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孝陵建筑主体部分:文武方门、孝陵殿、升仙桥、宝城、明楼、宝顶

明孝陵建筑主体部分:文武方门、孝陵殿、升仙桥、宝城、明楼、宝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69 更新时间:2024/1/10 9:34:33

由文武方门开始到宝城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陵寝部分。文武方门是陵寝第一门,其原本很大,由5门组成,“三大而二小,东西二井”。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以此作为作战战场,展开血战,文武方门就此被毁。同治年间清方重修,为3门,近又改成5门,中门门楣上嵌有一块石额,上刻有“明孝陵”三字,周边为云龙纹雕刻。门外东墙前立有一块保护明孝陵的石刻告示,刻有日、德、意、英、法和俄六国文字,落款为“宣统元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王、江宁知府杨”立。

进入文武方门向前便是孝陵大殿中门,也称享殿前门,其同样为方门5座(即享殿之重门)。门内有神帛炉2座,左、右庑30间;门外有御厨2个,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殿,皇帝所驻以具服者也。清末在此改建碑亭,亭内立有康熙南巡谒陵时亲书的“治隆唐宋”石碑。由此再往北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殿门上方额有金榜“孝陵殿”三字,凡11楹,也有说9楹,总计45间。“殿壁黄赤所墁,新旧参之。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许……殿两旁多贮马粮,殿前有□□致祭碑二”。享殿中央供奉着明太祖和马皇后的神主牌位,殿后为六部。永乐时所得石龟亦置殿中。可惜这些都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清末两江总刘坤一令人重修的“小享殿”(实为一座小房子),殿中挂着明太祖纸质画像,殿前殿后有嵌雕云龙、山水大石陛六块,皆为明初文物。但从规模而言,清末重修的“小享殿”要比原来的小多了。我们从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明代时孝陵大殿的巨大规模,它比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的享殿要大得多。

享殿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祭祀的,那么明代官方如何祭祀朱元璋与马皇后?明末清初着名学者张岱为我们记下了他所看到的一切:“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张)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即马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极简陋。朱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燖所。燖已,舁至飨殿。次日五鼓,魏国(公)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公)陪祀,日必至云。”

这是明末享殿里头祭祀高皇帝的情形,想必明朝前中期国势强盛时当更为严谨、郑重。

孝陵享殿之北有门有3道,人称“内红门”,其“为夹室数楹,皆用黄瓦,中官居之,以司香及洒扫焉,亦非旧制也”。今享殿之北内红门仅有一座。出了此门,步入又一甬道,该甬道大约有20来米长,走到其尽头就是一座五孔大石桥,人称“升仙桥”,全长57米,凌谷飞架。逾桥为宝城,亦称方城。其中有斜坡隧道,拾级而上,“分左右折,历阶上,南折为明楼”。明楼高16.25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明楼上方原有巍峨壮丽的建筑,但已被毁,现仅存砖砌四壁,南壁3门,东西壁各1门。

明楼之北为崇丘即民间俗称的大坟包,官方美其名曰“宝顶”。其正南面为石砌墙,中刻“此山明太祖之墓”7字。崇丘为朱元璋、马皇后梓宫安葬处,即世人皆知的“独龙阜吉壤”,其为圆形土丘,高达三四丈。明孝陵主体建筑至此而止。

诚如前文所述,明孝陵与明皇陵、明祖陵合在一起,被人称为明初“三陵”。在明初“三陵”中,无论从政治层面、建筑规模,还是从阳、从生等角度来说,明孝陵都是位居明初诸陵之首;若从近世500余年中营建的30余座帝陵综合起来考察,明孝陵不仅占地方圆绵延45里,其范围之广,建筑规模之大,在明清列帝帝陵甚至在中国历代帝王之陵中都是罕见的;而且从设计布局、建筑规制等角度来看,明孝陵深刻影响甚至规定了后来的明清列帝帝陵建筑的走向,故有人称其为明清500余年帝王陵寝中的第一帝陵。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不仅是南京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随着明孝陵的“申遗”成功,它越发为人们所重视。既然如此,这座被人称为“明清第一帝陵”的明孝陵到底隐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解开其中的文化密码。

