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扩阔铁木尔:尚有余勇可贾乎?

扩阔铁木尔:尚有余勇可贾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57 更新时间:2024/1/8 13:30:25

毫无疑问,扩阔铁木尔的大名,对于朱元璋来说,早就如雷贯耳了。在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的朱元璋是伟大的政治家,有很高的战略战术素养,他深知成败得失皆在于民心,蒙元的迅速溃败,正因为失掉了人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以在军事进攻元军的同时,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敌军重臣和将领的招降,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扩阔铁木尔是在元末混乱时挺身而出的。当时,尽管看到元廷内部互相倾轧,惠宗皇帝骄奢无度,扩阔铁木尔曾经那样的忧心忡忡,但是,他决心靠自己的一己之力来对衰败的元室竭尽孤忠。下定决心后,扩阔铁木尔对朱元璋先后七次派来招抚的官员一概置之不理。

史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在明朝攻破大都、惠宗狼狈北窜、元朝已经穷途末路以后,只有扩阔铁木尔拒不投降。一日,朱元璋大宴众将领,席间,他说:“当今世上,谁可以称作‘奇男子?”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是徐达,有的说是蓝玉,有的说是将兵十万而横行无敌的常遇春将军,结果朱元璋却笑着说:“遇春固然是人杰,我能得到他的辅佐,但我却不能得到王保保,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啊!”

可见扩阔铁木尔在一代英雄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朱元璋为了获得扩阔铁木尔,可是费尽了心机,当他还在南方作战时,就多次派人去找扩阔铁木尔,意欲招降之,后来在河南找到了扩阔铁木尔的家眷,倍加恩宠,意图感化,并亲自做媒把扩阔铁木尔的亲妹妹许配了自己的爱子。

但“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朱元璋的一切努力,“奇男子”扩阔铁木尔均不为所动,反倒成为扩阔铁木尔继续对黄金家族尽忠的动力。1368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明军攻破大都北京后,继续向北、向西攻击元朝军队,但在山西泽州的战斗中,明军被扩阔铁木尔打得大败而逃。

扩阔铁木尔奉已经逃到上都的元惠宗之命,主动东进,力图恢复大都北京,结果由于部将临阵出卖,被徐达夜袭军营而溃败,扩阔铁木尔仅率18骑星夜逃遁,直至甘肃和内蒙古一带又重整人马。

这时,李思齐等元朝旧臣均已投降明朝,有元一代硕果仅存的也就是扩阔铁木尔了。1370年(北元惠宗至正三十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军20万,从西安出发向定西一带进军,这时扩阔铁木尔正带兵围攻兰州,听到后路被包抄的消息,不敢怠慢,星夜回防,结果在沈儿峪一带与明军遭遇,由于粮草缺乏、寡不敌众,结果被徐达大败,扩阔铁木尔仅与妻子等数人,挣脱了明军的重围,靠拣来的木头漂流,才得以度过黄河,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哈拉和林。

其实,在沈儿峪大战之前,朱元璋还做过最后的努力,他委派新降的元朝旧臣、与扩阔铁木尔同为故元“四大栋梁”的李思齐,专程前往扩阔铁木尔营中劝降。

李思齐按辈分来说,和扩阔铁木尔的父亲察罕铁木尔为同年等辈,也曾经是他年轻时代比较崇拜的地主豪强领袖。两人一见面,扩阔铁木尔对李思齐礼数甚周,李以为有戏,于是摆出三寸不烂之舌、极尽说服之能事,上从夏商周,近从自己与察罕铁木尔的老情意,明太祖朱元璋圣明爱民、对扩阔铁木尔倾心已久,结合天下大局已定、铸剑为犁等等,入情入理、威胁利诱,也真难为了这位当年同样在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扩阔铁木尔并不插话,他专心地听着,仿佛一个小学生在私塾里认真听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李思齐的观点扩阔铁木尔可能内心很不赞成,但他最多只是在脸上不经意地滑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而已,根本不作任何解释,更没有去争论什么。当时对于李思齐来说,还是感觉比较高兴的,起码扩阔铁木尔这小子执礼甚恭,看样子还听了进去,没准儿隐隐约约还有些触动。于是,李思齐也急于带点儿成果回去向朱元璋邀功请赏。

看到李思齐准备离开,扩阔铁木尔也没有一点挽留李思齐的意思,大有“主随客便”之意,不过,那时的扩阔铁木尔虽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大半生仕元、竟落得在塞外寒风料峭中艰难谋求复兴,也着实没有什么好招待李思齐的了。

李思齐一定是哼着小曲儿离开扩阔铁木尔的军帐的。你想:朱元璋先后七次派来全乡的人,扩阔铁木尔都给吃的“闭门羹”,唯有自己不仅能和扩阔铁木尔侃侃而谈,而且对方执礼甚恭,这样的情况谁能不喜出望外?!

