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官潘季训的故事:“百余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清官潘季训的故事:“百余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772 更新时间:2023/12/24 10:02:12

季训(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他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进士,从推官、御史累迁工部尚书、右都御史;参与过不少政治变革,执行过一些开明政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而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则是治理黄河。在1565年到1592年的28年间,曾4次担任总理河道的职务,其中有12年的时间专门治理黄河。由于他勤政廉政又精通业务,建树极大,被清朝名家胡渭誉为“百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黄河决口,并淤塞了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不但使百姓深受其苦,而且危及明朝皇帝在安徽凤阳的祖坟。嘉靖帝朱厚熄闻讯大惊,连忙召集百官商议对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采取了“分其流,杀其势”的方案,也就是多给黄河开些支流,减少水量。结果,虽然暂解燃眉之急,却留下了严重的后患:运河更加淤塞,河床普遍增高。时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黄河又一次大决口,竞使方圆数百里变成了一片洋。百姓哭天号地,朝廷束手无策。在此危难关头,潘季训被任命为治河总督。

潘季训受命之后,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重灾区。一面会同有关方面赈济灾民,一面研究治黄方案。他认为:要训服黄河,首先要了解黄河。为此,他常风尘仆仆地跋涉在泥泞的黄泛区,走访有经验的老农老河工,他们了解水势沙情,请他们提出治河的方式和方法。有时候,他又乘船而下或溯流而上,实地勘察水势和堤防。

有一次,连日大雨,河水暴涨。潘季训在河堤上安排好防险事宜后,决定再去了解此时此刻的水情。在场者无不苦苦相劝:现在大雨倾盆,风急浪涌,所有船只都停泊靠岸,假如下河,恐怕会有危险!而他却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水势大,正是实地勘察的好机会。”说罢,立即带着几个人跳上了一叶扁舟。随后,小船在浪尘上颠簸起伏,潘季训在船头上认真地查看水流和堤防,并一一作了记录,从而掌握了汛期水势的宝贵资料。突然,一个巨浪袭来,小船失去控制,陷入了一个大漩涡之中,犹如一片树叶在滴溜溜打转。在全船即将覆没的危急关头,幸亏一棵被水淹没的大树稳住了船。待大家上岸后,潘季训见众人仍在惊骇后怕,便幽默地说:“今日算是亲身体验了黄汛的厉害!”

隆庆五年(1571年),潘季训第二次主持治河工程。由于他日夜操劳,快完工时,脊背上生了一个疮,疼痛难忍,不得不卧床休息。

一日深夜,潘季训由于背痛而无法入睡。他听着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雨声,又担心起河堤会不会出问题。突然,有人大喊“决堤了!”潘季训顿时忘记了疼痛,猛地跳下床,冲向屋外。由于用力过度,背上的疮脓血进流,使他几乎昏倒在地。随从们赶忙扶住他,劝他找个安全的地方避一避。他大怒道:“这是什么时候?快快扶我上河堤!”

守卫在堤上的人们见决口越来越大,忙乱中竟一时不知如是好。有的人甚至被猖獗的洪水吓破了胆,产生了逃命的念头。不料,潘总督竞在这时出现在他们中间。众人又惊讶又奋,不仅有了主心骨,还都增加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于是,大家在潘季训的指挥下又开始齐心协力地顽强奋战。经过一番生死拼搏,终于保住了堤防,保住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可是,正当大家欣喜若狂地庆祝胜利时,潘季训却昏倒在大堤上!

