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八章 “心学”的完美继承者——徐阶

第十八章 “心学”的完美继承者——徐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87 更新时间:2023/12/17 1:14:32

他在明朝所有相当于宰相职务的首辅中间,不是最出名的,也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却是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严嵩扳倒的主力,如果不是他,严氏父子还将继续作恶下去。《明史》以少有的口气,高度推崇这位徐文贞:“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论者翕然推阶为名相。”

纵观徐阶一生,只为“隐忍”二字。他是王守仁“心学”的完美继承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因任首辅多年,为两朝元老,人都称为“徐阁老”。辞退首辅前,击溃了严嵩,提拔了张居正,起用了“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而着称于世的良臣福建晋江潘湖人黄光升为刑部尚书。嘉靖欲杀海瑞,也被他以“杀身成名”之由免除。

可以说,徐阶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他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明朝中叶以后,厉行海禁,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从永乐到嘉靖年间,海禁时紧时松,但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海禁政策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海上武装走私与海盗劫掠在东南沿海声势大盛,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批无业游民、渔民纷纷加入走私贸易队伍,成为社会治安一大隐患。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人入寇”,起因源于一时不明真相的地方官的仓惶报告。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朝政府又在此设巡视大臣,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团则采取武装对抗的态度,终于形成了所谓“倭患”。然而,事情真的如地方官员说的那样?嘉靖朝的倭患主要是哪些人,又是怎样平定的呢?

王直雕像明朝嘉靖年间的所谓“倭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大爆发。巡抚浙江兼任福建等处海道的朱纨下令剿捕海盗,严禁通商,并催使近海居民通盗者互相告发。吃“走私饭”已成习惯的地方豪民汹汹而起,这些人在闽浙大掠,与日本浪人及中国海盗王直、徐惟学等人大肆勾结,在嘉靖十九年就已经把宁波附近的双屿港当作“大本营”,四处出击,杀人越货。

嘉靖年间倭寇的首领大都是中国人,前期李光头,中期王直,后期张琏。王直是徽州海商出身,经营海上走私贸易,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吞并了另一股海盗后,横行海上,成为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他要求对外通商,朝廷不许,便抢掠浙东沿海,次年遭官军围剿,无处容身,逃往日本,以五岛列岛为根据地,还在平户建造了宅邸,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

当时,日本与周边其他国家一样,与明朝维系着朝贡贸易,朝贡船队必须持有明朝礼部颁发的“勘合”(通行证),才可以在浙江市舶司所在地宁波上岸,再在安远驿的嘉宾堂歇脚,一面上岸进行贸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一旦获得许可,使节一行携带国书、贡品以及货物,在明朝官员的护送下前往北京,下榻京师的会同馆。在向朝廷递交国书、贡品后,携带的货物可以在会同馆附近进行交易,买入非违禁货物。据田中健夫《倭寇与勘合贸易》的研究,从建文三年(1401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将近一个半世纪内,日本遣明使节所率领的船队,共计十八批。由于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内氏与细川氏两大集团在宁波发生“争贡”事件,使朝贡贸易出现危机,成为“后期倭寇的发端”。

会同馆

中国古代官署名。明属兵部,掌京师驿传事务,有大使、副使。明朝的会同馆是当时设在首都北京的全国驿站的总枢纽。

《筹海图编》

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着。明郑若曾编着,13卷。是研究明代的军事史、海防史、中日交通史的宝贵资料文献,明朝嘉靖以后许多论述海防、介绍日本情况的着作多以此书为祖本,或引述袭用,或继承补充。王直墓宁波“争贡”事件,给明朝内部主张严厉实行海禁政策的官僚找到了一个口实:他们认为祸根是由朝贡贸易引起的。礼部没有权衡利弊得失,便贸然关闭宁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贡贸易。官方的合法贸易渠道被堵塞,而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局面为海上走私贸易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根据《筹海图编》记载,当时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包括生丝、丝绵、棉布、绵绸、锦绣、红线、水银、针、铁锅、瓷器、钱币、药材等等。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如此巨大的利润(例如生丝运抵日本后,价格高达十倍),对商人的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要想禁,是禁不住的。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私枭船主与土豪相结合,挟制官府,大张旗鼓地进行海上走私贸易,海盗与沿海贫民也介入走私贸易队伍,与之遥相呼应。由于他们与日本商人进行贸易,在遭到官府取缔时,就采取武装对抗,所以被人们称为“倭患”。

明朝走私船

吕宋岛(LuzonIsland)