在兵荒马乱的塞外,有了扩阔铁木尔派出的精壮蒙古骑兵的护卫,让这位已经解甲归田的老先生多了些许宽慰。到了与明军交界处,李思齐对随同的元军小校道别,谁料那小校说道:“我们大帅有命令,请先生留下一物作为辞别之礼!”李思齐懵了:“我远道而来,没有带什么礼品啊?”骑兵说:“那就请先生留下一支手臂吧。”

看到一个个生猛的骑兵,李思齐倒也不含糊,自己将一支手臂生生砍下,交与蒙古骑兵。回去后不久,李思齐就因恼羞成怒加伤病,很快离开了人世。

朱元璋知道招降扩阔铁木尔已经绝无可能了,于是他让徐达带兵进击定西沈儿峪,并以步骑兵的协同作战而打败扩阔铁木尔军,虽然扩阔铁木尔侥幸逃脱了,但毕竟元气伤损了很多。

标签: 余勇可贾

更多文章

  • 元朝语言文字政策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

    阿诺德。汤因比(英)认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要做到大一统,总要建立一套用于思想交流的官方媒介系统,它不仅包括一种或多种口头交流的语言,而且还必须包括基于书面符号的视觉记录即文字系统,后者对大一统国家更为重要。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绵绵不绝传承的科学而完备的

  • 元室的没落:庙号“武宗(帝)”之共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庙号

    今天,人们提到明朝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论大明与后金、汉族与满族那一幕幕恩怨纠葛,然而,当我们仔细面对历史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在大明(1368年1644年)立朝200多年间,与北撤至蒙古高原的黄金家族后裔们的斗争始终是其主旋律。北元是中国朝代元朝的延续,它与另一个中国朝代大明进行了长期对峙。北元基于复原

  • 孔子最经典的六句话,至今仍是真理,到底是哪几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

    谈及中国古今屈辱,很多人将之推到孔子身上,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术,才导致了汉奸横行,才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保守等等。比如,不少清史专家就认为,近代中国落后,应该归咎于孔子学术,而不是清朝自身施政失误。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1)孔子学术是时代的结果,时移世易,孔子学术也不可能包治百

  • 出生奴仆,因能弄钱权势滔天成为皇帝之下的第一人,最终被戮尸喂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奴仆

    在元朝有个人叫阿合马,一辈子受忽必烈可汗临幸,尽管没有保证中书令这一元朝时期的最大行政长官,但他的势力超过了忽必烈时期他就是说无冕的中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阿合弓是个回人,出世在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国。自小就被掳为奴,在翁吉剌惕部(铁木真妈妈就是说这一部落)的头领家里长大了,之后做为嫁妆的奴仆赶到

  • 朱元璋为什么容不下韩林儿?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为什么容不下韩林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赵匡胤夺取了柴荣的后周江山以后,对柴荣的所有儿子都宽大处理,都让他们得到了善终。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训,赵匡胤一点儿也没有为难他。而且还给他丹书铁券,让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里拘押起来,对他非常放心。但是朱元璋对待韩林儿,却一点

  • 郑光祖的传说故事:不善逢迎创作寄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是元代着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不善逢迎创作寄怀传说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达官贵人相交往,因此官场上不少人都歧视和瞧不起他。可以想

  • 此人是元朝的中兴之臣,被人陷害,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朝

    说起朱元璋灭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同时代的起义军里,朱元璋消灭的元朝军队是最少的。元朝虽然被明朝取代,但它并非亡于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双方同时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结果。一、元军全靠别人打,朱元璋主打是汉人元末农民起义,始于公元1351年五月的刘福通(

  • 来自高丽的朴不花:一名曾经权倾朝野的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名

    朴不花,来自高丽,是元顺帝时期备受宠幸的一名太监,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来自异国的太监。他曾因与元顺帝的奇洛皇后关系亲密而得到官职的一再提升,后期甚至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朴不花出生时期正处于元文宗年代,他在七岁就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送进元朝皇宫成为了一名小太监。在皇宫中,与日后成为元顺帝皇后的奇洛相识

  • 三、白莲教与红巾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白莲

    说到发起元末农民起义的白莲教,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团体。白莲教得名于5世纪时中国的白莲社,源于佛教净土宗,在自身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又糅合了道教和摩尼教(即明教)的众多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宗教。在元代,由于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所以最初对白莲教也较为尊重。这使得白莲教的组织遍布大江南北,

  • 元朝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元世祖与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四子,自蒙古帝国时期就屡立战功,他算得上是一代名君,奠定了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基业。元顺侦帝妥欢帖睦尔登极之时,蒙古统治已经由盛转衰,前人留给他的是一个破烂的摊子。年幼的元顺帝根本不懂治国安邦,朝中大权旁落。到了元顺帝亲自能够过问朝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