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章 再强的公公,也有弱的一面

第五章 再强的公公,也有弱的一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102 更新时间:2023/12/24 20:48:05

对于诸多明朝的仁人志士来说,明朝的这些公公,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呼风唤雨的权阉们,着实是一群难对付的家伙,即使是现代人穿越过去,和他们成为对手,看看他们在政治斗争舞台上取得的胜利,也会不由自主觉得头疼。

然而,再强大的对手,也都有其无法掩盖的弱点,就像欧洲神话里的那位大力士安泰,全是金刚不坏,却惟独是脚上那一块脆弱的皮肉,最终要了他们的命。

放在明朝的公公,甚至是上面大名鼎鼎发的“四大权阉”身上,却也是同样的道理,仔细看看历史就知道,明朝的“四大权阉”,无论生前如何风光嚣张,却无一人能风光一世,其中的三个人不得善终,唯一得善终的汪直,却也是繁华散尽,身败名裂之后的郁郁而终。而导致他们从人生的巅峰急跌谷底的,却往往都是一些看似低级到匪夷所思的计划外失误。更都是在人生最为风光无限的时候,以始料未及的方式惨遭致命一击,看似偶然的倒霉过程,实则深藏了必然他们自身无法避免,也无从遮掩的人格弱点。

所以穿越到明朝的我们,假如真的成了权阉们的敌人,这未必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从他们真实的人生履历中,特别是从人生波峰到谷底的猝然跌落里,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他们看似隐蔽的破绽,继而,找到致命一击的方式。表面的无懈可击,永远都是假象,而击倒他们的,却时常是最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的方式。因为每一种方式,都对准了他们的弱点。

比如,明朝第一位专权宦官,四大权阉中的王振,他身上的弱点,就可谓多多,最后害了他的,首先也是这些毛病。

在四大权阉中,王振是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教书先生),这种知识分子的背景,确实成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日常政治斗争中的狡诈权谋,奇思妙招,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对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这个人极善伪装,装老实的时候,比老实疙瘩来老实。朱祁镇登基早期,朝廷里掌握大权是,是以三杨(杨荣,杨浦,杨士奇)为首的文官内阁,对待这三位老家伙,王振一度比亲孙子还乖,比如他受命去给杨士奇送文件的时候,常常显得毕恭毕敬的,一说话就点头哈腰,杨士奇请他坐下,他就一脸的受宠若惊,连说不敢。一来二去,把阅人无数的名臣杨士奇也感动的不行,连连赞叹说,在太监中也有王振这样的贤良啊。可反过手来,他就接着杨荣贪污和杨浦儿子杀人两件案子大做文章,逼得两位老臣黯然去职,最后只剩下杨士奇一人苦苦支撑,最后也在王振的排挤下辞官归隐。朱祁镇的老祖父张太皇太后,原本极其鄙薄王振,甚至一次召王振觐见的时候,还差点以王振干政为由把他砍了,当场差点吓得王振尿裤子。自那以后,对这位彪悍的老太太,王振也下死力的巴结,每次老太太把王振叫去训话(主要是臭骂),不管骂的多难听,都咬碎了牙忍着,脸上还做诚惶诚恐虚心接受状,一来二去,倒把老太太弄的过意不去。而且他还相当的会来事,比如有一次,笃信佛教的张太皇太后,欲带朱祁镇一道去城外拜佛,结果文官重臣们群体反对,朱祁镇更两头为难,跟老太太去,铁定挨百官骂,不跟老太太去,铁定挨老太太骂,当不想两头挨骂的朱祁镇犯纠结的时候,王振的主意却帮他解决了难题:把城外的佛像请到宫里来,和老太太一起在宫里拜,这样既哄了老太太高兴,又堵住了百官的嘴。这事之后,老太太果然高兴,原本砍了王振的心都有的她,也从此对王振欢喜的很,这种欢喜,甚至一直保持到她过世。然而,就是这个会来事的王振,等着老太太前脚刚咽气,后脚就把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禁止太监干政的铁牌毁掉。不管是干工作还是搞政治斗争,这人,都典型属白眼狼的。