位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它是菲律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岛屿。吕宋岛盛产稻米、椰子,吕宋雪茄闻名于世。吕宋同时也是菲律宾三大政区(吕宋、维萨亚、棉兰老)之一。中国古籍称吕宋岛为“小吕宋”。人们对于“倭寇”一词,容易望文生义,其实,所谓“倭寇”需要具体分析。《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倭寇”条说,倭寇是指“明(代)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云云,过于简单化。根据田中健夫的研究,“倭寇”一词,最初出现于404年的高句丽“广开土王碑文”。它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丽时代的倭寇”、“朝鲜时代的倭寇”、“嘉靖大倭寇”等,甚至还有“吕宋岛的倭寇”、“南洋的倭寇”、“葡萄牙人的倭寇”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4世纪至15世纪的倭寇以及16世纪的倭寇。前者主要在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沿岸活动,是日本人与朝鲜人的联合体;后者大部分是中国的海上走私贸易群体,日本人的数量很少。山根幸夫在《明帝国与日本》一书中,谈到“后期倭寇”(即“嘉靖大倭寇”)时,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后期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商人;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废止“禁海令”,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的首领。

标签: 十八章完美继承者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的详细过程与北京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保卫战,北京,土木

    土木之变朱元璋时期,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就出现了裂痕。居于东北的兀良哈部,留在蒙古高原的鞑靼部,还有位于西方的瓦剌部,各自为政。在朱棣连续用兵的打击下,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表示臣服。兀良哈以卫所的形式被纳入了明朝的版图,瓦剌的几个首领也接受了明朝的封号,被纳入了朝贡体系。如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太平被封为

  • 朱棣200年前,留下一条后路,能保大明不灭亡,只可惜崇祯皇帝却不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路,大明,崇祯

    了解明朝历史的盆友,就了解虽然最终国家灭绝的那时候,都城是北京。但实际上,当时朱元章新中国成立的那时候,都城却设在了南京。只不过是之后朱棣以便成为皇上,启动了说白了的“靖难之役”,在他成为皇上之后,就以北边边患为由,挑选了将都城迁往北京。但与此同时,朱棣并没有废弃南京的都城。

  • 明朝沈炼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是怎么,生平简介

    沈炼(1506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明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史》有传。嘉靖十七年(1538年),沈炼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清廉爱民,政绩卓着。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蒙古瓦剌军入侵,威逼京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从早晨到中午没有一个人发言。退朝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厚熜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第01讲点击朗读:第02讲点击朗读:第03讲点击朗读:第04讲点击朗读:第05讲点击朗读:第06讲点击朗读:第07讲点击朗读:第08讲点击朗读:第09讲点击朗读:第1

  • 二婚太后欲学吕雉垂帘听政 可惜儿子是一代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垂帘听政,太后,霸主

    中国古代对女性参与政治非常忌讳,所以即便君主年幼由其母后辅佐,也要设一道珠帘,称为“垂帘听政”。汉朝,中国自短命的秦王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华夏民族从此改称“汉人”的朝代。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压迫非常严重,而汉朝似乎并非如此,从汉朝的国母出身便能看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王妃,后来被刘邦

  • 明清时期的佛教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佛教,时期,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尊崇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但他因早年曾出家为僧,又投白莲教郭子兴部下为兵,登上帝位后对佛教不能忘情,曾经大兴佛教,广修庙宇,刻印佛经,但是朱元璋究其根本,小沙弥出身,无法理解佛教的真正道理,鉴于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威力,在当时佛教庞杂、混乱的情况下,他以控制为出发点,

  • 朱元璋的惯用伎俩,空手套白狼——“捡了”一支巢湖水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一支,巢湖,水师

    过了几天,巢湖水师行进到了一个叫黄墩的地方,这里曾是水师头领赵普胜驻军的地方。赵普胜触景生情,顿时醒悟:我赵普胜,江湖上人称双刀赵,闻名大江南北,即使退居到了巢湖,那也是赫赫有名的万人统领。可如今却莫名其妙地被这个“鞋拔子脸”忽悠到了这里,还要上他的地盘上去,看他在我们巢湖的

  • 胡惟庸蓝玉案:共诛杀四万五千余人,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千古,残忍,蓝玉

    明初的统治集团,是由两方面势力组成的,一方面是原有的权贵,如淮西和浙东权贵势力,他们支持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权;一方面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将领,他们转化成统治者以后,和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旧权贵,都是新朝权贵。在巩固和发展新王朝的统治中,他们的阶级利益虽然一致了,但发生了新的矛盾,在财产权力再分配中,淮

  • 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之谜,去了,建文帝

    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当了皇帝,经常想起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斩白蛇起义,最后创立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朱元璋觉得自己和刘邦很相似,所以许多事情都仿效他。第一件事是立太子。朱元璋认为,立了太子就可保证朱家皇位传下去。那么,谁当太子呢?在26个儿子中(有两个早亡),朱元璋选中了长子朱标。于

  • 改变明清格局:马士英有如此巨大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巨大,明清,格局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的画像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