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86 更新时间:2024/1/6 22:22:02

不过在投奔朱元璋集团的知识分子中,真正对朱氏统一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除了同来自淮右地区的李善长等人外,还有就是浙东文人圈或言浙东“四先生”,尤其是浙东四先生中刘基的出山则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且有勤学的好习惯,因此小小年纪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14岁那年刘基中了元朝的秀才,16岁中了举人,17岁到石门书院去苦读经史诸书,据说他的兵法之术也是在这个时候得益于神人的指点和石屋神授兵书,当然今人看来这样的说法纯属于无稽之谈。不过刘基好学这倒是真的,也正因为他特别好学,天资又聪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元顺帝至顺四年的进士。

先天条件的优越,学业与功名进取的顺遂,这一切对于一个自小就树立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奋斗最高境界的传统儒士刘基来说,无疑使得他对现实充满了美好的遐想,也使得他在早年人生中孜孜不倦地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现儒家的理想目标。中举以后,按照历代的惯例,新科进士要授予七品知县级以上的领导职位,但武夫当国的元朝政府却极端歧视汉人,蔑视儒士。刘基中举后在家吃了3年闲饭,才被授予低于七品的县级小官高安县丞。

元朝当权者不仅看不起读书人,而且还在官场上排挤、打压文人学士,他们所重用的是除了蒙古贵族、色目人外,还有就是那些粗通文墨的衙门胥吏,这些人常常来源于元朝领导干部身边的车夫、秘书和奴才,等,毫无道德操守,因此刘基的入仕等于金子掉入了沙坑里,不给埋没了才怪。再说刘基在高安任上,无法施展才能,空余时间经常干干自己喜欢的“本专业”,尤其热衷于堪舆、天文和术数之学。当时有个进贤人邓祥甫的,精通天文术数之学。刘基听说后就上门求教,拜邓为师,学得了很多的天文术数本领。可不久,因为得罪了地方上的豪强权贵,刘基无法立足,只得辞官回家。

刘基辞官没多久,江西行省省衙里有人听说了这事,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用起来啊,于是聘请刘基到行省去当掾员。县衙黑,省衙其实更黑,刘基去了看不惯,没待多长时间,又辞官回家了。

刘基的两度辞官都是因为看不惯官场之黑,当然官场中也不是一个清廉一点的官员都没有。有人听说刘基的故事后很受感动,向有关部门推荐,让他出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可能相当于行省教育厅副厅长兼考试院副院长。但又没多久,还是因为刘基看不惯官场黑暗而辞职回家。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海上发动反元起义,元朝江浙行省左丞朵儿只班前去招降,反被方国珍俘虏了。正当江浙行省官员束手无策时,有人推荐了刘基,让他出任浙东元帅府都事,协助浙东宣慰副使石抹宜孙驻防台州,专门从事对付浙东地区的反元起义。当时刘基提议:抓紧时间在庆元等城修筑城墙与工事,以便用于对付方国珍军的进攻。但元朝官府中以左丞帖里帖木儿为首的当政者却不主张用武力讨伐方氏。刘基为此很不以为然,据理力争,劝说道:方氏兄弟为天下首乱者,不杀他们不足以惩戒天下之人。这话不知怎么后来传开来了,方国珍听到后很害怕,令人带了很多的金银布帛前往刘基处,想让他保持沉默,但遭到了拒绝。见到贿赂刘基不成,方国珍发挥了他的商人聪明灵活劲,改派手下人上元大都去贿赂中央朝廷官员。不久皇帝诏旨下来,招抚方国珍兄弟,并授予各人一定的官职;而竭力主张镇压反元起义的刘基则被按上“伤朝廷好生之仁,擅做威福”之罪名,发配到绍兴去羁押起来。

自己一心忠于朝廷、时刻惦记着报效国家,没想到竟然落到这般田地!刘基该醒醒了!没有,传统的愚忠思想束缚着他,影响了他的所言所行。不久浙东发生了“山寇”吴成七的叛乱,腐败无能的元朝政府顿时又手足无措,无奈之下,不仅解除对刘基的羁管,而且还提升他为行枢密院经历,与参知政事石抹宜孙驻守处州。后来元朝经略使李国凤巡抚江南,到了浙江后听说了刘基的才能和他平定几起反元起义的“功绩”,就上书给朝廷,要求元廷重用这样的有用人才。可腐败的元廷执政者没把它当回事,只授予刘基处州路总管府判官。这次刘基可火了,自己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居然弄了这么个破官,还不管军事的,想想就来气,最后一气之下,又回青田老家去了。