潘季训经过22年的治河实践,终于摸到了黄河泛滥的规律,并总结出了一整套治河方案。

他认为:黄河之所以泛滥,主要原因是水中泥沙含量太多,在下游水势平缓时沉淀下来,造成了河道的淤塞。所以,汛期一来,河床容纳不下洪水,才造成决口。以往所采取的“分流杀势”,对清水还适用,却不适用于黄河水。治黄的最好办法,应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也就是修筑坚固的堤坝,不让河水分流,使之保持高流速。这么一来,水流湍急,泥沙就不会沉积,反而会将河床越冲越深,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水患。

基于此,潘季训在第三次治黄时,提出了“逼淮注黄,以清刷浊”的方针。在他的指挥下,许多地方都修筑了高坝,提高淮河水位,逼淮水流人黄河,以便增大黄河的流量,提高挟沙能力。同时,还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堤防建设和养护制度,诸如河堤要用“真土胶泥”用力夯实;不许在河堤附近挖土;对河堤采取昼防、夜防、风防、雨防的四防措施;以及号召在堤旁栽柳、植苇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人们往往把各种自然灾害归因于“天意”、“神力”。潘季训坚决反对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神非他,水之性也”。还说:把水患“归天归神,误事最大”。正由于这种思想占了上风,才保证了他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彻落实。

万历九年(1581年),潘季训因为被扯进一起政治事件,遭罢官。时过6年,由于黄河水患卷土重来,朝廷才又起用他,让他第四次担任了治河总督。这时,他已年过古稀。但他仍不顾体衰,依旧日夜坚守在治河工地上。3年过后,治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他却累死在为民造福的岗位上。

潘季训生前,曾将自己丰富的治黄经验写成了两本书,一本是《河防一览》,另一本是《两河经略》。时至今日,这两本着作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 年来清官百余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心系农民:政治上管教官吏爱民,营造关心农民疾苦的氛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农民,官吏,疾苦

    洪武皇帝自己出身农民,心系农民,除了上面说到的方方面面,他还在政治上管教官吏爱民,营造关心农民疾苦的氛围。◎听说地方官巧立名目科敛百姓,朱元璋愤然说道:害民之奸,甚如虎狼!浙西本来就在南京的边上,现在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600年前虽然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但即使这样的路程,以古时最常见的运输工具与交通

  • 历史上严嵩是奸相还是贤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严嵩是奸相,历史上

    严嵩(公元1480-1567年),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本传列于《明史·奸臣》中。而“奸臣”条下有“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祐,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生阴贼者,始加以恶名而不敢辞”之语。这便是对“奸臣传”传主们的判

  •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是怎么,有几个,贤王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北宋的八贤

  • 明代秘史:况钟的刀笔功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刀笔,明代,秘史

    明永乐四年(14O6年),况钟二十三岁。因为文理畅通,书法端正,被靖安县知县俞益挑选为吏,任礼曹之职,管理礼仪、祭祀一类事务。况钟为人精明,办事干练,为俞益所看重。况钟父母曾表示希望儿子在功名上进取,不愿意让他当书吏(刀笔吏),俞益劝说道:“刀笔吏没有什么不好,汉代的萧何、曹参,唐朝的孙伏伽、张元素

  • 朱高炽的仁宗之治”:只坐了一年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仁宗,坐了,皇位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高炽的庙号为“仁宗”

  •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明,宣德,第七章

    宣德炉是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铸造了一次铜炉,历时3年。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

  • 明代新词的构成成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分,新词,明代

    在上一节,我们讨论到明代新出现的词语中,有不少的文言色彩词语,因为它们不能反映明代口语的实际面貌,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新词,因此,这一节我们只从口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三个方面来讨论明代新词的构成。在介绍三类词的基础上揭示明代新词的一些特征。一.口语词口语词,指广大民众在日常口头中使用的词汇,也称之为

  • 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勾取逃军,移花接木,钱财

    〇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就在当年“红太阳”出升的地方临淮县有个逃军叫陈宝仔的,因为实在不想再当兵了,就将家中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贿赂当地专门负责勾补军士的凤阳府临淮县衙里的官吏。知县张泰、县丞林渊、主簿陈日新、典史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由检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

  • 她有夫有女混进了宫 最后还成母仪天下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天下,有夫有女,皇后

    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娡。王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她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落至此。臧儿曾两度出嫁,与先夫生一男两女,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前夫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