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七讲 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

第七讲 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308 更新时间:2023/12/22 4:46:33

提起明代的海疆与对外贸易,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下面几个词:倭寇、郑和、海禁、戚继光

真实的历史远比这些词汇更为生动。在蓝色的海岸线上,这个王朝的所有特点都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无论是优势还是弊端。

突破海禁的郑和船队明朝初年,就曾经公布过严格的禁令,禁止出海,无论是经商还是从事其他交往活动。然而,一位叫做郑和的宦官,打破了这道禁令,让自己的船队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

七下西洋,征途万里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其远祖名叫所菲尔,是“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布哈拉)国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被邻国侵略,所菲尔舍国适宋,神宗封他为宁彝侯,后又加封为宁彝庆国公。

郑和的曾祖伯颜,是所菲尔的八世孙。伯颜的长子名叫察尔·米的纳,元末被授滇阳侯,察尔·米的纳之子,即郑和之父,名叫米里金,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马为姓,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娶妻温氏,生二子四女,长子文铭,次子和。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去麦加朝觐,故有“哈只”的荣誉称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讨云南。年仅十二三岁的郑和被掳获,编入傅友德军中,随明军抵京师(南京),后又进燕王朱棣的府邸当了太监。

郑和“丰躯伟貌,博辨机敏,有智略,习兵法”,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和喜爱。在“靖难之役”中,特别是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燕王军队与曹国公李景隆的部队战于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东),郑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朱棣当了皇帝的第二年(1404年)元旦,赐和以郑姓,并选他为内官监太监,以示酬劳。

《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据此可知,促使明成祖朱棣决心派其亲信郑和率队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怀疑被赶下台的建文帝逃亡海外,为寻找其下落,消除这一政治隐患;第二,耀兵异域,以示中国之富强,进而壮大明成祖朱棣本人之声威。

此外还应有第三个原因,即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繁荣,郑和下西洋可以发展海外贸易,换取海外珍宝,满足封建王公贵族和勋爵们的奢侈享用。这一点可以从郑和的船队名为“宝船”、“西洋取宝船”及回国时“所取宝物不可胜计”等事实中得到证明。无论明成祖的主观动机如何,有一点则是毫无疑义的。郑和以其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充当了这部轰轰烈烈的下西洋活剧中的主角,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一代伟人,他所创造的航海伟绩将永垂青史。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年)五月巳卯,“宦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第二次,永乐五年(1407年)回家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年)回国。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谕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福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四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犒赏。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壬寅,“宦官郑和等使诸藩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年)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年),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约在宣德十年(1435年),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袭,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看,郑和率领船队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湾、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阿拉伯海、亚丁湾等地。郑和先后四次横渡印度洋,“雷波岳涛,奔樟踔楫,掣掣泄泄,浮历数万里,往复几十年”(黄少曾《西洋朝贡典录·自序》),最远达到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确实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不为人知的出航细节郑和下西洋已为世人熟知,但郑和下东洋却鲜为人知了。近两年来,海内外许多郑和研究学者开始注意郑和航海对全球的影响,而且对七下西洋的航海领域提出了补充与扩展。因此,又出现一个郑和“下东洋”的问题。

标签: 海疆蓝色资本

更多文章

  • 明代秘史:郑和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代,秘史,郑和

    明成祖朱棣不失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明代16位嗣君中,他是最可称道的。他统治的二十二年(14O2—1424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最光辉最活跃的时代之一。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创立者,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政冶方面,对外着重于“防”,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这与时代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其忽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

  • 明熹宗朱由校“天才木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谜,天才,木匠

    帝王档案朱由校:1621年-1627年在位,光宗朱常洛长子,性格好玩。在位7年,党派斗争激烈,宠信乳母客氏及宦官魏忠贤,屡兴冤狱,迫害忠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患日益严重。他则因嬉乐过度成疾,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死后葬于德陵(今北京昌平十三陵)。谥号达

  • 洪武时期工矿业开发原则:不与民争利,不劳民,够用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与民争利,就行,工矿

    除此之外,洪武时期还对工矿业的开产实行“不与民争利,不劳民,够用就行”的实用主义经济国策,其影响甚为深远。明初工矿业的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式:民营和官营,当时民营力量单薄,唱主角的还是官营即我们现代人俗称的国营。就明初官营而言,朱元璋主要限定在金银之类的贵金属开产和食盐、火药火器

  • 明太祖杀了那么多官员,明朝为何没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杀了,那么多

    在封建社会的那么多皇帝当中,明太祖朱元璋杀了很多文武官员,也算是很有魄力的皇帝了。可是,明朝非但没有乱,还开拓了为人称道的洪武之治。自此,明朝成为大一统的国家,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两百多年。明太祖杀了那么多人,明朝依然大治,这主要是因为明太祖杀的人大多是贪官污吏。几乎没有动过广大的老百姓。相反,他还

  • 吴三桂冲怒一冠为宠妓陈圆圆值得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冲怒一冠,吴三桂,陈圆圆

    如今,吴三桂“冲怒一冠为红颜”,几乎家喻户晓,妇懦皆知。而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因此被后人斥之为红颜祸水。但是作为一句在战乱岁月中的平凡女子,她几易其主,历尽人间之辱,其中辛酸谁又明白?而区区一个弱女子,最终成为将官之家的玩物,她真能左右历史吗?陈圆圆,名沅,字畹芬,江苏武进奔

  •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时期,明清,科学技术

    明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商业的带动下,商业数学随之发展,与商业有关的问题在数学着作中有较多的出现。1450年,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的完成,是明代商业数学取得进展的标志,书中记载了许多与商业有关的新课题,如计算利息、合伙经营、就物抽分(是以货物作价抵补运费或加工费等的计算方法)等。商业数学的继

  • 揭秘八贤王赵德芳之死为何至今找不到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之死,原因,找不到

    评书《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改变由奸臣潘仁美造成的被动局面,于是,所有为忠臣良将揣着一颗担忧之心的听众便长舒了一口气,让恨透了奸臣的善良人们从内心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而在我国的传统京剧中,也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

  • 明朝官吏任用有什么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官吏,明朝,有什么

    明代的官即为我们今天习惯称呼的“公务员”中的领导干部,自步入官场的入口处起,洪武皇帝就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与标准,这些行为规范与标准大凡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为“软件”方面,重建传统儒家的标准仪礼,革除蒙元陋习,构建等级秩序。譬如,洪武二年八月朱元

  •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要死后实施裸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反清,斗士,黄宗羲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 明缅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缅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发生,战争,是在

    明缅战争,又称明缅之战,是明万历年间,明朝与缅甸之间爆发的一场在“西南极边之地”战争。背景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蒙古残余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同时明廷在云南外围以西以南设有六个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