止百官作威作福,残害百姓,还要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将现行的赋税徭役减去1/3~1/2。

三、禁止设置私狱,严禁酷刑。对犯有死罪者,奏请朝廷恩准后方可听断。

四、开放学校,尊奉孔子,实行王道。

五、兴礼乐,颁历法,修史书。

六、亲君子,远小人。广开言路,选拔谏臣。

刘秉忠曾随忽必烈多次南征北战,而在每次战役前后,他都不厌其烦地规劝忽必烈说:“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对南北人民一视同仁,不可嗜杀。”忽必烈也总是慨然答应道:“愿与卿等共守此言!”于是,命令诸将们痛改烧杀的恶习,并将所俘人员一律释放。

此外,刘秉忠还鼓励耕织,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他甚至建议成立孤老院,给衣给粮为养等等。

刘秉忠自从投身漠北,时时随侍忽必烈左右,“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一意“以天下为己任”。他鉴于蒙古贵族一向鄙视汉族儒生,而治国又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现实,告诫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并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灌输给忽必烈,渐渐使忽必烈认识到“人才乃治国之本”、“天下治乱系于用人”。后来,忽必烈为延揽治国安邦之士,甚至还“诏求山林隐逸名士,所在官司,具以奏闻”。一经发现,无论身系哪个民族,都以重礼相待,或委以重任,或安置于“集贤馆”内。

与此同时,刘秉忠更以荐举人才为急务。曾一度官至参知政事的贾居贞、左丞张文谦、平章政事王文统等人,都是他亲自推荐的。中国历法史上的杰出人物王恂、郭守敬等,曾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推荐给忽必烈而得以施展才智的。天文星历专家田忠良、靳德进等,同样是他将他们推荐给忽必烈的,并将他们安排到能充分发挥其专长的职位上。在至元十年(1273年),他一次举荐清官廉吏就达38人之多。

刘秉忠在推贤使能时,非常注意回避“私亲”之嫌。据史载,他的胞弟刘秉恕也很有才干,而且为人清正,但他却没有推荐他。后来,由于其他人的选拔引荐,刘秉恕才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并历任礼部尚书、淮西宣慰使和湖州、平阳两路总管,政绩也分外显着。

刘秉忠虽然深受忽必烈的器重,为元朝的奠基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看待个人的官名利禄却清淡如水,一直是僧衣斋食,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同僚们实在过意不去,才奏请忽必烈“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忽必烈深以为然,即日赐名“刘秉忠”,令其还俗,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还下诏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许给他作夫人,赐以府第,成立家室。

刘秉忠还俗做官后,位极人臣,但他仍“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当昔”。有一次,忽必烈赏赐他千两白金,他却坚持不受,还说:“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服器悉出尚方,金无所用。”忽必烈坚决让他收下,他才不得不受领。不过,为时不久,他便将这千两白金全都分给了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和故乡父老。

至元五年(1268年),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大都竣工后,毅然辞去了中书省的要职,以明志淡泊。数年后,他在市郊的南屏山筑造了一座庐舍,闲居其间,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娱。

刘秉忠早在当和尚时就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功底,不但精通《易》理、天文、历法和数学,还对诗、赋、书法极有研究。着有《藏春集》6卷、《藏春词》1卷、《诗集》22卷、《文集》10卷、《平沙玉尺》4卷、《玉尺新镜》2卷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无疾端坐而逝,终年59岁。忽必烈闻耗,惊悼不已。他即命“出内府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随后,又追赠他为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铁穆耳时,赠官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又进封为常山王。

标签: 重臣

更多文章

  •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臻于峰巅的元代天文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文学

    建设天文台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天文台的兴建,元代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大都(今北京)和登封(今河南登封)等地修建了多处天文台。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主持兴建了上都天文台,并任命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负责具体工作,地点位于上都故城北门。上都天文台东西长132米,南北宽52米,高

  • 元朝与现今中国疆域的基本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疆域

    关于现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我们必须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去确定。中国历史以来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以后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现今幅员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历史上

  • 范文虎:历史上着名的常败将军,坑死过十几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败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范文虎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范文虎,祖籍山东省,南宋军队殿前副都指挥使。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元将阿术率军长驱直下,围攻重镇襄阳、樊城三年,贾似道一直封锁消息,并将泄密者诛杀。六年,南宋以李庭芝督军援襄、樊,范文虎不受李庭芝节制,贾似道竟命范文虎从中牵制李庭芝。八

  • 方国珍作为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 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放过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第一个

    很多人都不了解起义领袖方国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方国珍,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首义,首先,方国珍能活过农民起义,在笔者看来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方国珍毕竟是首义,在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本应该第一个被淹没在农民起义当中的,但方国珍却活了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反复无常。方国珍在起义以后,因为他闹事

  • 朱元璋领导的反元斗争和江南根据地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南

    一、潦州起义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又名兴宗,壕州(今安徽风阳东北)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其父朱五四,是贫苦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朱元璋幼年曾为地主放牛,并从事农业辅助劳动,生活十分艰苦。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淮河两岸先遭旱灾,又发生蝗灾,后又“疾疠大起”,瘟疫

  • 元末红巾军败于朝鲜之因:集体霸占高丽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朝鲜

    本文摘自《大明朝的另类史》作者:梅毅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福通于1355年(至正十五年)在亳州立韩林儿为帝建“宋”后,先是打败元朝的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失不都鲁,并生俘其子孛罗帖木儿。但不久元军发动忽袭,又抢回了孛罗帖木儿(此人日后还有“大故事”可说)。同时,元廷调察罕帖木儿等军进攻“宋”军。刘

  • 元代皇后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代

    元顺帝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是太师太平王燕铁木儿的女儿。至顺四年,答纳失里立为皇后。这一年,燕铁木儿因纵欲而死去。顺帝是明宗的长子,他得以继承大统,是得力于文宗卜答失里皇后。文宗在至顺三年死于上都。卜答失里皇后按遗命立明宗儿子继位,但在立长子和次子上,权臣主张立年仅七岁的次子懿麟质班,次子得立,为元宁

  • 元明时期有多少人?元明时期的人口规模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时

    元朝是一个大帝国,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讲,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却是一场灾难,蒙古出身于游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适合于草原,而对平原的生态条件而言,就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蒙古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并不是很快地转变生产方式,而是把北方所占有的土地抛荒为草地,供畜牧使用,大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与此同时,蒙古族在长期

  • 第六节 勤农兴业,各业并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初创时期,就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忽必烈即位以后,即开始改变了以往蒙古统治者对农业轻视的态度,而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忽必烈下令保护农田。忽必烈曾屡戒蒙古贵族及蒙古军不得因打猪践踏农田,不得侵占农田作为牧场,强调要“使百姓安业力农”。1260年,忽必烈即位不

  •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是谁?是不是汉族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族人

    1279年3月19日,随着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奋身跃入冰冷的大海,享国153年的南宋王朝宣告覆灭。南宋的覆灭,有元朝大将张弘范的一份功劳。正是他持续不断地追击,先后击败了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并在崖山海战中给了南宋王朝最后的致命一击。这时候,张弘范年仅41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