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臻于峰巅的元代天文学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臻于峰巅的元代天文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875 更新时间:2024/1/18 9:27:28

建设天文台

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天文台的兴建,元代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大都(今北京)和登封(今河南登封)等地修建了多处天文台。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主持兴建了上都天文台,并任命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负责具体工作,地点位于上都故城北门。上都天文台东西长132米,南北宽52米,高约12米,平面呈凹字形。它的两侧和城墙连成一体,为整个城垣的组成部分,但高于城墙,后壁突出墙各约1米。扎马鲁丁制造的置于天文台的7件天文仪器明显带有西域特色,与中国传统天文仪器有所不同。

至元九年(1272),世祖决定迁都大都,他到达大都后,积极网罗天文人才,于至元十六年(1279)批准修建大都天文台,地点选择东城墙下(今北京建国门外沧子河北),由太史院主管。台高7丈,分为3层,院墙长约123米,宽约92米。大都天文台上层为天文观测台,中层放置图书资料及星图、浑象、计时漏壶及室内仪器,下层为太史院办公地点。大都天文台是一座规模宏大、工作人员众多、设计周密、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登封天文台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始建于元朝初年,至今保存得较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的结构分两部分:一是由回旋踏梯簇拥着高耸的台身,二是由台身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圭。台身呈覆斗状,高9.46米,连小室通高12.62米,台顶平面呈方形,每边长8米多,底边16米多。台北壁正中的凹槽进壁是测量日影的“圭表”。

精美绝伦的天文仪器

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曾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器。”也就是说天文观测的前提是创造先进的天文仪器。为此,郭守敬创制了各类观测仪器达13种之多,包括用于天体方位的测量、日影测量、时间测量、天象演示的设备以及便于野外观察的轻便仪器,着名的有简仪、仰仪、圭表等。

简仪是对前人浑天仪的简化和改进。它是模拟天球,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及恒星位置的一种天文仪器。这与现代望远镜所用的英国式装置很相似。改进后的简仪精确程度更高。简仪是中国天文学上的珍品,比世界同类仪器要早三四百年;而且,简仪中应用的滚珠轴承装置,比西方发明的滚珠轴承装置要早400年。至今简仪尚存有明代的复制品。

仰仪是元代创制的一种天文仪器,用来测量太阳位置,日食方向、亏缺及时刻。它是铜制空心球面仪器,半球面刻有东南西北四方位和十二时辰,还刻有与观察地球纬度相应的赤道坐标。太阳光通过半球上一块带孔的板投下一个倒映像在坐标上,即可读出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可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台太阳投影观察仪。它改仰观为俯视,减小了太阳直视时日照耀眼之苦,而且不容易疲乏,也是一种完全创新的天文仪器。

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构成。“表”是垂立在地面上的标杆,“圭”是表下向正北方向延伸的一条石板。“圭”与“表”成垂直状。圭表是用以观察正午时太阳影子的长度,以测定时间,求得周年常数、黄赤道交角,划分四季以及编制历法所用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曾在大都建立了高达40尺的铜表,与应用针孔成像原理的景符联用,除了测量太阳正午时的影长外,还可以用于观测星星、月亮的影长。这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现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尚存有元代的观星台的石圭,观测天文的效果仍然很好。

领先世界的天文观测

元代疆域空前广大,为元朝政府主持天文观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郭守敬领导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纬度测量,在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川滇与河西走廊,南近占城,北穷铁勒,陆续建立了27个日影测量站进行观测。史书称之为“四海测验”。由于这个观察网络除分布在各地大城市外,还在北纬15度~65度每隔10度设置了观察点,因此它所取得的数据,准确性十分高,与现代纬度值比较,绝大多数平均误差在半度以内。

黄道面与赤道面相夹的角度即今天所称的“黄赤交角”,为天文学中最基本的数据之一,许多历法计算上的问题都要用到这个数据。在元代以前,测得的数据不是很精确,长期以来都认为黄赤交角为24度。郭守敬利用新的天文仪器对黄赤交角进行重新测量,得出黄赤交角为“二十三度九十分”的数据,换算为现今的度数是23度33分53秒,与现代的观测值相差仅仅1分6.8秒。这在当时世界上无疑是最精确的。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测量恒星位置的基础。当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星分为二十八宿,用一星代表一宿。两星间的距离称为“距度”。元以前曾进行过5次测距,但误差仍很大。经过郭守敬精密的测定后,精确程度大大提高,其绝对误差总和为2度10分,平均误差只有4分5秒,比北宋崇宁年间所测试的数据的精确度提高了近一倍。郭守敬还观测到前人未曾命名的1000多颗新星,使元代能观测的星宿达到将近2500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所能测量到的星星也不过1022颗。这都是元代天文学臻于巅峰的最好证据。