标签: 主体建筑部分

更多文章

  • 明清时期的婚姻和家庭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婚姻,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兴盛的又一个时期,也是大一统的一个时代,为了巩固政治统治,无论在学术思想上,还是在伦理道德上,两朝均将程朱理学奉为圭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思想的宗法观念登峰造极。理学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那么它的影响自然就要波及婚姻和家庭。家庭中,

  • 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 年龄“万寿无疆”怪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寿无疆,圣人,私生子

    中国人爱面子,往往是人前人后两张脸。老百姓如此,仕宦名流也如出一辙。那些名流的所谓“怪癖”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表演项目,要讲明一个事、掰清一个理,超越常规的举止言行,有助于达到目的。显然,这种怪癖完全置于理智和机敏的前提下,它不是装疯卖傻、也绝非哗众取宠,而是较为艺术地渗透个人的意图,希望以相对温和

  • 第一节 南北取士,完善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ldquo,取士,科举

    宣宗在位时期,非常注意整顿吏治,重用贤臣,重视农业,实行仁政,对周边事务实行安抚政策,力主和平。重视农业,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善于纳谏,改革了科举取士法。但宣宗时期的开明政治是有限的,比如宣宗后期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斗蟋蟀。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时期的统治确实是比较清明

  • 第九节 迁都北京,促进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京

    京师是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地,建都或迁都都是一件重大事。明太祖朱元璋犹豫再三,后终于决定以南京为京师。明成祖即位后,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然后正式迁都到北京。明成祖既然在南京登上了皇位,为什么非要迁都到北京呢?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明初的建都问题。朱元璋的势力是以南京

  • 明代实行的普遍低薪制——一个监察部长死了连口棺材也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棺材,死了

    就在开展一场又一场政治大运动,消灭各种潜在政治危险势力的同时,朱元璋又在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内兴起了严惩贪渎、清除经济腐败蠹虫的大风暴。而随着这样的大风暴之蔓延,洪武帝又发现了大明帝国上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患与积弊,于是自洪武中期开始至洪武末年他相继发动了“尽逮天下官吏积年为民害者&rdq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禁止百姓养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百姓

    皇上是真龙天子,喜则百花盛开,皇恩浩荡;怒则天动地摇,哀鸿遍野。若是龙颜不悦,什么缺德事都做得出来。属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着身价倍增。比如,宋徽宗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五月初五,公元1082年,干支是壬戌年,按中国人十二生肖的算法,他属狗。崇宁初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借此来拍马屁,说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

  • 陈圆圆第一个男人是谁?不是刘宗敏不是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不是,第一个男人,陈圆圆

    孙可望这个人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却被他玷污了,并不是大家相传的刘宗敏,孙可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与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个历史人物又是为何毫无名气的呢?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兴起,势力最为猖獗的就属闯王李自成和八大王张献忠了,闯王李自成凭借勇猛攻入北京,八大王张献忠据

  • 朱棣为明代留了条退路,可保大明王朝河山不息,却被崇祯忘得干干净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明,崇祯,王朝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时期,上有蒙古人创建的元朝,下有满族人创建的清朝。建立于2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的一个汉族政权,明代的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有骨气的帝王。后人赋予他们的评价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入侵南京期间,朱棣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虽

  • 明朝大臣袁凯为什么装疯作傻,让家里人用铁链把他栓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把他,明朝,铁链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功劳有多大肯定不用说了。可是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却变得生性多疑,十分嗜杀。那些开国功臣大多惨死在他手里,最后搞得人心惶惶。在他手底下做事的大臣天天都是提心吊胆,有一次朱元璋问了手底下一个大臣问题,差点没把他吓得半死。当时明朝的监察御史叫袁凯,此人十分受朱元璋赏识。一次朱元璋要

  • 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但叶梦熊却成为万历年间平定叛乱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叛乱,得罪人,心直口快

    万历年间的大明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只不过凭借着惯性在往前走着。但是即便是国家倾颓如此,也依旧有很多忠臣来守护他。叶梦熊就是其中一位。叶梦熊是个文人,年轻时期很有才华,二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心直口快,有什么事情看不惯便直接说出来,而且言辞激烈,这也导致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