然而这世界上所有的白眼狼,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得知便猖狂。王振更不用说,没势力的时候,他比谁都能装,有了势力的时候,他比谁都猖狂,甚至,能猖狂到脑残。

王振人生中的第一场杀身之祸,其实就是被他自己脑残般的猖狂闹出来的。当时朱祁镇刚刚登基,身为朱祁镇“先生”的王振也得到重用,仗着朱祁镇宠爱自我感觉良好的王振,也就动了把老臣们挤兑回家的心思,而他所用的,恰是最无知的方法:一次他去内阁传旨,见“三杨”都在办公,便毫不客气的说了句“你们三个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当什么官啊,赶快回家养老吧。”就这一句话,当场把三位老臣气得打哆嗦,可这三根“老油条”哪里是好惹的,回过头来就去找张太皇太后哭诉了,紧接着,就有了张太皇太后当着五位辅政大臣的面要怒砍王振的惊魂一幕,一猖狂,差点把命都猖狂没了。

等着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相继罢官去职,王振终于独揽大权后,他那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毛病猖狂,又不出意外的发作了。而且这次的表现更丰富,比如因为猖狂,耳根子就变得软,最喜欢听奉承话,工部郎中徐佑认王振当爹,甚至为了巴结他,自己都不留胡子,有次王振很奇怪的问,你怎么没胡子啊,徐佑恭恭敬敬回答说:爹您都没长胡子,我这个做儿子的怎么能留胡子呢,这不孝顺啊。就这一句恶心的奉承,竟当场把王振喜得哈哈大笑,立刻将徐佑提拔成工部侍郎,擅长拉帮结派的他,拉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类货,当然也有能办事的能臣,比如都御使王文,这人整治贪污有一手,拍马屁也有一手,把王振哄高兴了,得以飞黄腾达。然而王振没想到的是,等着土木堡之变后他身败名裂,他的亲信里,第一个跳出来反咬一口的,同样还是这位王文大人,先带着群臣跑到王振家,把王振的亲侄子提溜出来剁了。白眼狼王振选出来的人,自然也是一群白眼狼。

而白眼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小心眼,以前吃过的亏,怎么着都要找回来。后人常说王振残害忠良,其实被他残害的忠良,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政治上的分歧,相反却是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小事。比如御史李铎遭王振治罪,被发配到辽东服刑,他得罪王振的原因,仅仅是上班路上遇到王振,没有及时行跪拜礼。还有一些时候,却是典型他自己患上“迫害妄想症”,想当然的以为别人坑他,翰林侍讲刘球就是这么倒的霉,他只是给皇帝上奏折说,希望皇帝能够勤政处理政务,并整顿兵力防御瓦剌,王振就想当然的以为刘球是在影射他,轻易想当然的后果很严重,刘球被打入监牢,惨遭秘密杀害。最冤的却是驸马石禄,有一天因家务琐事,在家责骂家里的宦官冯宝,恰好被王振路过听见了,按说这是人家自家的家务事,王振却不干了,觉得冯宝是太监,自己也是太监,石录骂冯宝,就相当于骂自己,可怜石驸马就这么被打入天牢,最后还是挨骂的苦主冯宝看不下去,主动替石驸马求情,这才把人给捞出来。这样一个人,就算不是太监,假如是我们生活周围的一个朋友,和他相处,累也得累死。

标签: 也有公公第五章

更多文章

  • 史上唯一一个成功为自己续命的人,诸葛亮未取得成功,他却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他却,史上,的人

    七星灯,别名续命灯,招魂灯,自商周时代刚开始就始终广为流传出来的续命法力。这一被传的神乎其神的就是说“七星灯”续命,不论你是不是年龄过大,要是有一口在,能够复命。灯在人到,灯灭人死,而且人死之后引燃七星灯可保遗体不腐。自古以来,想长命的人那但是不计其数,估算有点儿修为的人都是