《授时历》

实际上,元代天文学是在编订新历法《授时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设立太史局,把编制历法作为统一朝的一项重大举措。太史局由太子赞善兼国子祭酒王恂负责。王恂奏准起用告病还乡的原左丞许衡参领其事,郭守敬也被任命协助工作。在编制历法的过程中,许衡负责理论性的指导,实际工作则由王恂和郭守敬分别负担,其他参与者为南北日官陈鼎新、鹏翼、刘巨渊、王素等人。经过4年的努力,在至元十七年(1280)冬至,新历告成,忽必烈赐名为《授时历》,意即“敬授民时”。《授时历》的编成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大突破,用郭守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即考证了七项天文数据和计算出五项新的数据。

七项天文数据:一是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七年(1276~1280)的冬至时刻;二是冬至日太阳的位置;三是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刻;四是回归年长度及岁差常数,一年为365.2425日;五是冬至前月亮过升交点的时刻;六是二十八宿的赤道坐标;七是元大都日出、日没时刻及昼夜长短。

五项新的数据: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运行速度,月球每日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由太阳的黄道经度推算出赤道经度,由太阳的黄道经度推算出赤道纬度,月道与赤道的交点。

标签: 天文学

更多文章

  • 元朝与现今中国疆域的基本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疆域

    关于现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我们必须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去确定。中国历史以来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以后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现今幅员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历史上

  • 范文虎:历史上着名的常败将军,坑死过十几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败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范文虎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范文虎,祖籍山东省,南宋军队殿前副都指挥使。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元将阿术率军长驱直下,围攻重镇襄阳、樊城三年,贾似道一直封锁消息,并将泄密者诛杀。六年,南宋以李庭芝督军援襄、樊,范文虎不受李庭芝节制,贾似道竟命范文虎从中牵制李庭芝。八

  • 方国珍作为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 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放过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第一个

    很多人都不了解起义领袖方国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方国珍,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首义,首先,方国珍能活过农民起义,在笔者看来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方国珍毕竟是首义,在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本应该第一个被淹没在农民起义当中的,但方国珍却活了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反复无常。方国珍在起义以后,因为他闹事

  • 朱元璋领导的反元斗争和江南根据地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南

    一、潦州起义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又名兴宗,壕州(今安徽风阳东北)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其父朱五四,是贫苦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朱元璋幼年曾为地主放牛,并从事农业辅助劳动,生活十分艰苦。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淮河两岸先遭旱灾,又发生蝗灾,后又“疾疠大起”,瘟疫

  • 元末红巾军败于朝鲜之因:集体霸占高丽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朝鲜

    本文摘自《大明朝的另类史》作者:梅毅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福通于1355年(至正十五年)在亳州立韩林儿为帝建“宋”后,先是打败元朝的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失不都鲁,并生俘其子孛罗帖木儿。但不久元军发动忽袭,又抢回了孛罗帖木儿(此人日后还有“大故事”可说)。同时,元廷调察罕帖木儿等军进攻“宋”军。刘

  • 元代皇后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代

    元顺帝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是太师太平王燕铁木儿的女儿。至顺四年,答纳失里立为皇后。这一年,燕铁木儿因纵欲而死去。顺帝是明宗的长子,他得以继承大统,是得力于文宗卜答失里皇后。文宗在至顺三年死于上都。卜答失里皇后按遗命立明宗儿子继位,但在立长子和次子上,权臣主张立年仅七岁的次子懿麟质班,次子得立,为元宁

  • 元明时期有多少人?元明时期的人口规模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时

    元朝是一个大帝国,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讲,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却是一场灾难,蒙古出身于游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适合于草原,而对平原的生态条件而言,就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蒙古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并不是很快地转变生产方式,而是把北方所占有的土地抛荒为草地,供畜牧使用,大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与此同时,蒙古族在长期

  • 第六节 勤农兴业,各业并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初创时期,就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忽必烈即位以后,即开始改变了以往蒙古统治者对农业轻视的态度,而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忽必烈下令保护农田。忽必烈曾屡戒蒙古贵族及蒙古军不得因打猪践踏农田,不得侵占农田作为牧场,强调要“使百姓安业力农”。1260年,忽必烈即位不

  •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是谁?是不是汉族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族人

    1279年3月19日,随着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奋身跃入冰冷的大海,享国153年的南宋王朝宣告覆灭。南宋的覆灭,有元朝大将张弘范的一份功劳。正是他持续不断地追击,先后击败了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并在崖山海战中给了南宋王朝最后的致命一击。这时候,张弘范年仅41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崖

  • 作战经过——征花刺子模诸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花刺子模

    一、西征之序幕先是成吉思汗灭乃蛮时(公元1204年),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西走,投奔西辽。是时西辽君主直鲁古(西辽始租耶律大石之孙),在位已三十年,见屈出律父死国亡,怜之,优予款待,并将女儿妻之。直鲁古年老,好游乐,不理政事,加以畏吾儿、哈剌鲁等国,相继叛离,国事日非。屈出律乃乘机招集乃蛮旧部,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