刘基回老家处州青田时,正值朱元璋来到浙东婺州。虽说早就听说了有关“浙东四先生”的故事,但毕竟都是传闻,他很想得到这些文化名人对他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在攻下婺州时特别留意自身“重文”的形象,开办郡学,礼聘儒士,但最终仅得“四先生”中一员宋濂,另外三人尤其那个传说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基还在元军占领区,不说向他请教,就是见个面也不可能啊。于是在自己返回应天前特别交代给婺州前线总指挥胡大海,要他十分留意刘基、章溢、叶琛和胡深等人的去向。至正十九年年底,处州被攻占,胡大海弄了一份礼聘刘基等人的推荐书,派了专人上应天去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为之大喜,马上派了樊观为特使,带上礼品由应天赶往处州。与此同时,曾与胡大海一起接受朱元璋特别嘱托的处州总制孙炎已开始行动,先是几次三番派人上青田去,后来自己又亲自跑到刘基家去拜访。

孙炎本是江南一带名士,朱元璋攻入集庆城时,他与杨宪等江南儒士一同出来迎接,因此很受朱元璋重视,加上他本人很有学问,情商又高,所以很快就在朱元璋集团中站住了脚跟。但孙炎先天硬件不行,身高只有六尺。古时候六尺可能相当于现代的一米五六左右,且皮肤很黑,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但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是个瘸子。这样的人要是生在宋朝,要是与武大郎互为邻居的话,恐怕武家那位漂亮娘子潘金莲就不会埋怨鲜花插在牛粪上了。按照普通人的眼光,这个孙炎也够不幸的,什么不好的全让他给赶上了。可人家却一点也不自卑,而主动“出击”,要会会天下闻名的“大神人”,为新主子朱元璋极尽犬马之劳。

据说孙炎先是派了手下人去了刘基老家,一回、两回、三回,说一遍、两遍、三遍都没用,刘基就是不肯出山;但也觉得人家孙炎够热心的,有点过意不去,故而让孙炎的信使带了一把宝剑,那是他们老刘家的传家宝,意思很明显:我宁愿把传家宝给你,我也不去做这个官。孙炎十分聪明,见到刘家的传家宝,赶紧将它封好,并作了一首《宝剑歌》,其大致意思是:“您的意思我懂,您是想说你甚至连你们老刘家的传家宝都献出来,就是不愿意出山,只想安然地过过田园生活。可是,我却认为:‘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

孙炎的执着和充满智慧的诗歌及其回信终于将刘基给打动了,据说当孙炎亲自来到青田武阳村时,刘基主动出门相迎,并在家中设宴款待。再说孙炎,尽管是个残疾人,但十分自信,且满脑子都是智慧。与刘基喝酒聊天时,他故意天南海北,说个滔滔不绝,让人一下子感觉到,来者才识过人。其实刘基心里也清楚朱元璋派遣孙炎等来当说客的潜台词:瞧,也许在你看来,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瘸子都有这么高的水平,告诉你:我朱元璋身边有的是仁人志士在为我效力,做人不要太傲气,如今我派孙炎来当说客,你都不为所动,这也太倨傲清高了吧?

刘基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自己是元朝的臣子,理应为元王朝尽忠甚至殉职,现在这些都未能做到,反而要背叛,这就好比是一个女人嫁了出去,尽管丈夫很没用,甚至很坏很恶劣,但他还没死,她就要改嫁,这叫什么?不忠不要说了,就是失节!那是遭受天下人耻笑和谩骂的呀!再说,如今天下大乱,拣几根烂枪,占个山头,就称王称帝,几个能长久的?现在屡次派人来青田老家奉劝自己出山的那个朱某人,听说还不赖,志向远大,礼贤下士,在婺州兴办郡学,礼聘了一批儒士,更有在应天云集了一批天下英才,看来他还真是个人物,难道我的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在他那里有可能实现?正当刘基思想发生变化时,从应天派出的特使樊观也来到了青田,传达了朱元璋对刘先生的敬重敦请之意,同时还捎上了陶安、李善长的劝说诗信。刘母看到儿子的犹豫不决也出来劝慰道:“你担心上了应天后家里不知怎么办,其实没必要这样。如今天下大乱,要不是辅佐真主,平定祸乱,即使你一直待在家里,这个家也很难一直保全下去的呀!”至此,刘基终于被说动,在做了一番家事安排后,他就跟朱元璋使节一同上路了。