  • 王阳明缓兵之计镇压宁王叛乱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叛乱,故事,缓兵之计

    明朝王阳明,不但以阳明学说的始祖闻名,在战争谋略方面,也是当时的一流奇才。这是他担任军队指挥官镇压宁王叛乱时的轶事:在宁王打算发兵进攻时,王阳明这边却未完成迎战的态势,此时,若是被宁王的军队袭击,那就准败无疑。王阳明想出一个计策。他暗地里写了寄给宁王的心腹李士实、刘养正的密函。密函的内容是:&ldq

  • 赵德芳是什么人?宋朝有八贤王赵德芳其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其人,宋朝,是什么人

    我们在看以北宋为背景的戏曲或影视作品时总会出现一个和蔼可亲又正气凛然的老头,就是八王千岁赵德芳。在观众的印象中这个老头就是正义的化身,多次在忠臣遇险时出手相救,与奸臣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地位与皇帝相等,都是君主级别,可以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不叩头。另外他手里有御赐的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不正,下打

  • 第十八章 “心学”的完美继承者——徐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十八章,完美,继承者

    他在明朝所有相当于宰相职务的首辅中间,不是最出名的,也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却是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严嵩扳倒的主力,如果不是他,严氏父子还将继续作恶下去。《明史》以少有的口气,高度推崇这位徐文贞:“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ldquo

  • 土木堡之变的详细过程与北京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保卫战,北京,土木

    土木之变朱元璋时期,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就出现了裂痕。居于东北的兀良哈部,留在蒙古高原的鞑靼部,还有位于西方的瓦剌部,各自为政。在朱棣连续用兵的打击下,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表示臣服。兀良哈以卫所的形式被纳入了明朝的版图,瓦剌的几个首领也接受了明朝的封号,被纳入了朝贡体系。如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太平被封为

  • 朱棣200年前,留下一条后路,能保大明不灭亡,只可惜崇祯皇帝却不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路,大明,崇祯

    了解明朝历史的盆友,就了解虽然最终国家灭绝的那时候,都城是北京。但实际上,当时朱元章新中国成立的那时候,都城却设在了南京。只不过是之后朱棣以便成为皇上,启动了说白了的“靖难之役”,在他成为皇上之后,就以北边边患为由,挑选了将都城迁往北京。但与此同时,朱棣并没有废弃南京的都城。

  • 明朝沈炼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是怎么,生平简介

    沈炼(1506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明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史》有传。嘉靖十七年(1538年),沈炼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清廉爱民,政绩卓着。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蒙古瓦剌军入侵,威逼京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从早晨到中午没有一个人发言。退朝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厚熜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第01讲点击朗读:第02讲点击朗读:第03讲点击朗读:第04讲点击朗读:第05讲点击朗读:第06讲点击朗读:第07讲点击朗读:第08讲点击朗读:第09讲点击朗读:第1

  • 二婚太后欲学吕雉垂帘听政 可惜儿子是一代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垂帘听政,太后,霸主

    中国古代对女性参与政治非常忌讳,所以即便君主年幼由其母后辅佐,也要设一道珠帘,称为“垂帘听政”。汉朝,中国自短命的秦王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华夏民族从此改称“汉人”的朝代。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压迫非常严重,而汉朝似乎并非如此,从汉朝的国母出身便能看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王妃,后来被刘邦

  • 明清时期的佛教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佛教,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尊崇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但他因早年曾出家为僧,又投白莲教郭子兴部下为兵,登上帝位后对佛教不能忘情,曾经大兴佛教,广修庙宇,刻印佛经,但是朱元璋究其根本,小沙弥出身,无法理解佛教的真正道理,鉴于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威力,在当时佛教庞杂、混乱的情况下,他以控制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