与刘基一同上路前往应天南京的还有他的几位朋友: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等。宋濂早期人生是在教书与治学当中度过的,章溢、叶琛和胡深等则与刘基有着相似的经历,其中章溢与胡深还是同乡和同学,崇奉理学家王毅。至正十二年,西线红巾军起义之火燃烧到浙东地区,章溢、胡深、叶琛和刘基等都各自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在石抹宜孙的麾下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反元起义。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征婺州时,刘基刚好辞职隐居在家,章溢把自己的义兵队伍交给儿子章存道统领,自己隐居匡山,剩下的只有叶琛与胡深继续在石抹宜孙旗下任职元帅,保护处州。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竭力尽忠的大元帝国却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处州之战还没正式开始,元军已经出现了不稳的迹象,颇识时务的胡深赶紧归降了朱元璋军大将胡大海。胡大海将他送到了应天去,在那里他受到了朱元璋的隆重礼遇,被授予左司员外郎,受命回处州,招纳旧部,联络朋友。就这样,原本对于朱元璋有着几分警惕又有几分敌视的浙东“四先生”中的刘基、章溢、叶琛改变了先前的态度,与先前归降的宋濂一起来到了应天。

标签: 朱元璋浙东读书人

更多文章

  • 孙承宗传: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功臣,孙承宗传,戎马

    孙承宗(15631638年),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刚刚入朝,正赶上清兵犯境,从此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除了被罢官在家闲居七年以外,他把一生都献给明朝的边防事业。他冷静机智,老成持重,帮朋友妥善处理了“梃击&rdquo

  • 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京,性骚扰,悲剧

    〇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常遇春是大明帝国开国功臣中仅次于徐达的军界第二号人物,他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要比徐达晚一点,但在渡江战役中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常遇春与徐达相比,各有千秋。徐达以稳出名,常遇春以猛和快为人所熟知,有人甚至说常遇春的部队是快速反

  • 为何古人热衷于“冯玉瑛”字画而非“马士英”?竟是因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人,字画,而非

    明朝宰相马士英为何不如秦淮八艳的妓女?相传马士英的画画得好。应该是真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江南人家多百般搜求马士英的画,非常喜爱。喜爱是喜爱,将马士英的画买回来,或用别的字画、古董换回来,请高手将落款的名字改掉:马字添两点变冯字、士添笔划改为玉、英字给加个偏旁变瑛字,如此,马士英变成冯玉瑛,这样

  • 谈迁撰《国榷》——明朝的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编年史,谈迁撰

    研读明朝历史的人,大都以《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为主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明朝编年史谈迁着《国榷》,由于1958年前尚无印本,流传极少,所以很少有人看到和使用。然而这部书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明史者不可不读之书。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

  • 明清时期的商业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业,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商业是向上发展的,主要表现于这么一些方面:1.商品经济程度高。明初在历经了多年的反元及统一战争之后,虽巩固了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但此时已是国力空虚,民生凋蔽,恢复经济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明初统治者与其前代统治者一样,制定并施行了一些与民

  • 参酌唐宋、构建新体,为洪武时期“使厚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宋,时期,民生

    在洪武初年的立纲陈纪或言建章立制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中书省、御史台和都督府三大府新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朱元璋自建国起没多久就对中书省产生了反感、甚至恶感,并最终在洪武十三年宣布废除丞相制,但不可否认,明初的立纲陈纪、关注民生的许多举措,都是通过中书省贯彻实施下去的;而御史台和各省按察司在这个过程中

  • 宸濠之叛:昔纣用妇人言而亡天下,我不用妇人言而亡其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天下,妇人,而亡

    朱宸濠以上高王身份于弘治四年(1492)继承其父朱觐钧王位,是为宁王。朱宸濠母,过去做过娼妓。朱宸濠长大后,轻佻无威仪,善长用文行自我粉饰。“术士李自然、李日芳妄言其有异表,又谓城东南有天子气。宸濠喜,时时诇中朝事,闻谤言则喜。或言帝明圣,朝廷治,即怒。”①武宗正德二年(15

  • 大明朝的最后一位名将,被崇祯活活逼死,他一死明朝也基本完蛋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名将,崇祯,明朝

    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城时,挑选在煤山上吊死而死,开演了“君王死社稷”的一幕画面。有人这样说,假如崇祯不杀袁崇焕,大明朝不容易那么快就灭绝了。有关崇祯诛灭袁崇焕这件事情,缘故自身就比较复杂。袁崇焕被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且不说他吹嘘五年平辽这件事,单单

  • 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鄱阳湖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之战,朱元璋,鄱阳湖

    大家都知道,现在打仗用的是飞机和大炮。但是,在没有飞机大炮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打仗的呢?大炮这种武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时候,古人就已经在用大炮打仗了,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在打“鄱阳湖水战”的时候就用到了大炮。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这次大战吧。朱元璋击溃陈

  • “二手皇后”王娡的前夫金王孙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是个,王孙,的人

    金王孙,这是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一看之下,好似是一个王公贵族,但是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农民百姓罢了,但是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汉武帝生母王姪的前夫,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金王孙是汉朝时期的槐里人,他的历史记录非常少,毕竟一个老百姓,没当过官,也没有什么奇特的才艺,如果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